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截至目前, MBTI性格测评方法是全球较为知名的、使用率较高的性格测评工具。大学生热衷于MBTI测试存在多方面原因,与测试的内容和受试者的个人原因密切相关,可以从进化心理学、巴纳姆效应、“认识自我”的需求及资本推动等方面进行解释。同时我们应保持理性态度,合理看待此类测量表。 MBTI脱胎于荣格的《心理类型》,测量的是我们大脑自身的偏好,即人个性中能够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能够有效分析出人们的心理活动, 解释不同行为现象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 发掘其中偏好和规律。这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个体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倾向,解释不同人群对在职业的选择和适应上的倾向性,帮助我们做好职业规划,同时了解他人性格,解决沟通上的误会。 但当前MBTI的测试结果已经出现了娱乐化倾向,脱离了它的原本意义,变成了类似星座一样用来贴标签的工具,“吸睛”的背后蕴含着一定的风险。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贴标签是最省力的思考方式,能帮助我们节省认知资源。便于快速对人和事进行判断和分类,我们的大脑倾向于使用这样“偷懒”的思维方式。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抽象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i]由于“主观验证”和“谄媚效应”,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看起来更积极和更正面的事情。换句话说,我们相信MBTI量表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 大学生普遍处于对人生的探索期,大量的人对自己缺乏了解,对于任何似乎能帮助了解自我的工具有潜在的需求。深度了解自己的性格是一件很不容易而又极其重要的事情,而在网络上流传的MBTI量表操作简单,只有几个简单的指标,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也很自然。同时,资本在人们对MBTI的兴趣中发现商机,在商业时代的助推加码下,MBTI测量有可能像智商测试一样形成一个庞大产业。 MBTI测试结果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但也许不能完全准确描述每一个个体。人是复杂而精密的,不能用任何测试工具来刻板地测量,测量过程本身就是把连续的事物进行离散化的分析,这中间必然会折损一部分信息。比如答题时的选择很有可能受当时的情绪、环境影响,因此很多人在不同时间段测出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同时随着每个人的成长,性格倾向也并非一成不变。 MBTI量表的使用, 不是为了限制自己或给个体贴上类型“标签”, 而是为了帮助个体有效利用自己的性格特点, 获得人格发展。世界上没有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类更是严格的个案。当然,有共性,有大致的类型,但是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给自己或他人贴上标签,那是偷懒和取巧,自己独一无二的内在真实和人生课题,仍然要独立去探索和面对。 总之,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而热衷于MBTI测试。首先是内容原因,测试个体行为现象背后的心理类型很吸睛;其次是人性原因,刻意迎合标签简化、愿意相信、谄媚效应;再次是群体原因,“认识自我”是大学生刚需且广受到资本推动;最后是理性原因,可用性和模糊性遮蔽了非稳定和无建构性。 [i]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 ![]() ![]() 高教课堂研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