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中年是什么滋味?我,42岁,我的体会就两个字

 春寒料峭 2022-05-04 发布于河南

老方说

山东 匠心计划创作者

已关注

所属专栏: 老方说:人生就是修行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欢离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大家不是忙着柴米油盐,就是忙着建功立业,各人有各人的缘法。

但每个人也都有阶段性的变化和体会,而且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比如大家在幼儿时期都不失童真,在中年时期都有类似的身心变化……

我是1980年出生,在42岁的时候,说到人到中年的感觉、滋味,我的体会就两个字:

动和静!

先说一个“动”字。

对中年人而言,真的是好忙啊。工作上有很多事要忙,生活中有很多的牵绊,脑子很忙,身子也很忙。

人是社会动物,有各种关系要维系,觥筹交错,兄弟义气,大家要忙着建立自己的小环境。

名利催人老。在功名利禄之外,中年人还要忙着处理家事,上有老下有小,要考虑老人的健康问题,要焦虑子女的教育问题。

除此之外,还要留出心力、精力和时间来安排夫妻关系。而有些人甚至还有情劫要过。

所以,中年人就像石磨上的轱辘一样,动个不停,忙碌不堪,浮生难得半日闲。

人到中年,是身体机能最强盛的时期,同时,中年也是由盛转衰的时期。

生死枯荣本是自然规律。人的生命力生发很慢,很不容易,但败落却可以很快,很容易。我们知道很多中年人猝死,就有元气耗散太快太猛的缘故。

古人说,“毋劳汝形,毋摇汝精。”其实就是劝人不要过于动摇自己的根本。

人有口舌、手脚,自然是要动的,但有动就应该有静,有忙就应该有闲。如苏轼所言,“精出于动,神守为静,动静即精神也。”

“静”字很重要。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样的话我们都看过、听过很多遍了。但又有几个人懂得其中的真义,能够真正做到呢?

红尘颠倒,大多数人都是受不了“静、闲”二字的,人们是把它们跟寂寞、弱小和失败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避之不及。

大家都想凑热闹,向往各种高大上的圈子,渴望在名利场上得偿所愿。

所以很多人都受不了清静。

但我们要知道,动静是一体两面,有动有静才能生生不息,绵绵不绝。这不仅指身心,也是指事业。

人吃了饭之后要有个消化的过程,只有消化完食物后才能继续进食。否则,不是吃撑了,就是肠胃受损,无以为继。

做事业也是一样的道理,光忙着努力不行,还要给自己留下消化吸收的余地,要静下心来反思、总结,要想明白自己的路。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治国和治身,其实是相通的。

只有劳逸结合,工作才能持续进行下去。我们要牢记这一点。

当我过了40岁后,我开始注意养生之道,但我的体会是,除了身体的保养之外,我认为精神层面的保养可能更重要。

《菜根谭》里有番话可谓一语中的:“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动和静,实际上是阴和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所以我们既要动中取静,也要静中求动,动静结合,才能来日方长。

苏轼写过一篇游记,他要爬山去一个亭子,可走了半天很疲乏了,而亭子还在远处,他就很犯愁,怎么才能到亭子里歇一歇呢?

想了良久,苏轼突然大彻大悟了,“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他说一个人如果悟透了这点,那就会像脱钩之鱼一样,哪怕是在战场上,往前去是生死搏斗,往后退则有军法,进退两难之际,都可以好好休息于此时此刻。人生至此,亦动亦静,真是大境界啊。

 上一集

无私则无伤!人这一生,只有克服了自己的私心,才能得到大解脱

已到末尾

获取更多优质专栏,请前往好学频道

所属专栏

老方说:人生就是修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