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虽天下至柔,却能滴水穿石,攻天下至坚,可谓无敌。 人生若想顺遂,当如水般:刚自柔出,柔亦克刚,刚柔并济,所向披靡。 刚是原则:坚持可致远 古语说:“不患不能柔,惟患不能刚;惟刚斯不惧,惟刚始有为。” 做人,意志刚强,守规矩,讲原则,才能不惧困难,有所坚持,才能有所作为。 这句话,用来形容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最合适不过。 刚上任院长,他用了5个月的时间,徒步走遍了故宫所有的房子,并做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决定:革新。 “不许在故宫吸烟”:要吸就在宫墙以外的马路上吸。当时人人质疑,他毫不妥协,看到烟头就弯腰拾起,一年的时间,他捡起过1000多个烟头。 “开放区不允许有一片垃圾”:垃圾一旦落地,哪怕是片枯叶,两分钟内必须有人清扫,所有犄角旮旯,必须干干净净。 “屋顶不能有草”:把瓦揭开,把草根拿出来,把缝抹严,不让草籽再落进去。这样干了两年后,故宫1200栋古建筑上竟没有一根草。 “宫墙内不许停车”:所有的车辆,必须停到外面去。就连法国总统奥朗德来参观,也被要求将车子停在了午门前,下车徒步参观。 600年故宫,想要一朝革新,困难重重,但在单霁翔“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坚持下,活了起来。 孟子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单霁翔就是大匠之人,有理想有抱负,不会因为要求严苛,而轻易降低或废止自己的标准。 纵观古今,真正厉害的人皆是如此,他们深知“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的古训。 行走于世,有时需要放低身段,有时则必须坚持原则。 一团和气,随波逐流,往往拢不住人心,成不了大事。而懂得坚持,言出必行,才能赢得尊重,行稳致远。 ![]() 柔是原则:四两拨千斤 《菜根谭》中说:“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以柔克刚,谋定而后动。” 柔,并不意味着懦弱、隐忍,而是拥有一颗玲珑心,以柔处事,化干戈为玉帛。 春秋时期,齐景公喜好养鸟,他让臣子烛邹看管鸟,可烛邹疏忽大意,让鸟飞走了。 齐景公得知后,勃然大怒,意欲杀了烛邹。 国相晏子想要救下烛邹,但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对齐景公说:“烛邹其罪当诛,但在处死他之前,我还要当着大王的面细数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 晏子命人绑来烛邹,在齐景公面前细数其罪: 大王的爱鸟,你也敢让它飞了; 你的一个不小心,却惹得大王为鸟杀人; 你是死不足惜,可这事会让诸侯国们认为,我们的大王,居然把鸟看得比人还重要,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名声吗? 齐景公看着晏子痛心疾首的样子,笑了,随后便赦免了烛邹。 想救烛邹,如果硬是在齐景公面前劝阻,求饶,盛怒之下此举必是火上浇油。晏子另辟他法,以柔“攻”之,才能有如此之效。 生命的初始是柔软,生命的终结才是刚强,可人们偏偏忘记柔软,一味用坚硬的铠甲,为自己遮风避雨、保驾护航。 殊不知,温柔才是最坚硬的力量。就像柔术,一招一式,看似无骨,却又招招逼人。 真正厉害的人,愈是强势,愈显得柔软,他们懂得以柔克刚,用四两之力,拨千斤之势。 ![]() 人生智慧:刚柔并济 曾国藩说:“含刚强于柔弱之中,斯为人之佳境。” 为人处事,太刚则为固执,太柔则为懦弱,唯有刚柔并济,才是人生大智。 老子有一次讲学,问他的学生:“是小草强大还是大树强大?”学生说大树强大。 老子又问:“那大风来了是小草先倒还是大树先倒?”学生说大树先倒。 老子问:“是牙齿坚硬还是舌头坚硬?”学生说牙齿比较尖利 。 老子说:“我这个年龄牙齿不在了舌头犹存。” 唇枪舌剑,如果双方以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而且也难以驳倒对方,这时不妨运用语言的“太极术”,以柔克刚,达到自己的目的。 强硬的语言说得再多,只会让辩论越来越激烈,而并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结果 。 《墨子·贵义》中说:“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说服对方,不在声高,更不在言语措辞是否犀利。以柔和的言语来对付对方锐不可当的气势,让对方心服口服,才是真正的目的。 说话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荀子说:“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人太刚烈,往往遇事不计后果,针锋相对,反而易受挫折;人太柔弱,遇事又会唯唯诺诺,优柔寡断,反而受人欺辱。 做人应当屈伸有度,刚柔相济,该温柔以对时,绝不鲁莽行事;该果敢示人时,绝不含糊其辞。 真正的智者,懂得至柔非柔,乃是柔中带刚;至刚非刚,乃是刚中含柔。 ![]() 《论语》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刚而不柔,脆也,柔而不刚,弱也。刚柔并济,才能无往不利。 人生亦是如此。处顺境时,可果敢鲜明,但态度需谦和,留人回旋余地;处逆境时,宜忍让行事,但韧劲需保持,留己进步空间。 于此,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愿我们学会刚柔并济,享智慧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