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志方言编的成形过程在《编后记》中,还有两条有价值的记录: 1、韵母[eŋ]和[əŋ]的对立问题。范老认为韵母[eŋ]和[əŋ]存在对立,而傅先生调查认为已不存。最终县志方言编保留了这一区别。 举些例子,这就是说:曾和真读音不同,登和丁读音不同,成和陈读音不同。 应该说,这个区别在今天可能只有极少数人还保留,因为当年傅先生在浒山镇找发音人时这两个韵的对立已基本不存,县志中也注明了新派[əŋ]并入[eŋ]。《慈溪市志》(2015)也反映了这个情况。 这个区别的规律其实也比较简单:普通话读eng的字,县志音是[əŋ](除了[k]组),对应古曾摄字、梗开二的部分文读,如曾、灯等字。其余普通话读en、in、eng、ing的字,除去慈溪话中读[iŋ]的如经、英等字,剩下的都读[eŋ],如门、真、更等字。 2、声母[ʑ]的存废问题。范老认为声母[ʑ]存在,而傅先生调查认为已不存,[ʑ]并入了[dʑ]和阳调类零声母。县志最终没有记录声母[ʑ]。 简单的举几个例子,这就是说:徐和移读音不同,寻与营读音不同,谢与夜读音不同。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这几组字前后确实也应该都是同音的。《慈溪市志》新增声母[ʑ],下列徐、齐两字,我认为完全无必要,因为[ʑi]和[ɦi](也就是徐和移)没有对立。你说徐或者移,听的人觉得听到的两个音是一样的,分不出来。当然有时读[ɦi](移)摩擦较重,可能会接近[ʑi],但这不足以改变音系处理。 最后,我非常感谢当年史志办能出版《《慈溪县志》编修实录》,令人得以窥探当年县志撰写的细节,方便后来人的考证,实属高瞻远瞩,可算大功一件。这一优良传统在《慈溪市志》的编写中也得到了继承,令人快慰。这是他处地方志所未能虑及的,希望这一传统能继续延续下去。 参考:1.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慈溪县志[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06.2.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慈溪县志》编修实录[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06. 第189-193页3.实际出版时已撤县设市,称《余姚市志》(19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