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下的安心与和谐:模特本人解读一张国际获奖照片

 京都闻道阁 2022-05-04 发布于北京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文丨杨花(广州)

一位摄影师好友发来消息,说把前些日子为我拍摄的一张照片拿去参加奥地利摄影超级巡回赛,得了入围奖。该赛事是全球摄影界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赛事,被誉为摄影界的奥斯卡。

能获此殊荣,除了感谢、意外和惊喜,我更多的是疑惑。虽时常会应约拍些照片,自认为在镜头面前还算能放松的那一类,但对解读照片这事却是一无所知。于是请教摄影师,这张照片好在哪里?对方答:“它较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从专业角度解读照片,需要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对自然、人文、历史、美学、心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有丰厚的功底,所涉及领域之宽广深厚,我等外行自然不敢妄言。但我觉得,我可以试着以一个被拍摄者的角度去还原当时的场景。

这张照片拍摄于2021年底,全球疫情形势仍非常严峻的时期,拍摄地点是广州的一个公园。此时的广州,正是水杉红叶醉人眼的季节,但它并未迎来与火红杉叶相匹配的热闹和欢腾,而更像是一位披了红围巾坐在自家小院里晒着太阳捧书喝茶的熟女,以一种极为悠闲放松的态度,慢慢地享受着因配合防疫要求而居家的慢时光。

和摄影师约定的日子,是一个非周末的晴日,避开人流既有利于拍摄,更是防疫的重要举措。除了入镜时刻,我们全程都自觉佩戴口罩,落实防疫措施、确保安全是一切活动的前提。这是我们作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也是这座城市共同的觉悟和统一的行动。

照片的自然背景,是一片享有“活化石”美誉的红杉,火红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绚烂,与我被阳光染成金色的头发轮廓形成呼应,呈现出空气非常通透的效果,而这必须以优等的空气质量为前提。

在道具用完、造型凹尽后,包里随身携带的书充当了我的临时道具。麦家的《人生海海》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兴高采烈地活着。”这句话被放在疫情之下来读,实在是温暖激励人心。三年多的抗疫战争中,每个人都有过各种各样艰难的经历,作为医护人员,我有机会更多更深地体会疫情带给人的诸多不易,有一线抗疫的风险、有烈日下穿防护服的中暑、有整日整夜采核酸坐出的压疮、有长期封闭执勤“抛家弃子”的无奈……但放眼周围,放眼一千八百多万人口的大城,谁不是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只为同一个目标,谁不是像石缝中开出的小花,坚强地向阳而生?

我的眼神里,是专注的模样。阅读是我每天的必做功课,它使我成长,让我安心、给我自由。在生活水平远超必要的物质需求后,精神层面的追求就成为更高的生活目标,阅读便是一种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体现。

记得网上曾流传过一张照片,是一个年轻男子躺在方舱医院病床上读书的模样,这个镜头感动了无数人。在那样的环境中还能做到如此专注、安静、从容,他内心的力量一定来源于对自己、对身边病友、对工作人员、对他所在的城市、对这个国家的坚定自信。在两年多的漫长封闭执勤管理中,阅读也以无声的力量,默默抚慰着我的心。这种平静,同样来源于我内心最深处对这片土地最坚定的信仰和热爱。

我也曾是一个会把人像放大了仔细抠五官、抠身段去评价一张照片美不美的人,如果以当时的眼光来看照片中的自己,实在没法把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联系起来,但当我试着去解读它背后的内容、解读自己当时的心境、解读我所处的环境时,我对它充满了不一样的情感。

摄影师说他投稿的组别属于“环境与人类情感”,我不知道这张照片在来自世界各国的评委眼中是一种怎样的表达,但对于被拍摄者来说,照片中我与环境的情感联系,有我对阳光、树木、空气等大自然恩赐的感激,但更多的感激来自于疫情之下的我们,能安安心心地坐在阳光里读一本书,不必生活在恐慌之中、不必担心家中有无余粮,只需做好自己份内事,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自会扛起抗疫护民的重担,带给我们巨大的安全感。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睦和谐之外,是更深处的人与家国情怀的和睦和谐。

我再次给摄影师发去消息,感谢他为我留下这珍贵的照片。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杨花,湖南汨罗人,护士,现居广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