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科知识点】胰腺疾病(二)

 壹亩莳 2022-05-03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徐琦老师“外科知识点”专题
考研人,今天你努力了吗?
胰腺癌
一.知识回顾
胰腺癌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是治疗效果及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男性比女性多见。5年生存率为1% —3%。胰腺癌包括胰头癌(占70% —80%)、胰体尾部癌。90%的胰腺癌为导管细胞腺癌,少见黏液性囊腺癌和腺泡细胞癌。
1.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症状以腹痛饱胀不适、黄疸、食欲降低和消瘦最为多见。
(1)上腹痛
上腹痛是常见的首发症状。中晚期肿瘤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向腰背部放射,严重影响睡眠和
(2) 黄疸
是胰腺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出现黄疸时已属中晚期,呈进行性加重,伴皮肤瘙痒。黄疸出现的早晚和肿瘤的位置密切相关,癌肿距胆总管越近,黄痘出现越早。小便深黄(浓茶色),大便陶土色。
(3)库瓦济埃( Courvoisier)征
多数病人可触及光滑 、可推动的、肿大但无压痛的胆囊,此体征称为库瓦济埃( Courvoisier)征
(4) 消化道症状
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
(5) 消瘦和乏力
因饮食减少、消化不良、癌肿消耗等造成消瘦、乏力、体重下降,晚期可出现恶病质。
2.辅助检查
(1)血清生化检查:胰头癌导致胰管阻塞的早期可有血、尿淀粉酶的一过性升高,空腹或餐后血糖升高,糖耐量试验有异常曲线。
(2)胆道梗阻: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升高,碱性磷酸酶、转氨酶可轻度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3) 肿瘤标志物:CA199目前最常用于胰腺癌
(4) B超:可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胀大,胰管扩张,胰头部占位病变,有无肝及淋巴结转移
(5)内镜超声(EUS):优于普通超声,可发现<1 cm的肿瘤,对评估大血管受侵犯程度敏感性高,是目前对胰头癌分期最敏感的检查手段,可作为评估肿瘤可切除性的可靠依据。
(6) CT:对胰腺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提供非常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尤其是对胰腺肿瘤的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可作为胰腺肿瘤病人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3.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胰头癌有效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保留幽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姑息性手术。
(2)辅助治疗
目前已被证实对胰腺癌治疗有效的化疗药物中,5—Fu和吉西他滨最为常用,两者均属于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之一,可延长中位生存期,缓解疼痛症状。
二.真题区
2017N160X下列有关胰腺导管腺癌的叙述,正确的有(AD)
A.5年总体生存率低于10% 
B.长春新碱是其首选化疗药物
C.放射治疗敏感
D.CA19-9是其主要血清标记物
2015N84A胰头癌常见首发表现(D)
A.脂肪泻
B.黄疸
C.贫血
D.上腹部隐痛

      壶腹周围癌
一.知识回顾
壶腹周围癌主要包括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肠腺癌。恶性程度明显低于胰头癌,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都明显高于胰头癌。主要组织学类型是腺癌。淋巴结转移比胰头癌出现晚。远处转移多至肝脏。
1.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为黄疸、消瘦和腹痛,与胰头癌的临床表现易混淆。壶腹周围癌三种类型之间也不易鉴别,ERCP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壶腹癌
壶腹癌黄疸出现早,可呈波动性。常合并胆管感染类似胆总管结石。大便潜血可为阳性。
(2)胆总管下端癌
胆总管下端癌恶性程度高。 黄疸出现早,进行性加重,出现陶土色大便。多无胆道感染。
(3)十二指肠腺癌
二指肠腺癌胆道梗阻不完全,黄疸出现较晚,黄疸不深,进展缓慢。由于肿瘤出血,大便潜血可为阳性,病人常有轻度贫血。
2.治疗
行Whipple手术或PPD,远期效果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40% —60%。
二.真题区
1996N92A壶腹周围癌的预后比胰头癌好,其原因是(C)
A.肿瘤的恶性程度低
B.肿瘤居于十二指肠腔内,不易向周围侵犯
C.黄疸出现较早, 较易早就医,早发现,早治疗
D.肿瘤居于肠腔内,易发生坏死脱落
E.不易向淋巴结及肝脏转移

胰腺内分泌肿瘤
一.知识回顾
(一)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是发生在胰腺最常见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平均确诊年龄为45岁,女性多于男性。90%的胰岛素瘤为直径1~2 cm的单发良性肿瘤( 10%为恶性, 10%为多发) ,在胰头、体、尾的分布大致相等。
1.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是低血 糖症的表现(因胰岛B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所致)。表现为Whipple三联症:①空腹或运动后出现低血糖症状;②症状发生时血糖<2.2 mmo/L(50 mg/dI) ;③进食或静脉推注葡萄糖可迅速缓解症状。
2.治疗
饮食调节+手术切除肿瘤(唯一 根治性治疗方法,一经确诊,应早期手术切除肿瘤)。
(二胃泌素瘤
胃泌索瘤又称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来源于G细胞。在我国胃泌索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胰岛索瘤,是第二常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胃泌素瘤可分为散发性(约占80% )和多发性内分泌肿瘤I型相关型(约占20% )两类。60% -70%的胃泌索瘤为恶性,常伴有淋巴结或肝转移。十二指肠是最常见的胃泌素瘤发生部位。
1.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顽固性(难治性)消化性溃疡 和腹泻((因C细胞分泌大量胃泌素所致)。溃疡最常见于十二指肠球部。约半数病人有腹泻,与胃酸高分泌有关。
2.实验室检查
①无胃手术史者BAO(基础胃酸分泌量) > 15 mmol/L或BAO/MAO >0.6( MAO为最大胃酸分泌量)
②空腹血清胃泌素(促胃液素) >200pg/ml(正常值100—200pg/ml)。
3.治疗
①控制胃酸的高分泌(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阻滞剂) 
②手术切除胃泌素瘤。
二.真题区
2021N135B胰岛素瘤的典型临床表现是(A)
A.Whipple三联征
B.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C.Charcot三联征
D.Carcinoid综合征
2021N134B胃泌素瘤的典型临床表现是(B)
A.Whipple三联征
B.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C.Charcot三联征
D.Carcinoid综合征

图片

新浪微博:医学教育徐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