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村、镇为基本单位的农场经营模式 ——农业发展之出路思考

 健康正道 2022-05-03 发布于云南

我们知道,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具有普遍性的根本性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让农业有更好的发展,让农民有一个更好的出路。党和政府、全国人民都在思考着,牵挂着,操碎了心,期待更好的方案出现。

八二年推行的家庭土地承包制有力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四十年后的今天,技术设备的进步和人力的减少,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农业的发展了。所以,我们必须思考新的、更好的、更适合于当下和未来农业发展的方案,以村(镇)为基本单位的农场经营模式或许是我们更好的选择。

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与简单操作的工业化生产相比,干农业本身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要求都更强的工作。农业技术自古以来主要靠代代相传,由上一代传承给下一代。

当下,懂得农业技术,留在农村土地上干一辈子农业的人大多开始老了。而这些农民的子孙基本上都从小学读到高中、大学,有更好的学业以后,他们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进城进工厂找一个收益更好的工作,不愿意再回去当农民,干农业。即便是现在初中毕业的年青一代,也选择了出门打工,不愿意留在农业上。这就使得未来能干农业、懂得种庄稼的人越来越少,大量土地势必会因无人耕种而荒芜。不好的是,这种情况已经并正在向我们走来,仅有的农村留守老人已经越来越拖不起现有农业前行。

与此同时,农民(尤其是当下的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子女一般就一两个,多者两三个,为了家庭重担进城就业或打工,他们基本上都不在父母身边,老人的养老和照顾就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再说到当下农业,能干农业的人逐渐老去,越来越少。可以说,现在大多数农村的耕种全靠现在仅有的六七十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坚持。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些老人基本上都不在了或者干不动了,怎么办? 今后谁来种粮食,谁来干农业?农业技术又怎么传承?

现在的年轻一代,他们从小读书至到在城市里工作或务工。别说干农业,他们很多人从小就没有在农村呆过,他们对农业一无所知。不知种植季节,不懂种植技术,更吃不起农村的苦。如果农业不改变,叫这样一群人再回去干农业,就不太现实。

工业再发展,再强大,没有农业还是不行的,不能让农田长草。

老去的一代就要离开了,而新的一代已经与农业脱节。我们应当思考农业未来的出路问题,我们的饭碗才能端得住。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是人口生存与稳定的基础。虽然我们可以从外国进口大量粮食,但如果失去了本国粮食的自耕自给能力,那是不稳定的,也是不行的。俄乌战争,石油和天然气遭遇暴涨或断供,我们不能不警醒!

所以,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出台了很多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饭碗必须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造成当下农业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成本和价格低廉的外来粮食(包括转基因粮食)输入对我们构成巨大威胁。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过渡时期调整和国家政策的配合,最终只有自己的农业坚强起来才是根本。二是现有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在很多地方效益低下,就是大家所说的“种粮食不赚钱”。赚不了钱就少有人干。赚不了钱都没关系,可是,在当下高物价的环境下,很多农业从业者还面临亏钱和生存困难的问题,大量农村青壮年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选择离开农业外出务工。“打工一月,胜过务农一年。”问题还不在于“同工不同酬”,关键是这区别也太大了。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中国绝大多数是农民,我们的农业也经历过很多次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现在我们农村人承包经营的土地是八十年代政府划分承包给我们的。在当时主要靠传统牛耕、手工劳作的条件下,这种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大发展,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前发展。

从最近十年左右的农业情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力的减少,“刀耕火种”已经远去,这种模式已经不再具有生命力,到处撂荒的农村哪里还有生机。这说明,传统靠手工劳作的每户一小片自营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思考新的、更好的出路。

既然“劳动是光荣的”、“劳动可以致富”,当下,各种职业的劳动都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进入了商业化,按劳计酬。几乎所有的商业劳动和服务都可以用价值或价格来衡量,所有的商业劳动和服务都应该得到相应价值的回报,为什么农业劳动不能? 

