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文杰:西安报话大楼

 小毛头书屋 2022-05-04 发布于海南

西安报话大楼

朱文杰

图片

  位于北大街西华门什字东南角的西安报话大楼,又称西安电报大楼,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1959年动工兴建,1963年(又说1965年)竣工使用。在60年代的西安建设项目中独树一帜,是规模较大的西安当年最高的一幢建筑。是继北京报话大楼之后新建的三幢(郑州、广州、西安)报话大楼中最成功的一例,被称为北京报话大楼的“姊妹楼”。在许多现代建筑林立而起的今天,西安市民对报话大楼的钟表仍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几十年来它就是西安的“北京时间”。因为中国的授时中心,就在离这报话大楼三十多公里的西安临潼区,北京时间就是从这里发布的。每逢整点,“东方红,太阳升”的旋律,就会响彻西安市中心的大街小巷。那一声声敲响的,宏亮而低沉,悠扬而美妙的报时钟声,回荡在城市中心的上空,轰鸣震颤得每个西安市民似乎都意气风发,精神抖擞起来。

  西安报话大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由Ⅰ段塔楼和Ⅱ、Ⅲ段东南两翼三部分组成,顶层建有5层方型塔楼,四面嵌置巨型大钟表,每小时报时一次。这座报话大楼,在当时的西安,无论是在规模、建筑设计、功能等方面,都是最先进和时尚的标志。那时西安城中还没有那么多的高层建筑阻挡人们的视线,它以鹤立鸡群的仙姿绰约,睥睨一切,而夺人眼球。西安报话大楼,带有浓郁的苏联式建筑风格,简洁明快的外立面,挺拔而雄奇的塔楼,再饰以精细的局部雕刻。整体米白色的墙面,典雅而尊贵,就像一匹踏花归来的白色俊马,亭亭玉立在西华门与北大街交汇的十字东南角。

  其实,办成一件大事是十分不容易的,在西安报话大楼建设中还遭遇过一段曲折,西安报话大楼始建于1959年,由苏联专家设计。但大楼开工前,中苏关系交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突然下令把专家全部撤走,致使工期延长。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附属设计院建筑师沈元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张剑霄临危受命,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设计重任。施工期间,又遇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所以直到1965年,报话大楼才投入使用。

  西安报话大楼由西安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建筑由主楼和东南两翼楼组成。中间塔楼主要是短、微波系统,顶部是一座2层高的钟塔。东翼为长话综合楼,南翼为报话系统。塔楼四面镶嵌四个钟表,在老城内,每到整点都会听到悠远洪亮的钟声,感觉极其美妙。每个钟表的上部有五个小孔,利于塔楼通风的同时也创造了神秘的光线效果。

  负责维护报时钟的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工程师邵省平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西安报话大楼的报时钟为全国最大的报时钟之一,这座超大高耸的报时钟由上海倍高钟表厂生产。曾经,由于技术所限,在长达数十年的岁月里,报时钟的校时完全由人工进行,耗时耗力。2011年,GPS时钟的使用完全实现了无人值守、无人调试,报时钟的时间准确率也大为提高。此外,报时钟的分时照明也由白炽灯泡、发光二极管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的LED照明。

  鲜为人知的是,尽管报时钟的报时音乐一直都是《东方红》,但其奏响方式也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巨大变化。

  邵省平先生说:“最初,报时钟的报时音乐是由小锤击打钢丝,发出旋律,再通过塔楼上的20个喇叭播放出去。当年,报话大楼是西安市最高的大楼,城市里车辆也少,所以声音能传很远。1970年到2000年左右,我们使用的是《东方红》协奏曲的录音带。现在,我们用的则是电子音乐,通过PC机播放。”

  时代变迁,西安报话大楼周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北大街西华门西安报话大楼1965年投入使用至今,外墙面样子好像一直崭新靓丽,保持原貌,给人永远充满青春魅力的感觉。其实这近60年来,报话大楼是经过了三次整修才保持活力的。第一次是1985年,为外墙面贴瓷砖,第二次是1998年,为外墙面喷真石漆,第三次是打磨外墙面。不管哪次维修,其目的都是保护原有建筑,且保持报话大楼原貌。因此,保存至今的报话大楼整体形象依然接近20世纪50年代初的样子。

