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okao Giyi 吹尽狂沙始到金 ——关于高考的记忆 ![]() By 桂忠阳 微信版第1136期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有时也不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埋没的金子肯定不在少数。金子要想发光,必须有发光的平台,有发光的机会;否则即使是一块金子,也只能被埋没。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决定恢复高考,这振奋人心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数千万知识青年,有的还在农村,有的在基层,有的在工矿,但他们都是满怀激情、充满信心地迎接高考。国家终于为他们这些年轻学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展示才华的机会。 ![]() 我当年在港口煤矿上班,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看着那些有背景有靠山的同龄人被推荐上了大学,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我知道自己出身贫寒,想要改变命运不会有终南捷径。所以我一直坚持自学,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总有一天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国家恢复高考,无疑是给了我们这些出身寒门的人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毫不犹虑地报了名,哪怕名落孙山,也是心甘情愿。 高考的考场就设在宁国中学,那可是我的母校啊。那天,走进母校时真是感慨万千。我似乎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情怀。 因为长期坚持自学,所以面对那些试卷,我胸有成竹,基本上都是一挥而就。尤其是历史考卷,我不但答完了所有试题,而且还有许多发挥。 高考过后的那段日子,我一身轻松,不管能否录取,我已经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那是1978年,我终于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芜湖教育学院中文系。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禁不住潸潸泪下。 妻子送我到港口火车站上大学的那一天,看着她挑行李的扁担在她瘦弱的肩上悠悠地闪,我就暗暗在心中发誓:如果我不能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就对不起妻子和年幼的女儿。 “百亩庭院半是苔,桃花尽净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走进校园的那一刻,我蓦地想走了刘禹锡的这首诗。离别数年的校园,我此刻又回来了,又一次步入了知识的殿堂。 寒门出贵子,我不知道这话是否准确,但是我知道出身寒门的人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所以正如高尔基所说:我扑在书耤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我的作文好多次都被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读,赢得了同学们赞许的眼光。我写的《父亲的拐棍》还被当年山西的作文周刊发表。 ![]() 皇天不负有心人,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我已经在《安徽文学》和《清明》上发表过文章。 以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我依然坚持创作,从不懈怠。几十年来,我共发表了五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包括在网络上发表的),长篇小说《仕途风云》(150万字)在凤凰网连载,点击率高达数百万;长篇小说《欲望都市》(60万字)在凤凰网连载,点击也是高达数百万。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从网络走入现实》,长篇历史小说《状元之歌》(这些作品在百度上一搜便知),并且还有二十多次在全国各地获文学奖。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老夫子的诗时时给我启示,我们这些寒门出身的学子,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感谢高考,它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也给了我用手中的笔回报社会的本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