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收藏市场发展近二十年,影像藏品从自由交易到大量登陆拍场,市场逐渐成熟并表现出了极大的潜力,这是以收藏家与摄影师为主体的市场参与者们共同推动的结果。在全国各地,有一批珍视影像文献价值的收藏者们活跃在收藏市场。近日,记者采访了两位影像收藏家——来自北京的摄影史学者仝冰雪,来自西安的摄影家赵利文,请他们从专题收藏、影像文献研究、市场观察等角度,谈谈他们对影像收藏市场现状及今后发展的看法。 采写:本报记者 王琨 收藏的众多乐趣之中,研究和发现的乐趣是最重要的乐趣之一。相比于收藏家,仝冰雪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历史影像研究者。他认为收藏与研究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收藏多了自然能够积累知识供研究之用;而深入的研究,也有助于藏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收藏体系。“我开始收藏之前,会把这个领域的收藏状况,从国外到国内,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通过上门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拜访国内外的收藏家、学者,甚至交易商,然后再开始自己的收藏。”仝冰雪投入到研究上的时间,远远大于收藏本身。正是因为在研究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才使他在影像收藏中少走了很多弯路;而他的收藏理念与方向,也是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而逐渐校正的。 赵利文的摄影与影像收藏,总是先与西安这座城市联系在一起。 城市记忆需要老照片,需要收藏爱好者的情怀支撑。摄影评论家萧沉评价他说:“赵利文的两万张上世纪80年代西安市井生活照,令人震惊,他1985年至1989年连续4年坚持将镜头对准城市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执着专注难能可贵,我以为堪称一部80年代城市影像意义上的《清明上河图》。” 从宏大叙事的正面宣传转向用镜头关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热衷世俗百相的记忆,是赵利文作品的核心。他不用非正常的角度看日常生活。尊重直觉、尊重摄影的客观性,这也是他作品格外出彩的原因。尤其是记录类的摄影。这种摄影方式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作证。“上世纪80年代中国摄影师受主旋律影响大多拍花花草草,祖国山河,农民喜悦丰收的场景。我也一样,但我从1984年开始转向开始拍老百姓生活,最普通的生活。” 赵利文说,“到40岁的时候,我觉得差不多可以静下心来悠闲了,把自己的广告公司也解散了。但是摄影始终是没有停下。”除了拍名人,赵利文还拍了一些朋友们的“私摄影”,经济条件好了之后,也坚持拍些乡村主题的作品,没有停下来。 回头看自己年轻时拍摄西安的一系列照片,赵利文始终感到庆幸,那段时光再也回不去了,但自己用摄影记录了社会,自古至今都有帝王将相史,没有老百姓的历史,而赵利文能通过影像为百姓塑碑立传,这是摄影最大的魅力。“只是后悔因经济原因买不起太多胶卷,不然会拍得更多些。” ![]() ▲赵利文摄影作品 中国当今影像收藏方兴未艾,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在有计划地推动中国影像收藏的发展,更多的个人和机构也已经加入影像收藏队伍,出现了很多从理论到平台的推广者、践行者,赵利文举例说道:“比如曾璜、鲍利辉、靳宏伟、王琛、秦军校诸位老师,当然还有我自己。”影像收藏路漫漫,需要身体力行、坚持不懈。 赵利文觉得当前的影像收藏市场还不够壮大。中国有上亿的发烧友,但真正投入收藏的人不多,这是很客观的事实,“拿起照相机的人很多,真正收藏影像的人却不多”,他认为爱好摄影的人依然是个庞大的群体,在其中发展影像收藏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要发掘这种潜力,影像收藏要从“占领墙面”开始。所谓的“占领墙面”,不单是影像作品要占领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的墙面,更多的是要占领老百姓家里的墙面。藏品价格必须是要老百姓能接受的,否则,“影像收藏走进千家万户”就是一句空话。有些艺术家不顾市场行情,把自己的作品定价定得过高,让普通的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不利于影像收藏的健康发展。“我自己的作品一般定价为800到5000元不等,这就是为了让大家都买得起,甚至以物置换都可以。”影像收藏只有占领墙面,才能被人熟知,只有这样,影像收藏才能走进千家万户。占领墙面就代表着更大范围的流通,“我觉得,影像作品一定要流通才能产生价值。”藏品由收藏家手中进入拍卖市场,再从拍卖市场回到收藏家身边,不断的循环,才能放大影像作品的价值(价格)。“不久的将来,希望看到更多的摄影师的作品出现在百姓家庭的墙面。” ![]() ▲赵利文摄影作品 谈到如何增加摄影收藏发展的着力点,赵利文认为,除了收藏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情怀与坚持,摄影收藏知识也可以更多走进高校教育。今天的一些电影学院和中国知名院校,有摄影专业,也有专业的老师,但教学内容很少涉及影像收藏这一方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有些老师自己的摄影作品都卖不掉,国外的影像收藏也很少介绍,给学生就不太讲有关摄影收藏相关的经验。有些摄影专业的学生毕业即失业,我个人认为高校教育这个环节还是很重要的。”另外,发展摄影博物馆,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国外,欧美的主要大城市几乎都能见到摄影博物馆,但在国内,相关的文博机构却屈指可数 。摄影博物馆的存在,对于保留更多的图像资料 ,尤其是散落在民间以及摄影家手中的老照片,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老照片只有被展出 ,被应用于各种教育场所,它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近三年,赵利文没有停下影像收藏的脚步。他偶尔也会帮着中国优秀的年轻摄影师代理销售。“但我买古籍,买老照片,不是为了投资,算是用我自己的力量支持影像收藏的发展。因为我自己有个小型博物馆,不是为了买卖,我将这看做公益。”他想,后半生就认真追求一件事,那就是推动影像收藏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