分享

不追求成绩,并不意味着态度可以散漫

 老威小屋 2022-05-03 发布于北京

“如果说对运动有'贪念’,我最'贪’的,是严格执行计划,和在计划范围里,达到对自己的突破。平时总强调'没有太大的竞技心’,但不影响执行每个课表时,采取认真严肃的态度。

01

执行计划,有质和量两个方面

几乎每个周一的早晨,都会在起床后先同步一下跑表,看看对上一周的训练计划执行情况。譬如,5月2日,正好是周一。在做出门晨跑准备的时候,让它同步一下。看上面的时间,假期里也依然很早起的哦。

我始终相信,好的结果,来自好的过程控制,这是我将项目管理的经验在生活中的移植和践行。事实上,多次在推文里提到的2019年开始的那场“重塑健康”的计划,以及眼前的日常运动,都是项目管理的思路。由于对过程管理良好,结果自然也良好——至今,夫人和孩子对我用10个月减重40斤的案例,持续给赞赏。

虽然我平时一直在强调,就运动这个业余爱好而言,我没有太大的竞技心,但这丝毫不影响,在每一堂训练课中,是严肃认真的。我赞赏做事时严肃做事,休闲时敞开休闲的作风,骨子里非常反对那种做事时敷衍了事,休息却还不得不想着做事那种作风。

我也经常会给自己定阶段性目标。

所谓“竞技心小”,并不是没有目标,或者全面采取休闲的强度。“竞技心小”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1、平时以执行课表为主,很少以PB为导向。

2、如果某次在认真付出努力之后,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则不对此发生纠结,会在以后的计划中做出调整——或加大努力,或降低目标,而不是一味地“更高更强”,没必要。

关于这点,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我一般戴两块表,把数据导入分析平台后,设定一个是主数据,另一个为辅(为辅的这个自动不计入统计,只有记录,这样就避免一次训练记成两次成绩,记双份不就成骗自己了吗?),在心率、速度、计距完全一致的情况下(都在公园开阔地跑,不同厂商的GPS记录精度基本没有误差),发现对来自Polar的那笔记录进行分析的跑力,往往比同时来自Garmin的那笔记录进行分析的跑力高一些。

为此,我把Garmin设置成了主数据——我宁可看到自己被系统分析出来的评估值低一些。

3、不追求什么“逢五逢十”那种完整的结果。譬如,我经常会跑出58分钟,20.5公里之类的结果。而不会纠结“凑足1小时”,“凑足半马”这种“整数”。

竞技心小,主要是指的不为了数字而纠结。

02

依据课表,该“全力以赴”时也不含糊

以间歇跑为例,通常心率分区设置有热身区的那种分法,间歇的强度基本都会由4-5区和3区交叉的节奏来组成。

举例:

这是一场5分钟4-5区,间隔3分钟3区心率,重复5轮的间歇跑。

可以看出,在目标心率高的区间,还是要比较努力地跑的。

步频为单脚计数,乘以2,是我们习惯的步频记法。

之前曾经写过一篇《端正了对间歇跑的态度^_^》,是说对间歇跑的认识开始端正了:在每个阶段跑好,不再纠结于一场间歇跑下来后的平均值。

上述表格中的这一场,是今早跑的,加上课表自带的前端15分钟热身(尾端5分钟冷身照例掐掉,而是独立执行独步2公里),是这样的。

与各区间段4'40左右的配速相比,整体的平均速度,并不快,是不是?

03

每场课表有各自的使命

的确,从一场晨跑的平均值来说,并不是一场“快速”的跑。

之前我们说过,《不要被全程平均心率、平均配速“蒙蔽”了》,如果只盯住平均值,很可能走入歧路。

我们来看看上述这样晨跑的数据背后,是什么效果。

1、这是一场心率分布EMTA区间的间歇跑,而不是全程接近平均心率的有氧跑(不要奇怪,也不要发问,对绝大部分训练有素的人来说,150左右的确还在有氧区的高区)。

从心率曲线来看是这样的(蓝色是配速曲线,红色是心率曲线。心率区最下一区,是热身区)。强度不算大,进入无氧区的时间很微弱,快段大部分都在阈值区,慢段则在有氧高区——这是课表的要求。

而放在没有热身区的EMTAI里,是这样的:

在EMTAI体系里,T就是Lactate(乳酸) Threshold(门槛,阈值)词组里“阈值、门槛”一词Threshold的首字母T。所以在这个分区法里,第三区就是阈值区。

这就可以简单地总结一下了:

这是一场以高强有氧(Marathon区间——简称M区)和阈值区(简称T区)为主组成的变速训练。强度不算大,微量进入了无氧——Anaerobic区间。

看得出,这是一场基本符合了课表要求,但强度比较小的间歇跑,无氧区A区都刚刚摸到,大部分都在阈值区。

要是严格按照丹尼尔斯博士的跑步要求,专门的间歇Interval这个词,其实是要把心率区间跑到上图最上面一个,在A之上,那是真正意义的间歇区间,就是Interval的首字母。不过我很少进入这个区,平时也就做测验的时候,可能偶尔会进入。

从评定看,这也不是一场单纯的有氧跑,而是稳定和速度跑。稳定跑,大致在M区,速度跑,大致在T区及以上。

而在Garmin的评估中,这样的训练,也是有氧为主,但有了少量无氧效果(有的说法把阈值区叫混氧区,意为有氧向无氧过度区间。)

这是举个例子,来说明即使不追求什么成绩,但是面对课表时,该认真执行还是要认真执行。

现在对于刷PB,堆跑量,与两年前的心态完全不同,甚至测试(自我比赛)也很少进行,大部分就是“尽量完美地”把课表执行好。即便是在计划之外的,如当日拉长时间低心率区,在很慢速的时候,细心体会脚下的动作和身体动作,当该日拉心率时,通常会执行完课表,然后继续拉一个快速和高心率。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乐意看到自己“在同等速度下心率更低了”的呈现,这是正确的。但是,当有意拉拉心率的时候,则又不能墨守成规了。

譬如,下面这个例子,特意试试在冲刺跑的时候,心肺和身体的感觉。这时候,有意安排在课表结束后,添加一场5公里快跑——这时候就是为了拉高心率,体会身体的感觉。

江湖上有句话,所谓“5公里跑进25分是自称'跑者’的最低标准”,既然这是在课表完成后拉拉心率的快跑,那么这个“快”的标准,还是要执行的。从下列统计中可以看出,拉心率的目的也基本达到,本次最大心率达到175,刚刚摸到了EMTAI中A和I的分界线^_^

令人感到满意的是,这是在跑完课表后,心率比较高的基础上,做的一场拉练,而在整个过程中,心率曲线依然非常平稳,并没有因为“累了”而猛烈攀升。

与之对应的,平均步频达到200步。

好了,又要做午饭了~

============================================

作者:老威修斯william,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