农业劳动不值价是造成当下农业现状的根本原因。那么,我们在思考未来农业的出路时,就必须思考如何解决未来农业劳动不值价的问题。

要解决农业劳动不值价的问题,根据当下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农业要发展,必须改变现在家庭承包制的现状,以出让(租用)方式的小家庭联合合作社模式似乎也不太适合未来农业的发展和解决当下农业出现的种种问题,以村(镇)为基本单位的农场经营模式或许是一条更好的出路。

以村(镇)为基本单位的农场经营模式,就是全国一盘棋,统览大局,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以村或镇为一个基本农场单位(类似于公司形式而又有别于公司),这个农场拥有管理、技术、财务、技术工人及配套设施,以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方式,用现有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打造当代新农业,对农场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耕种、收获与分配。平原地区可搞产业化规模化自动化大规模经营;丘陵及山区地区、边远山区可搞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产品价格是上得去的)。参与农场工作的人员按“同工同酬”的原则,全部实行劳务工资核算,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基本工资发薪制。

这就要求现在承包土地的人们要根据自愿的原则永久性退出现有土地承包制(当下,相当大一部分农村人虽然名誉上继承了上一代人承包的土地,但实际上大多数农村人迫于生活压力在打工或经营别的事业,并没有真正去经营和耕种所承包的土地,致使大量可耕种土地撂荒,土地承包也就形同虚无),将土地退还国家,由以村、镇为最小单位的农场去统一经营,并不是农场再给农民租用土地。退出承包土地的农民统一变成全国居民,可以选择进农场务工(有技术条件),也可以选择进城或其它务工。

这种以村(镇)为基本单位的农场经营模式,要求农场所有经营管理人员和农业劳动人员都必须像工厂、公司招收工人一样实行招聘合同制,而且所有人员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实行月薪制(或基本工资+股份分红制),交五险一金(与其它各行业一样);所有参与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术,持证上岗。这些人员主要来自于从大学或职业学校(以专业对口的农业院校为主)毕业的学生或现有农村确实具备多年技术经验的人员经过培训上岗。无经验和技术人员不能进入农场从事技术性农业,只能从事其它一些服务性劳务。

根据这种“农场化”模式,科研院校、单位也来研究智慧农业,机械和人工智能企业也来研究农业上的“大国重器”、“中国智造”。农业院校的发展也应当适应这一需求着重培养各类农业技术人才和实操作业人员,把“代代相传”的农业各种技能技术传承交由院校去完成。

今年起,大力发展职教的教育改革,不正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吗。如果说职教要大力发展,那么,最应该大力发展的,或者说市场缺口最大的我想就是农业职教。

农业哪一种种养殖不需要专业技术,以后的每一个农民(农业工作者)都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或培训,才能从事技术性农业,成为新型农民。所以,这个市场是最大的,是最应该发展的。

可喜的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农业职教的发展已经开僻了道路,迎来了春风。

农业职教兴,则农业人才兴;农业人才兴,则农业兴;农业兴,则农民富,国家强。

农场招聘工作人员,也同样应该像工厂、公司招聘一样纳入市场机制,薪资随市场情况作调整(新农业工作者的薪资待遇不应低于其它行业平均水平),假如农场薪资过于低,你就可能招不到人。你要想招到人,你就得适当提高薪资待遇,这几乎是能招到人的唯一选择,也是能真正体现农业劳动价值的必须的正确途径。

当然,如果是这样,与其产出相比较,可能会造成表面上看来,农场的运营成本偏高,而销售价格仍然偏低(因为所有的开支和付出都必须作价计入成本),造成所产出的粮食等农产品成本价高于出售价的问题。这个问题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