  21世纪来临之后,西安报话大楼连逢喜事,在2007年被列为西安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陕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报话大楼从此成为文物,价值一下升了级。

  2019年12月3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共98项(组群)入选“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由沈元恺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附属设计院建筑师)、张剑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等共同设计的西安市报话大楼榜上有名。

  回顾千年古都西安电信业发展史,早在130多年前的1890年9月,清政府陕西巡抚院在西安开设了电报分局。《西安市志》载:光绪十六年(1890年)设立西安电报分局后,对外营业仅分局1处,地址先后在巡抚大院旁(今南院门)、梆子市街、马坊门等地。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立陕西长途电话局后,对外营业亦仅电话局1处(东大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北大街西华门电信大楼(后称小黄楼)建成后,报话营业迁入大楼。自此,西安的电信业开始走上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

  而20世纪60年代后西安报话大楼的建成,也成为西安电信业蓬勃发展的一种标志。我第一次登上(也是唯一一次)报话大楼,是1997年10月的一天,当年我在西安市文联当专业作家时,开始组织编写,并担任《西安再现辉煌》一书执行主编,曾带作者走进西安报话大楼进行采访,还受当年西安电信局局长霍志诚的邀请,参加过市电信局一次总结会。了解到1993年西安电信实现世纪性跨越,记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电话号码升位,即从6位升到7位。

图片

西安报话大楼及下面一排黄色的楼叫“小黄楼”

  关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北大街西华门电信大楼建成之记载,我的文友周养俊也著文说道:“民国24年(1935)6月,交通部以西安为陕西省会,对开发大西北及发展通信尤为重要等理由,在西安市北大街与新西街转弯处的东南角建成了长途和市内电话合用的综合通信大楼,门牌号北大街335号。因为该楼楼层不高、外表是黄色,人们称其为'小黄楼’。小黄楼的平面由北向南呈王字形,为全地下室的三层楼,大楼为木屋架,铁皮顶,条型基础结构,除北侧三层、中部一层和楼梯间为混合结构外,其余均为砖木结构,屋内陆板均是木质,踩上去柔软舒适。大楼共有房屋68间,整个院落占地11.4亩,大楼的占地面积1163.25平方米,建筑面积3489平方米,使用面积2408.6平方米,总投资16.6385万元。据说,这座精美的小黄楼是一位英国人设计,其风格完全是英式的。西安电报局的第一位局长也是英国人,以后多年才为中国人接任。当时,西安电报局管理人员的办公设备也很高档,第一任洋局长的办公桌很大。”

  周养俊1971年就在钟楼西北角的西安市电话二分局当线务员,后为中国作协会员,任省邮政局副总经理及中国邮政文联副主席、陕西省职工作协主席等,周养俊回忆:“1985年我刚到《陕西邮电报》工作时,我们四个人就是围着这张洋局长曾用过的大办公桌写稿子、编报纸的。当年《陕西邮电报》在劳武巷,那张西安电报局局长的办公桌已被淘汰,扔进仓库,被初成立的《陕西邮电报》拉出来旧物利用啦!

图片

北大街上曾经的西安邮电医院

  小黄楼的建成,是西安邮电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物。而60年代所建的西安报话大楼就选址在紧挨着小黄楼之东。随着西安最高档的一幢报话大楼的建成,老旧的小黄楼被改建为西安邮电医院,成了邮电职工看病的地方。

  而笔者记得,小黄楼我也曾进去过一次,那是1983年6月陕西省集邮协会举办陕西省首届集邮展览,在人民剧院展厅举办,我当时带着铜川市集邮协会几部邮集来西安参展。其中有我的参展邮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当时就送到邮电医院小黄楼里,这座小黄楼里当时可能有一间省首届邮展的临时接待办公室吧!时间太久啦,记忆确实有点模糊!

