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氏溯源】文光福:闻一多与当阳文氏考

 昵称2433919 2022-05-03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良家风、树立家国情怀!


闻一多与当阳文氏考

闻一多是湖北省浠水县下巴河镇人。1912年考取北京淸华学校。1919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了“五四”学生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积极指导和支持学生们的爱国运动,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是昆明《民主周刋》社长。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慷慨陈词,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他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人士、诗人、爱国学者。他一身铁骨,一身正气,从他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民族英雄,南宋丞相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形象。

那么闻一多是否文天祥后裔呢?“闻”姓与“文”姓有何关系呢?

对于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曾产生过追根求源的兴趣。早在他于清华读书期间,就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最后只在日记中写了“不得其详”而不了了之。

查阅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一次修撰的浠水县《闻氏宗谱》,上面清楚地记载“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信国公(文天祥)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道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真是一个极为悲壮的忠烈史诗!

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先生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曾对以“文”改“闻”之记载提出过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五百年(1277-1781)”,“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

查阅文天祥《家谱》,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便展现在我们面前:江西吉州文天祥为了保卫南宋江山,抗击元军的入侵,不惜倾卖家产,组织义军,发动文氏家族成员参军参战,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加之叛徒出卖,文天祥在空坑兵败被俘,其家人均被元军所虏,幸存将士四散潜逃,其中浠水“始祖良辅公被执,在道潜逃于蕲之兰清邑”。即当年文良辅是文天祥抗元大军中的一员战军,在战斗中,被砍断马腿而被元军俘获,在押往元营途中,机智逃脱。在元军的追寻中,逃到了浠水兰清邑,被当地义士藏匿于门背后,躲过一劫。后改“文”姓为“闻”姓,成了浠水“闻”姓的始祖。

文天祥世系中究竟有无“文良辅”其人呢?1995年闻一多的堂侄闻立法在进行了大量考证工作之后得出“浠水原本没有'闻’氏,以'文’改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同时浠水闻一多纪念馆的研究人员又详细查阅江西庐陵文天祥家谱,从文天祥嫡系家族上下五代人中,均没有发现'良辅’其人。于是断定文良辅应不是文天祥的嫡系后裔。

那么“文良辅”是否能从文天祥的旁系家族中找到呢?后来,闻一多纪念馆的研究人员来到了湖北武穴市龙坪镇五里村,查阅了文天祥的堂兄文天祯的第二十二代孙文明杰,第二十四代孙文尚雄、文尚志所珍藏的十四本《文氏家谱》,终于找到了准确的答案,破解了玄机。

其《江右统宗世系》上清清楚楚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鹏高生三个儿子,次子良彦,三子良辅”而且在“良彦”、“良辅”名字的后面都注明“世系未祥”的字样。“世系未详”就是其人以后的情况不知。但文字中只有“次子良彦,三子良辅”,那么鵬高的长子在哪里呢?

不过,通过对武穴《文氏家谱》与浠水《闻氏宗谐》的细心比对,人们发现两个世系图中,不仅两个“良辅”二字相同,而且所录籍贯都为“江西吉安”。通过对时间的推算,“文良辅”与“闻良辅”有同时存在的可能,完全有可能就是同一个人。

更重要的是《文氏家谱》中文良辅名字之后“世系未详”,按历史事实文良辅“被执”并“在道潜逃”于浠水后,为了求生,不得巳以“文”改“闻”,元军所要追杀的文良辅似乎在人间“消失”,故此人“世系未详”,无从记载于《家谱》之中。而在《闻氏宗谱》中恰巧记载作为始祖的闻良辅的来路也“谱牒无存”,也就是说“闻良辅”之前的家族及本人“简历”无为人知。

然而,当我们将两个断了代的“世系未详”和“谱牒无存”相连接,就会发现历史的破镜在此“重圆”了。故此“闻”良辅即为彼“文”良辅。文良辅在道潜逃蕲之兰清邑后,为了躲避追杀,便化“文”为“闻”,成了浠水闻姓的“始祖”了。可见闻良辅是文天祥家族中的旁系后裔,“闻”由“文”改来是符合事实的。闻一多便是江西文姓大家庭的一员。难怪笔者去年前往江西吉安祭拜文天祥,在文氏宗祠门口,看到了一条红色条幅,上书“欢迎中科院闻立士院士一行回乡祭祖”呢。

那么闻一多与当阳文氏有何关系呢?2006年夏和2007年春,笔者先后在当阳市慈化寺文家河村和玉阳办事处窑湾村发现了两册清末以来就已失传的《文氏家谱》;2010年8月又在远安县荷花镇望家冲发现了一册《文氏家谱》;2011年又在远安花园村望山宫(百宝寨)寻访到另一册《文氏家谱》。

