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周庄·齐人物论(全本)
2022-05-04 | 阅:  转:  |  分享 
  
周庄《齐人物论》田园居士制作
一个早些年流传的国际笑话:“60年代中国向某大国还债,该债权国在海平面之上放一
个铁圈,比铁圈大的苹果被接受,比铁圈小的苹果则永沉海底。”用这样的艺术铁圈来
衡量20世纪中国文学,能够幸免于永沉海底的作品当然就不会太多。
有些读者认为《齐人物论》的作者比较狂妄,但如果充分了解作者的评价尺度是客
观的世界级艺术度量衡,也许就不会有这种指责了。用世界级艺术度量衡来评价,如果
一些现当代著名作家不及格,决不能证明评论者狂妄,而只能说明中国的文学现状不容
乐观,不应关起门来夜郎自大。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批评者自己的文学写作,我自认为
也差得很远。
合格的批评家总是较为客观的,他决不会以自己的写作水准作为批评的尺度,世界
级艺术度量衡更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恒久性和客观性,而每个读者的阅读态度就相对
比较主观。这一点可以用《齐人物论》中的话来说明:“我们往往把最高的评价给予客
观上最为完美的作品,但却把最大的热情给予主观上最对胃口的作品。”
由此可见,客观标准与主观趣昧的差异,在评论者自己身上就有所体现,对于不是
评论者的大部分读者也同样有效。《齐人物论》用相当高的客观标准批评了张三以后,
喜欢甚至崇拜张三的读者一定会强烈不满,但这个崇拜张三的读者也许不喜欢另一个作
家李四,他看见《齐人物论》对李四批评得有点道理,也许还是肯定我们的批评有一定
价值。但同样有读者崇拜李四,李四的崇拜者也许同意我们对张三的批评,而不同意我
们对李四的批评。所以像《齐人物论》这样不留情面的严肃批评,一定是不可能讨好所
有人的。而我们的批评既不想讨好任何作家,也不想讨好任何读者。
《齐人物论》在目前职业批评界比较沉闷的情况下,受到读者欢迎是意料中事,正
如雷池月先生在《跳出“酷评”这个布囊》一文中所说:“用短短十来万字去对付范围
如此之广、数量如此之多的作品、人物和话题,非庄周君的诗话体不能胜任。没有铺垫、
没有敷陈,直抒胸臆、直指要害,叫人读来一刻也松懈不得,自然会对读者产生一种全
新的刺激和欲罢不能的吸引。”但读书界和文学界的反应之大,却远远超出了预计。《书
屋》主编周实先生说:“首篇《齐人物论》在今年第6期《书屋》发表后,不仅获得了
读者的交口赞誉,而且引起了知识界、文学界的瞩目。从第9期开始,《齐人物论》又
陆续刊出,反响更为热烈,大量读者来电、来信表示共鸣或发表意见,不少报刊和网站
也纷纷转载或选载。许多读者还说,最新的《书屋》一到,第一件事就是读《齐人物论》。”
《齐人物论》的转载率也比较高,《北京文学》就连续三期予以转载,《中华读书
报》、《读者参考》等报刊也做了选载。《齐人物论》首篇,不知被哪位热心网友改名
为《百年散文大盘点》后,在网上的转贴率之高,大概没有什么严肃的评论文章可以与
之相比。被评到的作家,当然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所谓受欢迎,一定是见仁见智的。
比如刘小枫先生认为《齐人物论》的小说部分非常准确,而诗歌部分是胡说八道。但诗
歌评论家沈奇先生却把诗歌部分选入了《2000年诗歌年鉴》,作家祝勇先生则把散文部
分选进了他主编的《中国当代读书随笔菁华》一书。
我认为文学是一种公众活动,而所有的公众活动都没有权利逃避批评,只有健康的
批评能够使这一公众活动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而文学这种特殊的公众活动只有健康的批
评才能使它更好地为大众的精神生活服务。包括批评文本《齐人物论》本身,也是无法
免于被批评的。自从《齐人物论》发表以来,对作者署名表示好奇、疑惑、费解、不以
为然乃至大为不满的读者非止一人,我愿意借《中华读书报》一角,郑重公布三位作者
的姓名,说明署此合用笔名的来历和隐衷,并向所有《齐人物论》的读者表示歉意。

中华读书报2001年04月04日


第63页
献花(0)
+1
(本文系田园小书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