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收音机情结 温国兴 从文化洪荒时期过来的人格外地珍惜文化。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家用电器,用赵本山小品中的话来讲,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邻居家有一台飞乐牌收音机,把我羡慕够戗,人家听广播的时候,就凑过去听,听孙敬修老爷爷讲的儿童故事简直着了魔。收音机上有个猫眼,打开收音机后,猫眼闪动着绿色的光,让人兴奋不已。母亲喜欢听乐亭大鼓和评剧,那是她的乡音,自从离开家乡就再也没有回去过,靠着这些乡音权且排解她的乡愁。父亲见我们都如此喜欢收音机,攒了几个月钱,狠狠心买回一台凯歌牌收音机,虽然没有飞乐收音机那个炫耀身价的猫眼,但也能听到那些电台,我们也就满足了。那年月,收音机几乎成了我们接受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 渐次长大一些,我听说电视出现了,电视能看到人物、风景,还能看故事片、纪录片,那可比收音机高级多了。有一天我做了个梦,梦见邻居家收音机的猫眼扩大了,上面播出了电影节目。醒来后到邻居家一看,收音机的猫眼还是那样闪着绿光,不会演电影。我心想,什么时候能看上电视那该多好啊! 那时道外区的北市场十分繁华,那里有剧场,演出二人转之类的节目;有小饭店,一些人在那里喝酒;还有茶馆,一些人在那里喝茶。还有一家放电视的地方,外面的黑板上写出当天晚上上演的电视节目。我把父母给买冰棍的钱舍不得花,攒了五分钱,买了一张票,去看了场电视节目。在一间昏暗的房间内摆放着一台黑白电视机,晚上七点,电视屏幕上黑白格子消失了,我盼望已久的电视节目开始了。我记得电视上先播出了几段新闻节目,然后播出了电影《战上海》,这可是我第一次看电视节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根本没有产生家里拥有电视机的奢望,花钱看一次电视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是回家听广播吧。 我从广播中接受到的知识和信息是非常多的,对我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影响很大。我从广播中听到了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喜讯,《东方红》的乐曲声响彻了太空,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通车,让我们感受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文革期间文艺节目就是八个样板戏,翻来覆去的听,虽然单调,但有一个好处,样板戏的大段台词和唱段我们背下来很多,有的还学会了唱念。样板戏后来增加了几个,有《龙江颂》、《磐石湾》等,人们听样板戏的热情不减,样板戏在亿万民众中的普及程度是史无前例的。文革后广播节目丰富了,很多老戏解禁了,那些传统戏剧极大地丰富了我们业余文化生活。评书也是我很喜欢的节目。这些节目让我增长了很多知识,也提高了我的表达能力。我通过收音机获得了许多知识,补充了在学校里学习不到的知识。 文革结束后,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电视机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我在结婚的时候,家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从此电视机几乎取代了传统的收音机。而我对收音机一直不离不弃。电子管收音机不用了,换上了小巧玲珑的半导体收音机。我感到,半导体收音机有很多电视机不能替代的优点,就是不需要电源,只要两节电池,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如果戴上耳塞机听,还不干扰别人,十分方便。尤其是外出的时候,有半导体收音机可以随时随地听。一次我出国旅游,三十多人中惟独我带了半导体收音机。远离祖国,电视上看不到中国的节目,也看不到中文的报纸,语言不通让我们感到十分孤寂。我带去的半导体收音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通过短波清晰地听到了来自国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那时,正在召开党的十六大,我们都很关心党中央领导人的变化。十六大闭幕那天,我通过广播听到了十六大选举产生党中央新领导人的消息,就在旅游车上用半导体收音机向同车的人做了广播。同车的人十分佩服我带了半导体收音机,以后半导体收音机便成为我随身携带的必备品。 每天早上我在跑步锻炼的时候,都要带上半导体收音机,通过耳塞机收听广播节目。一边跑步一边听广播,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接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一般地我从四点半开始,听两段袁阔成说的评书《三国演义》,对于小说《三国演义》我不止读了一遍,而是抄了一遍,但是对其中的许多故事之所以能记住,则是因为听评书《三国演义》的缘故。袁阔成说的评书太好了,可以说百听不厌,引人入胜。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每一段都让我如醉如痴,回味无穷。我还听了讲曾国藩家书、讲《道德经》、讲《三十六计》等节目,听着这些节目让我从专家学者的讲授中获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尽管电视机早已普及,尽管互联网也已经普及,手机几乎替代了所有的家用电器,现在更多的时候用手机,听广播很方便,还可以看电视和各种视频节目,但是我对半导体收音机的情结仍未消退,半导体收音机仍然每天陪伴着我。每天早上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我秉持的信念是,求新而不废旧,当然这个旧是有用的、实用的、方便的。 文化范儿 文化人的家 欢迎在留言区内评论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