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伴山伴水·自然营造——超级校园

 陈正兴 2022-05-04 发布于湖北

当校园的一园一隅都能触碰到自然,一厅一廊都有了文化的韵味,那么校园就不仅只是书山学海,而是成了涵养生命的一方沃土,每个人眼中的所见和心灵深处的感悟都与自然不期而遇。

文章图片1

1. 缘起 |

项目缘起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繁昌校区的规划设计。基地位于安徽芜湖市繁昌区中心位置,西侧紧邻城市主干道繁阳大道,总用地面积69.9公顷。

正如芜湖自古以来半城山来半城水的城市特点一样,繁昌校区的周边自然景观资源同样丰富。除开基地北侧、西侧的规划用地外,南侧、东侧均有丰富的山景资源。而在学校内部同样现存着一座高度约48米的山体。另外用地东侧的峨溪河流自南向北穿越整个基地。设计团队现场勘查,对场地内的山、水特色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山、水、自然营造的理念也贯穿了整个设计的始终。

文章图片2

2.伴山伴水 自然营造 |

可以说繁昌校区独有的山水景观资源与独有的校园文化为我们的设计理念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基于独特的用地条件分析,决定结合保留山体与水面,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伴山伴水、自然营造”的大概念,设计意图融合建筑与山水、连接教学与实践、鼓励交流和创造、传承历史与文脉。

文章图片3

整体规划以联系南北城市生态与基地内山体自然资源的景观绿化轴为校园规划主轴,轴线南北两侧别设置校园出入口;为鼓励城校共融,以东西向景观轴线为次轴连接城市与校园。规划结构上形成“一芯、两轴、多片区”的整体架构。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两条景观轴线结合入口广场、中心湖泊等景观形成校园的主体轴线,统领建筑布局的同时,将生态景观渗透融入校园。达到栖居于山水之间、怀抱于绿谷之内。

文章图片6

在整体架构与伴山伴水、自然营造概念下,我们又提出万物互联、有机生长、文化绿网的规划策略。各功能组团通过连廊相互联系、编码,形成有机生长、互联共生的功能关系。不仅强化自身内部的联系,也强化了与城市共生的联系,为未来发展也留下空间与方向。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同时借助构建的文化绿网,将周边景观资源最大利用,在内部形成景观双轴,藏风聚气,溪水环绕,草木葱茏,校园景观特色浑然天成,建筑环抱,引水塑景。注重校园外部空间的景观塑造和场所精神,把建筑之间的外部空间作为校园活动的舞台载体和文化特色的积极体现。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好校区周边的景观资源以及基地内的山水景观,我们将繁杂的校园建设内容进行统筹分类:公共核心组团置于主轴中心位置,形成校园中心建筑群;院系教学与实训组团置于前区,打造校前形象展示面;生活组团置于用地东侧,结合山景打造生活建筑群;虚拟仿真中心、体育馆等统合的城校共融组团置于相对独立的西北侧,沿城市界面展开,与城市互联共建。最后在山脚下置入大学生活动中心,与西侧入口广场形成轴线对景。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3.组团营造 |

针对不同组团,我们分别提出1.聚能环 2.区块链、万物互联3.开放复合街区4.绿色渗透 的设计策略,希望借助核心组团的活力引领,院系教学区的集约发展,师生生活区的均衡布置,构建出不同功能、学科之间“万物互联”的内循环体系,从而打通现代校园内外循环经脉。

策略1:公共组团-聚能环

从对当地文化中符号提取设计关键要素是本案空间规划落实到建筑形态层面的重要设计策略。我们从繁昌窑中出土的青白瓷中碗、盏等文物以及校徽中提取圆环作为建筑语言,结合职业本科教育特色,我们提出聚能环的设计理念。

文章图片13

将公共教学楼、食堂、会堂、师生活动用房、图书馆、创业与创新技术中心复合化,通过环形的连廊串联各个建筑,并向外延伸,形成与周边的有机串联。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公共教学楼“丝绸”立面与标志性:

将最主要的公共教学楼置于环形连廊中央,与主轴形成对景,打造成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公共教学楼立面设计理念取自芜湖明代浆洗业的丝绸纹路。

文章图片16

功能复合与分期建设:

将一期食堂、师生活动用房、会堂放置在圆环的东侧,方便与生活组团联系,将图书馆、创业与技术创新中心放置在圆环西北侧,相对独立方便分期建设,又可以形成繁阳大道的形象展示面,其弧线的布局与保留的水体相互呼应。结合职业本科教育特色,我们将公共教学楼与食堂一期建设,图书馆、创业与创新技术中心放在后侧,二期建设。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架空渗透与环形路径:

公共教学楼采用底部架空的形式,既与现有校区图书馆的设计手法相呼应,又让主轴景观、内庭景观、中心湖面景观相互渗透串联起来,通过环形连廊形成丰富的路径景观变化。建筑面向水面又形成阶梯广场,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室外亲水平台。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策略2:教学组团-区块链

区块链:院系教学与实训组团位于校前区,形成主轴线上的建筑展示界面,我们提出“区块链——大构架式规划,强链接式空间”的设计理念,在“学院+实训”的发展模式下,把学科教学与实验实训、技能培训中心并联在一起,形成模块化的共生结构。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院系之间采用二层连廊平台联系,并渗透到建筑内部空间,强化跨学科式交流,以此形成实训研发中的社交集群,激发校园的活力和创造力。

文章图片24

学校可根据各个院系之间发展的需求,院系之间进行多种模式的组合,实现空间的可变性、可扩展性、可组合性。

文章图片25

院系教学与实训组团外部交通流线四通八达,外部空间层次丰富,以连接度、协调性、共同创造创新及社交性作为组团的设计核心要素。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策略3:教学组团-区块链

在生活组团这块,我们力求打破传统宿舍封闭和单一居住区的刻板印象, 希望创造新的开放、复合的生活社区。

文章图片28

我们通过贯穿于整个组团的连廊系统,打造了一个开放式的共享架空街区路径,将整个公共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丰富的开放街区空间。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借助连廊平台构建的共享平台系统,南部一期生活组团与二期食堂、宿舍、公寓完美串联,连廊下设置多种类型的功能空间,如咖啡厅、商店、快递点,打造功能复合的新型学生社区。

文章图片31

另一方面,架空的街道在山脚下与山色形成渗透与互动,让宿舍的生活逐渐有了一些浪漫的气息。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策略4:城校共融组团-绿色渗透

城校共融组团紧邻东侧的峨溪河流,同时面朝校园中心的山体。针对城校共融组团依山傍水的特点,提出“绿色渗透”的设计理念。放置于片区中央位置的运动场地以及如电路板般一样弯折的智慧工厂与虚拟仿真中心,都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将自然景观开放给建筑,分享给城市。

文章图片34
文章图片35

自南向北布置的体育馆、智慧工厂、虚拟仿真,结合校园河流、入口广场以及山体景观,依次形成了建筑-水面-建筑-绿地-建筑的城市界面节奏感与律动感。沿繁阳大道一路走过,保留的水面与建筑间的空隙让山体景观渗透而出,形成绿色的城市界面。

文章图片36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4.结语 |

规划结构、功能组团不同层面的梳理,设计形成了“伴山伴水、自然营造、城景共享“的超级校园,打通了现代校园外循环经脉。而核心组团的活力引领,院系教学区的集约发展,师生生活区的均衡布置,构建出不同功能、学科之间“万物互联”的内循环体系。校园内外经脉的打通,最终为我们带来的不是瞬间的灿烂,而是长远持久的活力,形成的是一流的职教本科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