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职场智慧:深度解读职场阳谋,崇以虚名而实夺之权(之一)

 理史论谋 2022-05-04 发布于河北

历史的职场智慧:深度解读职场阳谋,崇以虚名而实夺之权(之一)

  

官场中虚名和实权历史都有比较精辟的见解,说得最直白、最露骨但也最易理解的有曹操和冯道。

213年曹操毫不掩饰表达“不慕虚名而处实祸”。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原文】: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译文】:然而想让我放弃所统兵马,交给执政,归还到武平侯国,我办不到,为啥呢?实在是担心我一旦交还兵权就被人所祸害,这既是为子孙后代考虑,也是担心我失败了国家就会陷入危险之中,所以我不得不抛弃虚名假誉而处在实际有害的位置,这都是不得已罢了。

摘录冯道《权经》中两个比较朴实说法:一是权为实,不为名也;二是权乃利也,不争弗占。权乃主也,不取弗安。权乃恃也,不依弗久。

所以如曹操这类深得权术精髓有见地的人都会牢牢把控着实权不松手,宁可骂名满天,也不在乎。

职场上也有很多虚崇名实削权的例子,分享给朋友们。

1)北周武帝宇文邕夺宇文宪权

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升迁宇文宪为冢宰而夺宇文宪权力。

《资治通鉴·陈纪5》

【原文】:时帝始亲览朝政,颇事威刑,虽骨肉无所宽借。齐公宪虽迁冢宰,实夺之权。

【译文】:当时北周武帝宇文邕刚亲政,大展权威和刑罚,即使是骨肉兄弟也一点不放松要求,齐公宇文宪升任为冢宰,实际上却是为了夺宇文宪权力。

宇文邕又对侍读裴文举说,从北魏沿袭到北周,宇文泰将权力交给宇文护,然后交给宇文宪手里,大家都习以为常,愚蠢的人都认为本该如此,哪儿有三十多岁的皇帝还受制于人的道理?《诗经》说“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所谓的“一人”指的就是皇帝一人,你虽然一直陪着齐公,但不能和他混淆为君臣,不能用死来跟着他混,你应该用正义来规劝他,和睦我们之间的君臣关系,调和我们兄弟之间感情,不要让产生误会和嫌疑。裴文举将宇文邕的话带给了宇文宪,宇文宪指天对地发誓说要忠诚于宇文邕,这番敲打还是非常有效和有用。

宇文邕明确指出了皇权是不能同任何人分享的,作为皇帝不可能受制于任何人。

2)隋文帝杨坚夺杨雄兵权

589年9月16日,杨坚任命杨雄为司空,但也罢免了杨雄的兵权。

《隋书·杨雄传》

【原文】: 雄时贵宠,冠绝一时,与高颎、虞庆则、苏威称为“四贵”。雄宽容下士,朝野倾瞩。高祖恶其得众,阴忌之,不欲其典兵马。乃下册书, 拜雄为司空。

【译文】:杨雄一时尊贵宠幸,无人能比,杨雄和高颎、虞庆则、苏威并称“四贵”。杨雄为人宽容,礼贤下士,朝野上下都一致敬瞩。杨坚很厌恶杨雄得众心,私下猜忌他,不想让他统管兵马。于是就下册书,任命杨雄为司空。

杨雄被明升暗降了,杨雄不担任具体职务,学乖了,在家里待着,也不敢和任何人有来往,后来杨坚又封杨雄为安德王,敲打杨雄要“名德相称”,努力争当有底线的忠诚顺臣。

3)萧铣削诸将兵权

《旧唐书·萧铣传》

【原文】: 时诸将横恣,多专杀戮,铣因令罢兵,阳言营农,实夺将帅之权也。

【译文】:当时很多大将飞扬跋扈,肆意杀戮,萧就让诸将去军队,表面说是让大家来营作农业,实际想夺支将帅们兵权。

萧铣(583-621年),江苏常州市人,隋末逮住董景珍张绣作乱机会,617年进据巴陵618年称帝。

此事发生在620年,当时董景珍之弟不愿意失兵权,想作乱被萧铣杀掉,董景珍被迫投敌,为张绣所攻杀。张绣又居功自傲,被萧铣杀掉。

萧铣坐拥40万大军和一帮能臣干将,但他为人外宽内忌,诛戮大臣,致使内部离散,失败。

他在成功防人的同时也扎个小篱笆,把自己限制得死死的,萧铣告诉我们成大事,还是要有一定胸襟的,学会与人共利而非独利,才能让人为自己拼命卖力,如果担心形成小山头或诸将坐大为患,也要通过权术应用加以解决,关键是要用好赏罚二柄,用好约束与激励机制。

林逋《省心录》“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在职场中我们都需要大家成全,也在成就自己同时成就他人,吃独食与独享阳光雨露滋润的人注定走不远,谁也不是傻子只知道给别人抬轿子,共赢是种智慧,更是一种宝贵思维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