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文帝杨坚的崛起之路

 激扬文字 2022-05-04 发布于四川

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五胡先后建立十六国(实际数量远超于此),战争的号角此起彼伏。一时间,朝代的更替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据记载,这一时期,最短命的王朝仅仅只有2年(冉魏)。而南方,虽然号称华夏正统,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自称“侯景之乱”后,南朝也只是在苟延残喘罢了。谁能在这乱世中脱颖而出,再次实现大一统呢?混乱的中华帝国又该走向何方?

十六国时期国祚最短的冉魏只存在两年一、被王朝遗忘的将士们的“造反”之路

在大青山坐落着一个毫不起眼的村落,村名是土城梁村,这里非常荒芜,时至今日也依然人烟稀少。但是,它曾经是北魏皇室的要塞——武川镇。并且,在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曾经诞生了北周、隋、唐三朝皇室,引领了中国三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赵翼《廿二史札记》云:“两间王气,流转不常,有时候集其力于一处,则帝王出焉。如南北朝分裂,其气亦各有所聚。晋之亡,则刘裕生于京口;萧道成、萧衍,生于武进之南兰陵;陈霸先生于吴兴;其地皆在数百里内。魏之亡,则周、隋、唐三代之祖,皆生于武川,宇文泰四世祖陵,由鲜卑迁武川,泰为周文帝。杨坚五世祖熙,家于武川。熙生天赐,天赐生虎,虎生箔,生渊,是为唐高祖。区区一弹丸之地,出三代帝王,岂非王气所聚?”

公元398年,北魏占据了中原绝大部分地区,建立北魏政权后迁都今天的山西大同。鲜卑族是典型的草原文明,崇尚武力,夺取政权也依靠武力的强大,所以北魏统治者非常重视军事部署。另外,北魏政权也难以解决北方游牧民族(柔然)这样的大麻烦。为了巩固军事力量,抵御游牧民族侵扰,北魏设立了北方六镇(沃野、武川、抚冥等)。

六镇位置公元493年,北魏的内部矛盾已经凸显出来,冯太后与孝文帝主张的汉化改革屡次遭受阻碍,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孝文帝选择洛阳,是因为洛阳是当时中原文化的中心,汉文化气氛浓厚,又能摆脱北方六镇和其他鲜卑贵族的压力,十分有利于孝文帝推行改革。

而这样一来,北方六镇就成为汉化的弃子。随着中原经济的繁荣,以及汉化改革的成功,鲜卑人已经对洛阳流连忘返,新的贵族也已经诞生,北方六镇的身份从高高在上的权力中心跌到最为低贱的军民。这些军民怨气横生,北方六镇也成为最不安定的地方。

终于,北方六镇这条导火索被引燃了。公元524年,沃野军民因难以忍受高层的虐待而聚众起义,并迅速占据沃野,其他五镇顺势而起。北魏政权在这场暴乱中湮灭,怀朔的高欢与武川的宇文泰成为最大的赢家。高欢与宇文泰将北魏势力瓦解为东魏和西魏,形成对峙局面。中国的局面变得更加混乱。

经过连年的战争,西魏宇文泰势力逐渐在战场上占据上风。事实上,在高欢东魏与宇文泰西魏刚刚形成时,宇文泰的势力是远远不如高欢的,双方的兵力对比大概是十万对百万的规模。但是宇文泰势力不断扩大,而高欢家族则不停地走下坡路就值得深思了。

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非常高傲,并且非常轻视汉人,在他的版图内,将领、官员都不可能是汉人,甚至汉人在东魏饱受欺凌,这直接导致东魏内部系统退化,并且朝廷内部腐化。宇文泰在发展势力的策略上完全与高欢不同。宇文泰是鲜卑人,但他深知,汉人不管是人数还是影响力都远远超过鲜卑人,要发展就需要引进汉人。所以,公元543年,宇文泰进行军事改革,制定了府兵制。

所谓府兵制就是,广泛吸纳汉人豪强归附宇文泰,令汉人担任军队高级将领,最高级将领则由鲜卑人担任。这样就形成一个以宇文泰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在军事改革的过程中,一个英雄人物——杨坚已经悄悄出现了。

