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凝血与纤溶类(D-Dimer)

 周磊_ECHO 2022-05-03 发布于北京
凝血与纤溶类(D-Dimer)检测的临床应用解读

D-二聚体(D-Dimer)检测的临床应用可分成两大部分:①非静脉血栓栓塞症如急性主动脉夹层(AAD)、脑卒中(CVA)、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脓毒症(Sepsis)、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②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相关的疾病如急性肺栓塞 (AP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脑静脉(窦)血栓症(CVST)等。本文对D-Dimer在部分疾病中的应用做出解析。

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动态监测

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Dimer升高,而且随病程的发展,D-Dimer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因此,D-Dimer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与D-Dimer同时测定,可大大提高其诊断效率。

以下同时有三项以上异常可诊断为DIC:

1、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2、血浆纤维蛋白原:<1.5g/L 或>4.0g/L,或进行性下降

3、D-Dimer、FDP:进行性增高

4、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或较正常对照延长3sec以上,肝病超过 5sec

5、纤溶酶原(PLG):含量、活性降低

6、抗凝血酶(AT):含量、活性降低(肝病不适用)

7、FⅧ活性:<50%(肝病必备)

D-Dimer检测结果解释见下表1。

表1 D-Dimer 在DIC中的结果解释

Image

2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床应用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是由于发生在腿部的深静脉血栓,引起血管内的血流部分或完全阻塞。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诊断率往往偏低。许多学者提出利用临床预测法则联合D-Dimer检验可以排查DVT。

肺栓塞(PE)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和细菌栓塞等。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是常见的肺栓塞类型。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综合诊断建议流程表,见下图。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综合诊断建议

Image
整理自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阴性预测:D-Dimer用于排除急性PTE(肺血栓栓塞症),其阴性预测值大于90%。

局限性:50%的D-Dimer阳性患者为血栓症,其余50%患者可能为其他症状如炎症、癌症、妊娠、老年人等。

国外研究表明,D-Dimer检测结合验前概率(PTP)可使30-35%怀疑有DVT/PE的病人免受进一步检查,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费用。(随着年龄的升高,D-Dimer作为DVT排除的参考值需要逐渐提高)

检测结果解释见下表2。

表2 D-Dimer在VTE中的结果解释

Image

3
D-Dimer检测的其他应用

(一)溶栓治疗的监测(溶栓后D-Dimer含量在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溶栓后D-Dimer含量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溶栓治疗应持续到D-Dimer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恢复正常的D-Dimer是停止溶栓的指征。)

(二)评估手术后的血栓风险(正常情况下,D-Dimer在达到峰值水平后通常是以6%/d的速度清除,因此通过观察D-Dimer的变化趋势评估手术后的血栓风险。手术持续时间、术前D-Dimer水平影响术后水平。)

(三)动脉血栓的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冠脉综合征、冠脉再灌注损伤、慢性心衰、主动脉夹层房颤等均可引起D-Dimer不同程度升高,需动态监测。)

(四)恶性肿瘤检测(对于止凝血系统具有促凝效应,无论恶性实体瘤或白血病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高凝状态或血栓。)

4
D-Dimer检测的临床应用,见表3

表3 D-Dimer适应症及适用患者

Image

5
样本要求

样品为新鲜不溶血血浆。如是血清,必须使用添加血液凝固促进剂及抗纤溶酶的采血管分离的血清作为样本。血清、血浆样品应在低温条件下保存,样品不耐热,应该尽快检测。-20℃保存可稳定1个月,避免反复冻融。

参考文献

1、 胡云建,陶凤荣,张秀珍,等. 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 25(2):92-97.

2、 夏璇,黄清春.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0(7):908-910.

3、 王莹. D-二聚体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哈尔滨医药2009,29(2):49-50.

4、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