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缕玉衣的魔力

 天宇楼33 2022-05-03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是随葬玉器的黄金时代,汉之后佩玉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葬玉之风逐渐消失,中国玉器进入了世俗化发展阶段。

河南博物院藏的金缕玉衣,1985年出土于河南永城僖山一号汉墓,为西汉晚期某位梁王的金缕玉衣。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和鞋五部分。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金缕玉衣作为殓服,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念和态度。在古时代,由于生产技术的原始与落后,人们对生老病死不能给予合理解释,于是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虚拟的“神”的信仰。古人认为天然的玉石凝结了天地精华,只要把玉器覆盖在尸体的表面便可以保护尸身不朽,使魂魄化气升天。因此,他们不仅生前热衷佩带玉器,死后还要口含玉片,用玉石制作殓衣,以至于到了汉代厚葬之风空前盛行。

图片

河南博物院藏的永城僖山一号汉墓金缕玉衣虽然不是保存得最好的两汉时期的金缕玉衣,也并非最早发掘出土的金缕玉衣,但却是河南省目前所见保存玉片最多、唯一能够复原的金缕玉衣,是梁国王室金玉奢华生活的生动反映。

所谓葬玉即指是为下葬而做的、用于殓尸的玉器,其起源很早,有学者认为可以追溯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时期,至周代由于丧礼的完善,也随之发展出一套在整个丧礼过程中为死者的特设玉器,如饰棺用玉、丧葬用璧等。

在汉代文献中,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的时候使用的殓服。《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贵族、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根据考古发掘资料,依据穿缀玉衣片的丝缕质地的不同,也可将玉衣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的发掘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金缕玉衣价值最高。

图片

西汉  徐州博物馆

长175厘米、宽68厘米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

这件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出土的4000余片玉衣片,玉质温润,呈半透明状。

玉衣出土时已严重散乱,曾被盗墓者从棺室中拖至塞石上,抽走金丝,玉衣片散布于内墓道塞石上和盗洞内塞石之间的夹缝中,不少玉片在抽金丝时被损坏。

2001年,徐州博物馆对玉衣进行修复。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等十余部件组成,玉片总数为4248片,穿缀玉片用的金丝重1576克。

图片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尸用具,用金属丝或丝线将玉片连缀而成,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又名“玉柙”、“玉匣”。

已出土的玉衣资料显示,西汉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数是金缕,也有使用银缕、铜缕和丝缕者。这表明,西汉时期象征地位和等级的玉衣缕质的使用并不严格,或者当时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但从目前西汉楚国墓葬出土资料看,只有楚王或王后死后用金缕玉衣,王国内其他王室成员和高级贵族死后使用银缕玉衣、玉衣套或玉面罩,表现出了较明显的等级差别。

图片

金缕玉衣  西汉  河北博物院

中山靖王刘胜

图片

金缕玉衣  西汉  河北博物院

中山靖王夫人窦绾

图片

图片

金缕玉衣  东汉  河北博物院

东汉中山简王刘焉

图片

图片

金缕玉衣  东汉  国家博物馆

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

图片

图片

银缕玉衣  东汉  定州博物馆

中山穆王刘畅

图片

金缕玉衣  西汉   山东临沂市博物馆

1978年临沂市洪家店汉代刘疵墓

图片

金缕玉衣   西汉  莒州博物馆

某位城阳王

残存玉衣片200余,后修复

图片

图片

金缕玉衣   西汉  商丘博物馆

某位梁王

出土玉片后铜丝修复

窑山一号汉代石室墓

图片

图片

金缕玉衣   西汉   徐州博物馆

第二或第三位楚王

4248片和田玉,1600克黄金复原

狮子山楚王墓

图片

图片

图片

银缕玉衣  西汉   徐州博物馆

刘和

火山汉墓出土

图片

图片

铜缕玉衣   东汉   徐州博物馆

彭城王宗室

拉犁山1号东汉墓

图片

图片

图片

铜缕琉璃衣   西汉  扬州市博物馆

妾莫书

高邮天山汉墓

图片

金缕玉衣  西汉   南京博物院

江都王刘非

大云山汉墓

图片

银缕玉衣   东汉   南京博物院

某位彭城王夫人

徐州土山一号汉墓出土

图片

图片

丝缕玉衣  西汉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南越文帝赵昧

广州象岗山出土

汉玉多出自今天的新疆和田,不仅运料困难,而且玉石的切割、磨光、钻孔、编缀等一系列工序也极为费工。两汉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器得到很大的发展。到了魏晋时期,战争频繁,经济遭到破坏,反对厚葬、注重社会实际的思想开始流行,曹操和曹丕父子成为薄葬之风的先行者。魏文帝曹丕之所以禁止玉衣的使用,一方面是提倡薄葬,反对劳民伤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猖獗的盗墓之风。汉代玉器曾是当时贵族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在汉末动乱之时,美玉却成了祸源。墓室的珍宝引来了盗掘者的垂涎,原本期待用玉衣来保护尸体不朽的墓主,结果却骸骨无存,就这样随着魏晋风气的转变,汉代玉衣和葬玉文化从此尘封。

以上都为目前普通观众可以在公开开放的博物馆能看到的“金缕玉衣”,你都看过哪些?

| 古玩送拍及服务 | 

服务时间:全天(24h)
联 系 人:上海大鉴拍卖有限公司

送拍微信/电话:152 0192 1803
鉴定微信/电话:
134 8263 0593
竞拍微信/电话:
136 2185 1240

公司网站地址:   https://www./

服务范围:古董古玩鉴定、艺术品交流鉴赏、艺术品销售展览、古董古玩拍卖、艺术品交易收藏等

元素网自己的拍卖就在—— | 元素艺拍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