  我的文友著名民间文艺家,任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雷达先生。他的家,正面对着西安城内的最高建筑——报话大楼,透着窗子玻璃可以看见大钟表移动的时针,每隔一小时,有打点的钟声敲响,声震长空。我把雷达先生称为“报话大楼的守护者”。他的家位于尚朴路省文化厅家属院北头最后一座楼,建在西安武庙大殿的旧址上。

  他的居室被称为龙门书屋,这因为他是陕西韩城人,黄河龙门就是韩城第一大景点。

  雷达,研究员。1935年生。195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61年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调入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工作。现任陕西秦域文化传播中心艺术总监。曾在全省各地采风,研究民间文艺,写作、发表了大量的诗词、散文、歌曲和论文。出版有散文集《采风录》、诗集《绿叶集》、歌曲集《雷达古典诗词歌曲选》《雷达艺文全集-文博天下》六卷本,和《韩城方言概述》《韩城秧歌》等专著。与他人合作,经30多年的艰苦历程,编辑出版了约百万余字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陕西卷》10部。曾多次获文化部、中国音协、中国民协“突出贡献”等奖励。2016年,荣获“陕西省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和奖励。

  我手中收藏有一册雷达先生1983年前后主持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腊纸刻印本,书中收有我与李皓宇一起采录的《十爱姐》和《摘椒》两首铜川民歌,虽没见过正式出版本,但我们已有了初次合作。我1978年至1984年在铜川市中心文化馆工作,后改为铜川市群众艺术馆。

  雷达先生退休后人更忙了,他说“退休人更忙,箭步创辉煌”。他的皇皇大著六卷本的《雷达艺文全集-文博天下》就是他一生辉煌的总结。其五卷(下)中他还专门写了《朱文杰点滴》一段文字,说的是2016年5月11日我应雷先生之邀,去他窗户北临西安报话大楼下的家中的“龙门书屋”聚会,他想让他接他的手参与编辑《名人幼时学艺录》一书。可惜我当时正在完成西安市文史馆分配的任务,撰写《记忆老西安》一书,而没敢接受,只说写完《记忆老西安》再说。谁知这是一件大工程,一连干了三年,出了三卷六本,根本顾不上,只能抱歉啦!2021年我把前两套书赠给雷达先生,他还写了对我《记忆老西安》评论文章,并鼓励我再接再励,继续完成第三、第四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报话大楼曾成为年轻情侣约会的最佳选择之地,因为有大钟表,好掌握时间。而且西华门的报话大楼不光代表着西安的时尚,也相对僻静,不像钟楼、东大街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碰到的熟人也多。问他们为什么选报话大楼约会,他们回答:这里可以见证忠诚,守约守时守信,人无信不立嘛!

  几十年过去了,大楼的报时钟,似乎已经成为西安的一个“声音符号”,每次经过这座楼下,无论是步行或乘公交,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仰望它,这种时刻,和看楼顶大钟上显示的时间已没有多大关系了。

  2012年7月19日第一稿

  2022年5月3日第二稿

图片

 图片

      朱文杰:1948年生于西安,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西安市文史馆馆员、“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城墙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西安饮食股份公司首席文化顾问。

      曾任《陕西百年文艺经典.诗歌卷》主编、《太白诗丛》主编、《诗书画文丛》主编、《大地文化丛书》主编、《西安城墙(文化卷)》主编、《中国名家书画文库》主编。《情系黄土地~陕西知青老照片》主编、《集邮年华》主编、《集邮情怀》主编、《国家名片上的丝绸之路》主编,还担任《名人眼中的碑林》《十说碑林》《名人看未央》《名人话未央》特邀编审。

      出版诗集《哭泉》《灵石》《梦石》《朱文杰诗集》(上、下卷);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散文集《清平乐》《拾穗集》《长安回望》《吉祥陕西》(上、下卷),2019年《记忆老西安》(第一卷上下册),2020年《记忆老西安》(第二卷上下册),2021年《记忆老西安》(第三卷上下册);2021年《长安吉祥说》(四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