二、联姻是件好事,自己有实力也很重要

公元541年,杨坚出生。杨坚的家世算是非常显赫了,杨家世世代代都是武将,杨坚的父亲杨忠更是荣耀加身的随国公。杨坚从小由比丘尼智仙抚养教导,据史书记载,杨坚的行事风格、称帝之后的治国理念都受到智仙很大的影响。高欢、宇文泰相继去世以后,高洋、宇文觉先后废掉东魏、西魏的皇帝,并分别建立自己的政权,史称北齐、北周。杨坚家族早年加入宇文泰势力,到北周时期,杨坚本人已经官至骠骑大将军。

杨坚的优秀很快被独孤家赏识。独孤家家主独孤信是实打实的鲜卑望族,也是府兵制八大柱国之一。后世对于独孤家的惊叹更多的还在于独孤家一门三后的传奇。独孤信将自己第七个女儿嫁给杨坚,杨坚与独孤家正式联姻。这一时期,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的情况十分普遍,关陇集团作为一种胡汉结合的势力集团出现了。联姻给杨坚带来的好处就是杨坚现在已经站在了关陇集团的核心位置。

与北周势力的不断扩大和势力集团不断地更新换代不同,北齐高洋沿用父亲敌视汉族的政策,并极端保护鲜卑贵族的利益,对内政权腐化无力,对外激化了民族矛盾,流失了民心。公元577年,北周、北齐迎来了最后的决战。对于周武帝宇文邕来说,这场战争的胜利比他预想的要顺利得多。北齐灭亡后,天下重新统一终于看到了希望。此时的杨坚再一次感受到了联姻的好处,他被晋为上柱国,其女杨丽华为太子妃。北宣帝即位以后,杨丽华为皇后,杨坚晋为大司马。

三、暂避光芒,归来后就是王者

杨坚的势力越来越大,引起周宣帝的忌惮。相传,在皇后杨丽华面前,周宣帝就曾多次表示要对杨坚杀之而后快。杨坚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很容易就猜得到周宣帝的想法,于是自己奏请外调,远离朝堂。杨坚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从一开始他就是奔着帝位去的,远离政治中心,一方面杨坚确实需要暂避锋芒,另一方面,杨坚需要制作自己的战略部署,而这些不可能在北宣帝眼皮之下进行。公元580年,周宣帝暴毙,年幼的周静帝登基,杨坚也开始行动。

为了后顾无忧,杨坚首先解决的是五位亲王。公元580年6月,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三方总管叛乱,杨坚用四个月平定三大总管内乱。同时,杨坚将自己的鲜卑姓改回汉姓,并下令统一改鲜卑姓为汉姓。公元581年,杨坚废静帝,建立隋朝,制定汉族为正统。杨坚坚定的认为自己是汉族,并且保持汉族的正统地位是有原因的。北方稳定后,如果游牧民族的问题解决,就一定会南下收复南方,汉族名正言顺,更加有利于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杨坚要想南下,就必须先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否则,军队主力南下,北方的胜利将会被突厥吞噬。突厥虽然战斗力强大,但也不是铜墙铁壁,突厥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公元581年,长孙晟上书杨坚说,可以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和弱的战略对付匈奴,杨坚准奏。公元583年,隋军大败突厥,突厥内部矛盾加剧,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两年后,东突厥臣服于隋王朝。

解决了突厥这个麻烦后,杨坚剑指南方。一开始的时候,杨坚采纳了大臣的平陈之策,等到江南收获的季节,在江北集结兵力吓唬南方军队,等陈军集结兵力时,隋军就撤退。这个措施主要是为了影响南方的经济和人力情况,但怎么样分解陈军兵力依然是一个大问题。公元586年,崔仲方提出“双龙头”战术,也就是在上游砍伐树木,打造船只,顺带往下游扔废木料,把下游作为主攻方向部署。这样一来,如果陈军攻向上游,则下游可直捣陈国都城,还可支援上游,如果陈军进攻下游,上游的隋军就可以乘船南下支援主力部队。公元589年,陈朝政权覆灭,杨坚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总结

对于中国而言,统一是一种执念,民族大融合与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方向。正是因为这种执念,才有像杨坚这样以完成再造统一为目标并为之奋斗的人物。隋王朝的出现结束了我国古代长期以来南北割据的局面,也为唐朝的出现和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