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七中2022届5班 陈唱 曾国藩先生有言:“才根于器,良为知言。”此语可谓切中肯綮。近日七中师生掀起学习曾国藩教育的热潮,窃以为欲求教育之流远,必先浚其器与才之泉源,且器为先驱,才为附骥。 冀以昭昭之器,修至情至性人,方知器为先驱。 一孔之见,器即是美育、忠贞、温良,凡可成就以上三条的,便是修成了至情至性之人。丰子恺曾在《美与同情》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见床下的鞋一顺一倒,便将其转到同一头,见立幅的绳子拖拉在前,便将其藏在立幅后。丰子恺问其故,小孩笑说:“两只鞋不在一顺,教他们怎样谈话?绳子拖在立幅前,活像个鸦片鬼。”诚然,人必不可缺的便是这样的美育,它藏在看山不是山的境界中,美育改变不了所处的环境,但能改善我们的心境。再者是“忠贞”。苏子瞻因“忠贞”,有了乌台诗案,其后是黄州突围,欧阳修因“忠贞”,有了庆历新政,其后是颍州被贬,陶元亮因“忠贞”,于文章处无甚解,得山水有清音……最后是温良。辛基格说,中国人总是被其中的一群保护得很好。《觉醒年代》有言“温良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正因温良,爱比水深,情比雨大。凡此种种,谓至情至性。 冀以赫赫之才,铸振融凌云功,方知才为附骥。 君不见,赵慧婵不及而立,便研制出微型昆虫机器人,获达摩院青橙奖,君不见,曹原才至(冠)弱冠,便实现石墨烯超导,荣登《自然》刊志,君不见,谷爱凌未及二十,便转轴空翻惊转体,争得金牌报祖国……凡此种种,谓才为附骥。 共襄器才盛举,擘画强国愿景,方知才器相连。 古有秦桧,和珅,今有胡长清,成克杰,虽才高八斗,却被世人唾弃,何哉?答案是“少器”,“缺德”。“世知耻矣,则国无耻,世不知耻矣,则为国大耻。”我们要谨遵曾国藩先生之言,器才兼具,铸国强盛。揆诸当下,不少当代青年虽有才气,却陷入“躺平”,“摆烂”的泥淖,没有称得上是“器”的精神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放眼天下的“器”,而曾国藩先生的教育之道,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器为先驱,才为附骥,携美育、忠贞、温良之器,成赫赫之才,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教育之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自评:结构明晰,脉络分明,素材鲜明,提切得当,语言自如,流畅呵成。 共襄进取盛举、擘画强国愿景 ---郑州七中郑州七中2022届5班 陈唱 百年浩荡,衰草盘桓;七十寰宇,换了人间;躬逢盛世,与有容焉。陈独秀先生在临渊而侧的岁月里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打破时局的阒寂,提出六条希望,振聋发聩。 刍荛之见,吾辈青年当进取,揆诸当下亦适用,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霓虹。 吾辈青年当进取,砥节砺行破动荡,星火燎原站起来。 吾辈青年当进取,使中华民族站起来。 忆平型关大捷,“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青年志士进取拼搏;忆南征,“独裁政体沉云黑,解放旌旗满地红”,青年志士进取向前;忆送瘟神,“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青年志士进取争光……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取无不促使青年奋勇向前,放在当下,赓续进取,亦然如此。吾辈青年当进取,使中华民族站起来。 吾辈青年莫退隐,势如竹筠节节高,踔厉奋发富起来。 倘若当代青年退隐,那么就没有雨林沙漠中,陈贝儿走上无穷之路,分享扶贫困难,更不必说宣传中国形象;倘若初雯雯退隐,那么就没有发动“河狸食堂”,更不必说蒙新河狸数量增长20%。正是这些青年,使贫困人民脱贫致富,使种群更加丰富。吾辈青年当进取,使中华民族富起来。 吾辈青年当进取,风宜长物放眼量,笃行不怠强中华。 倘若青年进取不适用于今日,谷爱凌哪有偏轴空翻又转体,心有进取夺金牌?倘若青年进取不适用于今日,苏翊鸣哪有奋勇前进争荣光,拼搏是单板定义?倘若青年进取不适用于今日,曹原哪有孜孜矻矻学无涯,发现超导报中华?假设当今社会在天下方靖、海清河晏的时代退隐不前,岂不是违背了陈独秀先生的初衷?岂不是“少年强则国强求,少年进取则国进取”的谬论?既然并非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退隐呢?吾辈青年当进取,使中华民族强起来。 青年当进取奋发,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青年当进取奋发,利刃之新发于硎,强中华。月华收练,青年进取,晨霜耿耿;云山摛锦,青年进取,朝露漙漙。诚冀共襄进取盛举,擘画强国愿景! 自评:紧扣一类词“进取”;论证在典雅的基础上逻辑明晰,还要多多努力! |
|
来自: 格林书屋 > 《首藏网络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