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好多人就是冲着王维那阙《渭城曲》,千里迢迢去寻觅阳关。但是走近阳关,只能看见红尘渺渺的道道沙梁,哪里有一砖一瓦。 仅存一座尚未彻底坍塌的汉代烽燧,耸立在墩墩山上,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历史的沧桑。 阳关遗址位于敦煌市区以西70公里,因位于玉门关之南,南朝“阳”,故名阳关。 公元前二世纪时,西汉王朝为抗击匈奴,控制西域,在河西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此阳关成为通往西域之南大门、丝绸之路的咽喉,地理位置凸显重要。 在久远的历史岁月中,阳关与武帝拓疆,迁民实边;张骞出使,凿空西域;去病出征,收复河西;天马西出,龙颜大喜;李广伐宛,用兵神奇;玄奘取经,归途此间;王维劝酒,渭城谱曲等风云人物、历史事件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构成了壮丽的历史画卷,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铸成千古传唱的阳关盛名。 为了“改善”旅游环境,“吸引”游客,阳关管理部门在阳关遗址以东修建了阳关博物馆和关城、隘口、兵营等仿古建筑。要走近古阳关旧址,必须先经过这些建筑物,留下“买路钱”。 对这种举措褒贬不一,不少游人并不买帐。我们那天下午到达后,导游购票带进关城验票口时,来自东北的两位女士也许是没有认真做“功课”,以为阳关遗址已不复存在而大为光火,当即要求导游退票走人。她们说:花钱来阳关就是看荒凉的,不屑于看这种人造景观。 进了仿古“阳关”,游人还可以花钱办个“关文”、“关照”--假东西,来这里的游人显然不会花这个冤枉钱。 走出最后一道“关隘”,王维老夫子站在路旁举着酒樽“劝君更尽一杯酒”,他遥指“阳关阙”,似乎在告诉你这里再也看不到“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里距阳关遗址至少还有三公里,游人可以选择骑马、骑骆驼或者乘电瓶车。 路过一座已经坍塌的烽燧。这是阳关遗址所留下的唯一建筑物,在介绍阳关的资料图片中都是采用它,显然成了阳关的“名片”。 阳关遗址东侧的沙丘上,修建了观景长廊,让游客观赏时能避风雨和烈日照射。 当地人把阳关遗址叫做“古董滩”,一万多平方米的沙滩上从东到西自然排列着二十余座大沙梁。沙粱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碎瓦,俯拾皆是。挖开沙土,还可能会找到金银、玛瑙、钱币、陶器、箭头、刀片等。“古董滩”现在已封闭起来,有武警守护,不允许任何人入内。 一千多年前的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也有过她的美丽和辉煌,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从宋朝以后才被来流沙掩埋,成了连天的荒漠。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被赋予了许多哲理和诗情。“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人生道路的迥异,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而今的阳关已不见烽火连天,不闻驼铃叮当。看到的是黄沙穿甲,感觉的是凄凉悲怆,留下的是震撼衷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