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战争中,哪怕一场大战结束,将军士兵为什么再热也不摘盔甲?

 where5 2022-05-04 发布于布基纳法索

我们看现在的影视剧中,一场战斗刚刚结束,那些士兵和将军都会把厚重的盔甲摘掉,其实这都是不符合历史的,如果有这样的行为就是在找死。

图片

在冷兵器时期,不论是在战斗还是行军过程,哪怕已经很热了,盔甲也不会随便地摘掉,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先对古代士兵的盔甲做一下介绍。古代的盔甲和我们看的那些古代的影视剧是有极大不同的,如果认为那就是那个年代的盔甲,就被误导了。最早的“甲”的概念是在先秦时期,那会儿主要用皮革来制造,但是防御力不高,到了战国后期,就有了用铁来制造“铠”。一直发展到唐宋时期,用皮制作的都称为甲,铁制作的称为铠,再之后铠甲两个字才合并使用,有时也叫做盔甲。

在古代也只有那些朝廷的主力正规军才会人人配铠甲,毕竟一套铠甲的制作流程和工艺极其的繁琐,不可能所有部队全部配备。在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士兵穿着的铠甲都是一个整体,造型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背心。其实这样的都不正确,古代真实的铠甲都是用上百片的小甲片,然后用“铆合法”“销接法”连接起来,大部分都是使用铁片。

图片

曾经出土过一件汉朝的铠甲,上面的甲片多达2800片。在淄博的一个齐王墓中发现的铠甲也有2200多甲片,每一片长6厘米,宽3厘米,整副铠甲的重量达到了50斤,这样的铠甲,我相信大多数人,别说穿着打仗,那怕可以正常行走都会费劲。别看有这么重,但是却可以有效地防御其他冷兵器的伤害,普通的弓箭也可以有效的防御。

在铠甲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了重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火器的出现,使得传统的铠甲的防御作用大大下降,于是棉甲开始出现。一般在棉甲里面都会夹着铁叶,而铁叶也都是用人工制作的钢片,再用铆钉和棉甲固定。清军也为了防范明军的火器,逐渐在军队中普及。

这种棉甲对于当时的鸟铳有着明显的作用,和我们现在的防弹衣有些类似,利用棉花的缓冲特性。以前的铠甲过于坚硬,虽然不至于被鸟铳直接伤害到身体,但是因为反震力,很可能会造成内伤,也就被逐渐淘汰了。

图片

下面就说说为什么再热也不会卸甲。

通过上面的了解,可以知道不论是哪种铠甲,对身体的包裹都特别严实。而且因为重量大,所以在穿着行动中,是很容易出汗的,也导致了古代士兵会出现一种“卸甲风”的疾病。这种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中,就是说人们因为运动导致大量出汗,这时候风邪是很容易入侵身体的,就会导致经络的拘束和身体气血的运行不通畅,不通就痛。西医对这样的情况,就说这种疾病是让肌肉得“腰背肌筋膜炎”的炎症。

而就是这样的疾病,让古代很多的将士因此丢掉了性命,比如明朝的常遇春。

明朝的常遇春,这可是一员悍将,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每次出征都是充当前锋,场场必胜。大家也说他可以统领十万军队,因此也有了一个“常十万”的名号。而常遇春就是因为一次打败元军后,为了让自己凉快吹风,于是就直接脱掉了铠甲,就患上了卸甲风的疾病,就在他凯旋回去的路上,就死在了军中,年仅四十岁。

图片

这也是因为常遇春是一员大将,所以记载了他患了此病的记录。可是那些无名小卒却不会记载,那就不知道会因为此病有多少人丧生了。所以很多将士在打完一场战斗后,不管自己多热,都不会直接脱下铠甲,往往都会等汗干了之后再卸甲。毕竟古代的医疗技术有限,部队中的军医也顾及不了所有人,往往都会因此而丧命。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运动完之后,都有长辈说别忙着脱衣服,等汗干了再脱,其实是一个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