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营养失衡所致

 莫源秋论幼教 2022-05-04 发布于广西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研究表明,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原因主要有如下5种:

1.认知错误

有时,幼儿喜欢攻击别人,可能是因为他脑子里存在错误的观点。请看下列案例:

案例5-2  攻击与说“对不起”

某天下午,雷强打了小旭两拳,然后马上对小旭说:“对不起!”然后,他转身又攻击俊杰、海东、小寒……,然后,再一一地对这些小朋友说“对不起”……

闫老师发现雷强的攻击行为后,立即对他进行了干预,可是没想到的是,雷强却理直气壮的说:“我已经对他们说'对不起’了!”

雷强理直气壮地对小朋友进行攻击,那是因为他们脑子里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只要事后说“对不起”了就可以攻击别人了。

案例5-3  同伴不听话

一天早后,俊文向周老师报告说,:陈天明打他。

老师把陈天明叫过来,问他:“天明,你为什么打俊文?”陈天明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俊文刚吃完餐就跳绳。老师说这样会影响身体的。我别跳了,他,所以我就打他了。”……

在陈天明的观念里,不守常规,不听劝告就该挨打

2.遭受挫折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观点。这一学说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性行为。”比如,经常被班里的老师和同伴忽视的某幼儿,为了引起老师和同伴对他的关注,有一天他可能会突然暴发出极强的攻击性行为——这是幼儿被关注的心理追求受挫的结果。又如,一个体质虚弱的男孩,为了一展自己的能耐,也可能会突然暴发攻击性行为,如,愚弄和欺凌比他更弱小的同伴或动物——这是幼儿追求自我价值感受挫折后的一种反应。

案例5-4  喜欢咬的樊军

樊军喜欢咬小伙伴,喜欢破坏,喜欢打人。

樊军是感到孤独时,他就会在离自己最近的小朋友身上随便咬一下。因为这样肯定会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至少可以有5分钟和老师在走廊里独处。

樊军咬人,原因就是他的被关注需要受挫。

有时候,幼儿为了让大人关注自己会变得不顾一切,哪怕是大人对自己批评打骂他,他也不在乎,因为在他们的逻辑里批评打骂总比一点儿也在意好。在每次咬人事件发生后,老师都会很在意樊军,还会把他带到走廊上独处一阵。其实,教师这么做正好适得其反——她屡次想要禁止的行却变本加厉。

后来老师采用了新的解决办法:在樊军自己采取行动之前就主动给他更多的关注。同时,老师们一致认为下次要是他再咬别人,就由老师助理,而不是由主班老师,把他带到另一处安静的地方,只用清晰、简洁的语句告诉他“你可以咬饼干,咬胡萝卜,但是不能咬人。我决不允许你咬人。”最后,樊军真的改掉了通过咬人来引起老师关注的坏习惯。

3.不良社会标签作用

标签是社会(他人或社会组织)给有关人员加上的一个身份证明,是社会对一个人的性质所进行的界定。比如,“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是小偷”、“这个人不诚实”等,这里的“坏人”、“小偷”、“不诚实”,就是社会所给这个人贴“标签”。社会标签理论认为,这些标签不一定能从客观上反映这个人是什么(因为有些标签是社会错误地加给某人的),但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将会“变成”什么。因为标签改变了别人对被贴标签者的认识,也改变了被贴标签者本人对自己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他的发展,并使之最终成为标签所标定的身份。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别人对他的反应及他对别人的反应的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每个人在年幼或年轻的时候都曾做过越轨的事,犯过一些错误,但最初这类行为都是暂时——或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或是出于一时好奇,可是有些人的此类行为后来却变成了习惯性行为,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人在做越轨的事时,被人察觉并被公之于众,他们也由此被人们贴上“越轨者”这一标签。此后,其他人就开始根据这一标签来对这一犯过过失的人做出相应的反应,结果,这一犯过过失的人,在社会的强化下也就有意或者无意地接受了这一标签,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自我概念——我是越轨者,我是异类人,并且开始做出相应的举动,最终使标签成为“自动实现的预言”。

同理,当幼儿偶尔表现出一些攻击性行为时,教师给这些幼儿的消极评价,如给某个幼儿贴上“攻击性强”的标签——老师在公开场合训斥说“你为什么总是打人?”“你为什么总爱打人?”“你真是个富有攻击性的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其他幼儿对该幼儿产生“他爱打人”“他是个坏孩子”的偏见,处处小心提防着他,不愿与他交往,久而久之,他自己也觉得自己应该富有攻击性,自己富有攻击性,该幼儿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时,受到批评的总是该幼儿——因为在别人的眼里他就是个爱攻击的孩子——这样,容易使该幼儿产生“反正我不攻击别人,别人也认为我有攻击性,还不如我真的攻击别人呢!”的想法,这就让该幼儿在攻击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4.社会交往技能的缺乏

由于现在幼儿园的孩子许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足够的与人交往的经验,因此,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同伴交往,面对与同伴的矛盾或冲突时,他们也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他们只会通过简单粗暴的攻击性行为来解决冲突,这也就增加了他们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概率。

案例5-5  打有“有理”

美工活动区,吵起来了。

哼!豆豆你怎么能打人呢?

豆豆,你为什么打莉莉?

她、她、她不让我用红色!不擅表达的豆豆吞吞吐吐地说。

莉莉!彩笔应该是大家一起用的!你为什么不让豆豆用红色?

莉莉小声地说:“他要从我手里抢,可是我还没有用完!”

“豆豆,莉莉没有用完,你就等一下嘛!”

“抢别人的东西还打人,你不乖!”

“对!你不乖!我们不喜欢你!”

豆豆哭了,抱着头趴在桌子上。

看到这里,郭老师走过去对豆豆说:“你想用彩笔的时候,和莉莉商量了吗?”豆豆边哭边说:“没有。”“莉莉没有用完彩笔,你们可以商量一下,或者等莉莉用完你再用,你打莉莉是不对的。”看到豆豆不说话了,郭老师拉着她的手,对她说:“你问一下,莉莉要不要原谅你呢!”豆豆抬头看看旁边的莉莉,小声说:“你能原谅我吗?”莉莉点头说:“我原谅你!你下次还这样吗?”豆豆说:“我不这样了!”一旁的乐乐说:“你还没有说,对不起呢!”于是豆豆说:“对不起!”莉莉回应说:“没关系!”

其实,豆豆并没有太大的恶意,她攻击莉莉只是因为她不善于与人沟通和协商罢了,相信有了此次经验,他会通过协商来达到她的目的的。

5.营养物质失衡

有研究表明,幼儿的身心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吸收适当数量的化学物质和矿物质,假如个体吸取的化学物质和矿物质不符合一定的比例,就会造成大脑功能受到损害,致使行为表现失调。研究者更加具体地提出,糖摄入过多与攻击性行为有关。

摘自莫源秋老师的《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诊断与教育》

★★★★★★★★★★★★★★★★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发出过许多专业的声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