发生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还处在低端,还没有达到它的真正价值;另一个方面可能是因为农场客观地理条件和经营管理的问题,造成农场的农产品总成本过高。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时期过渡,让农产品逐步实现它的真正价值(所有的商业劳动都应该体现其价值,农业也一样。就算不赚钱,总不能让它亏钱吧。所有的工业产品和服务难道不是也是计算所有的成本价,再加适当利润是售价,或者其成本价总是低于市场价,要不它就不能生存下去)。客观地讲,如果一个产品或服务的出售价长期低于其成本价,那么,这个产品或服务实际上就已经被市场所淘汰,因为它不可能生存下去。但是, 农业不行,粮食不能。即便不赚钱,也必须坚持发展,保障国计民生,保障粮食不受制于人。

当下,我们的一些农产品(主要是粮食和豆类)受外来影响,价格偏低。诚然,我们的农业在地理环境、技术和设备方面远不如一些先进的产粮国家,我们的农产品还不能跟他们竞争。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一些优势,我们有党的英明领导和统筹规划,我们的广大农民团结、勤劳,听党的话,更加能吃苦,更加能钻研,更加能节约;我们还有优良的品种和领先的种植技术(比如水稻、玉米等),只要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国农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把我们的一些短版补起来,改变现有经营模式,我们的农业就会发挥更好的效益。当我们的农业自强起来,我们就可以少买或不买外国的农产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这第二个问题,就需要农场采取多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和技术,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比如采用更好的技术(人才战术),用更先进的机械设备、自动技术、智能技术和更优质的品种等等。总之,任何行业都是在竞争中发展的,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高质量低成本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当然,如果农场在现有条件下,在管理和各方面都做得不错的情况下,收入还是弥补不了支出,农场出现亏损。那就说明农产品的售价偏低,这并不是应该开支给农场工人的工资开高了或者不该开。因为这工资是根据市场机制来确定的,是农场工人劳动付出后的必要回报,也是农场工人家庭生存生活的必要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需要国家给予适当的调控、补贴(反扶农业),这个补贴在一定时期内是应该的和必要的。国家也可以在其它工业品和服务业的税收当中安排适当的比例用于农业补贴,至到农业能够自营自给。因为其它各行业的发展乃至全国人民的生活也是在低价的农产品价格当中受益的。

实行以村(镇)为基本单位的“农场化”经营模式,好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农民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农业真正成为一种职业,不再被人瞧不起,能让更多人重视和参与到农业建设上来。

二是农民退出后的土地本身属于国家,属于农场,不是租来,规模化、专业化运作,有助于降低农业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率。农场从业人员(新型农民)需要集中规范化居住,还能有效避免当前农民乱搭乱建占有土地的现象。

三是农民退出土地后,就不再有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区别和隔阂,土地都属于国家,不属于农民。没有这个界线,城市拥有大资金和资源的个人或企业也可以参与到农业的建设当中去,这当然是选择跟农场合作,避免城市、工业资金很难进入农业的现象。

四是农场务工者需要培训和学习,个个是技术人才,种植能手,农业技术、技能(通过院校)能有效传承。他们领工资生活,无后顾之忧,对所从事的农业工作就会充满信心。

一般来讲,一人在农场工作,应该能够养活一个三四口之家。说句实在话,绝大多数农民的要求其实并不高,能通过劳动过上基本生活,能过简简单单的日子就行,是非常善良和纯朴的。

五是农业职业者也交养老金,新农民的养老问题从此得到解决。

六是农业土地得到合理和更有价值的利用,避免无人耕种而荒芜的现象;村容、村貌、坏境得到有效改善。

七是国家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从数量上有保障,从质量上能放心。

八是由于大量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技术设备的创新,必将推动我国农业向更高的质量发展。

九是农民退出土地后,若国家建设要用地,无需再向农民征收,更利于国家整体规划建设。

十是实行“农场化”经营模式后,农业从业人员将大大减少,很大一部分人员可继续从事其它行业,缓解未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总之,以村(镇)为基本单位的农场经营模式有很多优势,值得探讨,或许是解决当下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它会让当下的农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如果未来我们的农村处处是农场,处处是欣欣向荣,那么我们的广大农民也就能够安居乐业了。无论世界风云变幻,我们无所畏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