此类谱书均为八开本,宣纸线装楷书手抄而成,都为大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抄本。透过沉睡的墨迹,我清楚地看到当阳文氏同属于江西吉州江右文氏,所载人文初祖为黄帝,得姓始祖为山西雁门守将“姬祈”。姫祈乃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代裔孙,被分封镇守雁门关,为纪念先祖周文王,便以其中的“文”为自己的姓氏。历经数代传承发展为望族,并逐步走向四海五州。其后64世祖便是文求。这与有关江西江右文氏始祖文求在江西《文氏家谱》中的记载完全相同。从当阳《文氏家谱》中得知,文求是文党翁的后裔。

文党翁又名文翁,字仲翁,西汉庐陵县(今安徽庐江西)人。生于西汉高祖吕氏摄位元年甲寅八月初五(公元前187年),卒于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享年77岁。任蜀郡太守,兴教育、修水利、选贤能,在成都功绩卓著。其后人文求世居成都朝阳门兴庆坊。文求于南朝陈武帝(约557-559)时,奉旨到江西吉州江右担任吉州教谕。自此兴家立业,繁衍生息形成了江西吉州的“江右文氏”。世代传承,于十二世时生玉英、玉霄、玉简三兄弟。

其中玉英传于十三世生春元(名文时);玉霄传至十三世、生春魁;玉筒传至十三世生春志(号元鼎),春元下传十二世生文天祥:春志下传七世而生鹏高,“鹏高生三子:长子良恭、次子良彦、三子良辅”,说来也巧,此处的“次子良彦、三子良辅”名字的后面都加注了一个“0”,表示其后世“终止”,这就与武穴市《文氏家谱》所载“世系不祥”相吻合,同时从当阳《文氏家谱》中,惊奇地找到了“长子良恭”,这就填补了武穴《文氏家谱》中只有“次子”良彦和“三子”良辅的记载,使谱牒更加完善。

元朝末年的连年不断的战争,使田地荒芜,人民涂炭,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四乡流离。时值明初朱元璋大规模开展“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调藩之际,此支文氏开始了向北楚的大迁徙。据家谱记载:盖未来,先已与父兄计议,恐迁徙之后,关山难越,年湮代远,不知木之本,水之源,使子孙废坠而失传。

吾先祖辅德公,则曰:“吾已虑之深,而计之熟矣。俟尔迁徙时赐之,以为后世据。”于是吾祖济公治行装,载妻子,望北楚而遄征。父兄送之道旁,携手涕泣而言曰:“父兄等不才,不能体祖宗之德。使尔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尔至北楚,或州或县,须择地而居,所索凭据,为尔后世信守,我已将饭锅倾破五块,给与弟兄各执为证,但尔之锅铁,左弓右弦,上尖下缺,长五寸三分。尔宝藏之,永世弗替。”真乃一幅离景背乡的依依话别图。被后世称文姓为“破锅文”即为此故。

文良辅既已逃蕲,文良恭、文良彦的后人只得随四散江南八省(湘、鄂、苏,浙,粤、桂、滇、黔)的冮右各房文氏,随着调藩的人流浪迹北楚之地,夹杂在85000人的游民中,向号称“江汉沮漳,楚之望也”的当阳县进发。

至三十世文福三来到当阳,在西里湾冈子上《今慈化花园村)挽草为业。尔后的三十四世,19岁的文完用也于明朝正统六年(1440)携带弟弟文完德来到“湖广安陆府当阳县垦莲坪沙溪河“(现慈化文家河村),二十六年后,文完用的堂侄文泰常也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带领其弟文泰清、文泰安(住夷陵)、文泰升落籍当阳文家河村,至今已繁衍到第五十七世。

纵观史实,闻一多为闻良辅后裔,当阳文氏为文良恭后裔,共同的祖宗为鹏高,因此当阳文氏与闻一多同宗共祖,一脉相承。

如今,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祖国建设飞跃发展,我们当阳文氏应发扬文天祥、闻一多的爱国精神,爱祖国、爱人民,不忘乡愁,为中国的富强尽心尽力。

2022年5月1日

作者简介:文光福,湖北当阳人,中学教师,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宜昌市文安之研究会会员,当阳戏剧协会副主席。出版有《文光福小戏小品获奖作品集》、舞台文学《洁白的芦花》以及《当阳民俗风情》等。

编辑:文湘



热门

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