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阅读是高阶智力活动,需要丢掉中学阅读理解的条条框框?

 新用户61391524 2022-05-04 发布于广东

图源 | 网络

作者 | 文光

本号原创首发

可能许多人有这样的下意识:学术阅读是高阶智力活动,需要丢掉中学阅读理解的条条框框。许多人甚至在进行学术阅读时,根本没有再想到过中学的阅读理解,仿佛那只是一场漫长的考试训练。

从小学期到高中,我们被不厌其烦地要求概括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梳理脉络结构。在我的印象中,好像从未有人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阅读文章。我们只是被教导要这样做。这似乎是基础教育难以避免的:直接教以结论而不是理由。在很大程度上, 基础教育传授的多是真理,是教育家最珍视最希望下一代掌握的东西。只是,不讲理由的真理灌输,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致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大学阶段,将中学老师所教的“条条框框”通通扔掉,从此“自由自在”地看书学习。

许多人到了大学开始学术阅读,自觉或不自觉地抗拒中学时的阅读理解方法。概括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梳理脉络结构?这些被随性的圈画重点、自由联想和寻找回响取代。

圈画重点。阅读过程中,对所谓的重点语句青睐有加,对于其他部分不屑一顾,许多人的读书笔记就是名言集锦。至于这些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概念、观点和论证,是如何在整个行文脉络中建立起来的,整篇文章是否足以支撑这些要点,不加重视。

自由联想。一遇到自己感兴趣或印象深刻的论述,就发动联想,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把过去见过听过的类似论述,不论是懂还是不懂,不论是道听途说的还是亲身考察的,通通拿来与当前论述的对照,自以为达到了“知识增加”乃至“豁然开朗”的效果。

寻找回响。阅读不是为了尽可能设身处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而是到处寻找自己内心深处想法的回响。阅读者不愿意联系整个文本来考察作者思想,而是局限于个别段落或语句,对这些段落或语句所处的脉络视而不见,更有可能使产生共鸣。

许多读书会把时间都用在了对所谓重点的、有趣的、核心的语句或段落的考察上。每个人都发动联想,将大家以前所能看到的类似的表述或观点拿出来分享。

这样的学术阅读方式,不仅损害了阅读,也损害了写作。相当多的论文习惯掷出一个个来自古今中外的作家的只言片语或观点,好像这样就足以说明问题似的。划重点,然后离开当前文本,发动联想、寻找回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也许我们可以借这个机会,思考中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要概括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梳理脉络结构?因为好的文章都是以这些为基本框架写出来的。优秀作家的思想是相当成熟和清晰的,他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是有精心规划的。所要写的文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相应的论据有哪些?第一节交待什么?这些都需要体现规划好。整本书的论题有哪些?如何推进有关论据,如何预防性地回应可能的批评,以及将所建立的理论的可能应用,这些都会在写作之前有基本的规划。翻开许多著作,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目录里把整本书的每一个段落都概括为一两句话,也就是说,至少在完成最终的修改之后,整本书的每一个段落的中心观点,在文中的角色和功能,都是非常清楚的。

有很多人提到自己在国外受学术训练时,印象最深的一个事情是,老师总习惯问,“什么是你的论题?”写毕业论文时,被告诫,如果没有明确的论题(thesis),就不如不写。整篇文章或者整本书的基本论题是什么,相应的论据是什么,如何在行文中组织这些论题和论据。这些问题是不允许在行文的过程中才被勉强确立。

娴熟的作家无论是写作一本巨著,还是撰写一个片段,在写作之前, 没有什么比考虑文章的结构更重要的了:问题是什么,如何分解这些问题,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些对于娴熟的作家来说几近本能操作。

优秀的作品本身就注重结构,因此它们清晰、明了、全面、准确,总之,能够在当前文本范围之内,把问题讲清楚,而基本上不需要诉诸文本之外的专门资源。许多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和古代典籍,其实经历了作者和编者反复的修改。现代几乎人人皆可写作,许多人反倒不那么认真对待写作了。当然,现代优秀作品比古代优秀作品更加重视行文结构。由此,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论据和行文结构,尽可能在当前文本的范围之内思考相关问题,就成了现代学术阅读最重要的原则,而这在形式上与中学时的阅读理解没有什么实质差别。它大概就是:

· 这一段的意思是什么,要点是什么?

· 这一段与相邻段落之间,在论证和行文上有什么联系?

· 这一节论述的要点是什么,这些要点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 这一章的论点和论据是什么,在具体的小节中是如何展开的?

· 这一章与相近章,在论证和行文上有什么联系?

· 这一本书的主要论点和论据是什么,在具体的章节中是如何展开的?

在我们以最朴素的方法,老老实实地把文章的骨骼框架理清楚之后,接下来才是开展评论的正确时机。理解总是批评的前提。我们的批评也不外乎追问如下基本问题:

· 作者说了什么?

· 作者说这些的意思是什么?

· 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哪里是我信服的,哪里有疑问?

· 如果没有说服我,到底是为什么?

· 我是否有比作者有更好的论点和论据?

· 作者的论点和论据,除了当前文本所展示的之外,是否有其他可以援引和参考的资源?

阅读的首要目标是理解,而不是批评,更不是寻找回响。尽量在当前文本内部解决我们的问题,具体而言:

· 如果当前文本就某个问题没有引用(或者没有证据表明作者暗中引用)某些其他作家和文本,那么我们应和作者一样,也不要提及它们。

· 如果一个问题不是当前文本所讨论的问题(或者没有证据表明作者暗中涉及),那么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和对于作者一样,暂时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 如果我们发现当前文本明确引用(或有证据表明暗中引用)了某些作家或文本,而如果作者仅仅是给出了简单引用提示,那么一般来说,我们也无需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被引用作家和文本上,因为作者的行文已经向我们表明,就当前文本的目标而言,这样粗略的了解已经足够。

· 只有当我们在前一种情况下,不重点讨论所援引的作家或文本,就无法获得顺畅的理解时,才有必要考虑扩展性讨论。

与这一读书方式相对应的读书笔记,主要是要概括文本的论题和论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而不是寻章摘句、记录名言。如果大量的读书笔记只是名人名言集锦,那么可想而知,这种又懒又蠢的做法,对于学术思考和学术写作毫无益处;在圈画重点、寻找回响的阅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整个学术活动,无论看起来如何冠冕堂皇,都根本上对于学术没有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