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篇文章,共1210字 作者:丁十二 诗歌中多有俗语入诗,并且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格言警句。常见的如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罗隐“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以俗语入诗,就连三岁的小孩也能看懂,就很容易把一些难懂的大道理说浅讲明白,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这些俗语表面看就像白话文一样,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艳的语句,甚至都不用翻译,但是细读之下,发现其中多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故而往往能在民间引起广泛的传播和关注。 今天要读的这首小诗,和上面的这些俗语一样,平白如话,短短28字,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但却点出了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 《赠质上人》 唐·杜荀鹤 枿(niè)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杜荀鹤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他出身寒微,中年才高中进士,但并未授予官职,于是返乡闲居。曾不得已写诗称颂朱温,后来朱温取唐建梁,便任用杜荀鹤为翰林学士,但没过多久就病死了。(也因为晚年跟了朱温,所以后世说他晚节不保) 苏东坡曾说过“世缘终浅道缘深”,这点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是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的。不管是“枿(niè)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的外在形象,还是“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的内在精神,都刻画出一位飘逸出尘、超凡脱俗的得道高僧的形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们口上说的,都是心上想的。 质上人不说人间事,是因为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做是虚幻、短暂、无意义的。而世人常说:富贵荣华如过眼云烟,说的越多,代表他心里想的越多。因为真正的得道的人是不会说的。 诗人赞美质上人的高尚品格,实际是对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诗人羡慕质上人那样飘飘然的生活,却又不能够完全放下对尘世的牵挂,百姓的苦难,他不能视而不见;心中的志意,他不能放下;他有他的牵挂,所以他终究也不能做了那“逢人不说人间事”的无事人。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杜荀鹤如此,你我又何尝不是?看不破,放不下,求不得。 不过,我们虽然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做一个了无牵挂的无事人,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自寻烦恼,不庸人自扰,做个知足常乐的自在人,又何尝不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End--- 作者:丁十二 号慕瞻舟人,诗词爱好者。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