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志正医案(四)

 一个大树 2022-05-03 发布于山东

五、祛痰活络法治外伤性头痛眩晕一例

白某,男,40岁。

初诊1976619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960年、1969年、1971年、1972年,先后四次因交通事故头部受撞击而经常头痛头晕。1976124日又不慎从两米多高的梯上摔下,当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经抢救15小时,神志转清,确诊为脑震荡。

诊查∶近四个月来,症见头晕、头痛、头胀、失眠、面红、目赤、胸闷、腹胀泛恶,时有呕吐,步履不稳。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证属撞击跌仆、脑部损伤而成,痰瘀阻络、风阳上扰之候。

治法∶祛痰活络,佐以平肝潜阳。

处方∶钩藤12(后下)葛根12g蝉衣6g天竺黄6g竹茹12g半夏9g川芎6g菖蒲9g郁金9g磁石24g(先煎)

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药12剂,头痛头晕减轻,心神转安,失眠恶心、呕吐诸症亦减,尚觉胃脘胀闷、口干而苦。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滑数。为肝胆痰浊内阻所致,治宜疏肝清胆活络法。

处方∶竹茹12g菖蒲9g郁金9g柴胡9g黄芩9g胆南星6g天竺黄6g云茯苓9g赤芍9g丹参12g6

三诊∶诸症皆瘥,继用上方药10剂,以巩固之。

【按语】外伤跌仆损伤脑络,瘀血乃生。痰从何来?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曾提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丹溪心法》治外伤疾患,常以桃仁、红花、没药、姜黄等配伍白不子、胆南星等,其理一也。因此,对于外伤所致的脑震荡后遗症,多责之于瘀血、痰水交结,经用化痰活血法,常获良效。

六、表里同治、补泻兼施治愈荨麻疹一例

黄某,男,16岁。

初诊1977117日。

主诉及病史1970年患肺炎愈后,每逢秋季即起荨麻疹,头晕、流涕、气喘、汗出、腰酸。经某医院变态反应检查确认对36种物质过敏。经用多种抗过敏药物乏效,转来我院求诊。

诊查∶荨麻疹成片成块,色红瘙痒,咳嗽、稍喘息,痰多色黄质稠,鼻流浊涕,胸及胃脘郁热不适,咽喉疼痛,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夙感头晕,气短,腰酸,尿频,肢冷,纳谷呆滞,偶有便溏。舌体瘦,舌质边尖红绛;苔薄微黄,根部厚腻;口唇鲜红,脉浮滑数。

辨证∶综观脉症,患者素为脾肾阳虚之体,致肺胃湿热内蕴,风热外袭而发。证属本虚标实,宜标本同治。

治法∶疏风清热除湿。

处方∶牛蒡子9g蝉衣6g杏仁9g玉蝴蝶9g苡仁30g玉竹9g败酱草12g乌梅12g陈皮9g谷麦芽各12g甘草3g

水煎服,6剂。

二诊∶胸中郁热大减,而疹块时起时伏,瘙痒时轻时重,夜寐不安,余症舌脉如前。风热稍得宣解,而肺胃蕴热未除,拟扶正达邪。上方去玉竹之阴柔,杏仁、玉蝴蝶之平淡;加黄芪以益气固表;加半夏以加强祛湿化痰之力;杷叶清肃肺气通利上焦,冀其治节行、水道畅;防风既可祛风,又可燥脾祛湿;丹皮以清血中伏热。

处方∶黄芪12g防风9g苡仁30g蝉衣9g半夏9g丹皮9g杷叶12g谷麦芽各12g陈皮9g败酱草9g甘草6g

水煎服,6剂。

三诊∶风疹块已消失,瘙痒亦杳,心悸、气短、气喘亦见减轻,胃纳见增。惟大便偏稀,头晕乏力,腰酸,尿频,肢凉。为标热清、脾肾不足始露之候,治宜温补脾肾、培本求源。

处方∶太子参12g炒白术9g云茯苓9g白芍药12g菟丝子9g仙灵脾9g枸杞子9g薏苡仁15g生甘草3g水煎服,6剂。

四诊∶全身症状日见好转,大便正常,仅胃胀、气短和荨麻疹散在发生。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再以疏风清热、温补脾肾之剂,表里同治。

处方∶防风9g黄芪12g蝉衣9g丹皮9g陈皮9g杷叶9g苡仁12g甘草3g仙灵脾9g菟丝子9g枸杞子9g6

五诊∶诸症皆查,纳增神充。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续进上方药10剂,以期巩固。后随访年余,荨麻疹未再复发;自冬至春寒冷季节,感冒亦少。

【按语】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俗名"鬼饭疙瘩",中医学治疗此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言其"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本案患者素体脾肾阳虚,患肺炎后肺中余邪未净,脾胃湿热蕴积,复感风热之邪,郁于皮肤肌腠之间。加之饮食不小而透发本病。其风热外袭为病标属表∶而肺胃蕴执。脾肾阳虚为病本属里。初诊以祛邪为先,继以除湿清热、和胃消食以治标,温补脾肾以治本。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既能祛外风,又有止内痉之功;以其多中表虚之人,故加黄芪以补卫气,提高其机体的防御能力。这样表里同治,补泻兼施,顽疾得愈,且疗效巩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