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奎华║三生有幸西阳人

 梅州文学网 2022-05-04 发布于广东

  四年前勤劳奋斗一辈子的大伯,终因身体机能过于衰老,在家中逝世了,享年94岁。大伯的儿媳妇打电话到东莞市,我的母亲听了电话,再把相关讯息转达给我。我立即停下手中的事情,在微信家族群内和兄弟姐妹公布此噩耗,并开始筹划周六回家乡到他灵前悼念的事宜。

  我的家乡坐落于梅州市西阳镇,西阳镇素以山高水长、环境优美著称。清澈蜿蜒的白宫河水从明山嶂发源,溪流从此聚集西流,地理位置与四平村、明山村、大平村相邻,这里有明山嶂的秀美,有多种矿产资源的蕴藏,有热衷培育英才的传统,映衬出人杰地灵的赞美。

  我的大伯出生于1925年(乙丑年)4月,少年时随祖父母曾到过南洋谋生,二伯就出生在南洋,或许是水土不服或许是不习惯漂泊的生活,毅然决然的回到家乡生产生活,而且是一辈子都在此谋生。

  大伯曾是2000多人的明山煤矿的职工一员,直到从煤矿退休,领取退休金过日。大伯母长期在家务农,生育了三女两男,三个女儿都嫁在县内,离家不远,各自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光大家业。大儿子阿煌长期在家谋生,娶妻后育有一子一女,大儿子桥古中专毕业后随舅父到外省发展,小女儿出嫁到邻县的俊男,生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有好几岁啦,没上学。大伯的小儿子,与前妻离婚前生了一女,离婚后随他生活,生活比较奔波。

  在我的孩提的记忆中,大伯主要是在家做木匠活,很少下地耕田,精于做事,持家有道,拥有祖屋正厅下的一间房屋及连廓,在祖屋的另一进房屋的中部有一房间,此趟屋的连廊是他家的饭厅,侧边是他家的厨房,另一边加盖了一幅两层共六间的土楼,旁边是一个大猪舍。他家的自留地及菜地都离得不远,离我们挑水食用的水井的正下方,方便耕种。他家的菜地有一棵柑树,年年都有结果,小小年纪的我好运时也可以品尝一、二个鲜柑。

  我在家读小学和初中时,通常利用周六下午及周日整天的好天气,和大伯的子女结伴同行,上山捡柴,或砍樵到供销社去卖,或做农活,大伯会给我们关顾,让我们倍感温暖。

  1978年8月父亲带着还没上学的小弟到增城县派潭中学教书,把我们母子四人留在家乡继续生活。大伯一家会给我们适可的照顾。

  1979年2月我们一家六口在父亲的带领下,举家搬迁到增城县生活,父母两人教书,兄弟妹妹四人念书,收入非常有限,两人赚钱六人开锅吃饭,那个什么都要票证的年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很少关注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1983年9月我考上了大学后,读的是师范院校,有国家补助,吃饭不用家里再补贴钱,家庭经济状况开始有了改善。

  1984年然而饱受经济困扰的父母,受同学的邀请,举家迁往东莞,父母都是教书的老师,我家的收入渐渐好起来。

  1986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在增城县做了老师,身边带着读高中的妹妹和读初中的小弟,也算给家庭最大的帮忙。

  1993至1995年连续三年,我每年都有一次坐班车回家乡的经历,在探望祖母及伯父等亲人的同时,还把父亲的户口迁入增城。

  2002年9月大伯母离开人世,大伯甚是伤心,相依为命几十年的患难夫妻从此阴阳相隔。

  2003年12月我接听二伯大儿子、我们的大哥的电话,讲述梅县老家修建祖父母纪念亭一事进展受阻的事情。接着他又打电话给我的小弟弟将情况说明白,并要求小弟回家吃饭时和父母解释。

  2004年1月祖父母合葬在离家很近,好不容易建好的纪念亭。纪念亭的建成与大伯及在家的亲人们努力分不开。

  2005年春节我们一家十一人开两部车回到家乡,在祖屋正厅进香给祖父母,还到祖父母纪念亭上香,怀念他们。我们的行动得到亲人们鼎力相助,事情办得很妥当。我们家人还专程探望大伯,感谢大伯。

  接下来的若干年,由于电话、手机的普及,交通越来越便利,我们和家乡的联络多起来,家乡的变化及大伯的状况,我们是清晰的。以后的每年清明节,我们家都捎钱回去家乡拜祭扫墓。春节都会打电话与大伯及其家人拜年,了解情况并互致问候祝福。家乡的修桥补路公益,我们都会作捐献。有时大弟和妹妹回家乡办事,也会到大伯跟前喝茶聊天。家乡的亲人到我们家都会传达大伯的情况。亲缘就是如此存续。

  我们知道大伯是勤劳节俭的人,从不乱花钱,不吸烟不喝酒,有一份矿场发的并不高的退休金,虽收入不多,但日子还是可以过的。再加上他饮食节制,还坚持每天从村底下散步到叶屋村,有时还会行到茅坳坜(土名),几公里的路程,有一定的运动量。大伯生病还会及时找人送去看医生,生活方式健康。

  2012年在大伯等亲人组织下维修祖屋,我们家人虽没亲自回去,但出了名下的钱,在大家的配合下进展顺利,祖屋的面貌焕然一新,以全新的容貌出现在世人的眼前,从此祖屋就有新的命名。

  2015年我俩夫妻和儿子开车回梅县家乡,到大伯家集中,见到大伯儿子夫妇、以及前来探望你的大女儿夫妇、小女儿母子,13人坐在一桌吃晚饭,90高龄的你不用搀扶、自己可以坐着喝汤、夹菜、食鸡肉,说得清、听得明、记忆准、丝毫没视障听障等,由于时间已经是傍晚六点多了,我们一家三口,在二伯最小的儿子夫妇的指引下,爬到祖屋,在祖屋正厅进香给祖父母后,到自己出生的老屋看了看,屋内摆放着杂物,有些零乱,但瓦面不会漏水,水里有一丝的安慰。此时天色开始暗淡,我们一行五人下山,来到大伯家,大伯的女儿们已经离开回家去了,时间不早了,我们告别了大伯,到梅县县城住宿,第二天我们开车回到单位,继续我们新一天的工作。

  2017年我的父亲、你的小弟一家人回到大伯家聚会。大伯很高兴,还和我父亲攀谈,仅有一个牙齿的大伯,这一顿吃了大半碗稀饭,十多块鸡、猪、鸭肉,牙口尚可。第二天二伯的大儿子父子、三儿子夫妇、小儿子夫妇、女儿夫妇等,以及大伯的大女儿、二女儿、小女儿等,还有姑姑姑丈在西阳中学汇合,由姑姑的从事照相的儿子,照了大合照。

  2017年底我的儿子结婚大喜的日子,身处家乡93岁高龄的大伯不顾年事已高也出席了在家乡摆设的婚宴。

  2018年8月我的孙女出世,为家里的人称谓都升级了,正在我们忙乱的时候。家乡传来噩耗,2018年11月17日大伯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病痛折磨,释然辞世了。顿时我们全家都沉浸在悲恸之中,家乡的情怀、不朽的记忆在我们的脑海浮现,挥之不去。

  第二天我写了篇《悼念大伯》的文章发到微信家族群内,我的小弟的评论是,“一纸祭文悼大伯,两行酸泪度西天,三生有幸西阳人,百回首,千思忆,万般情!”充分表达了对大伯的怀念。

  2018年11月24日我们父子长途开车一早回到乡下奔丧,赶到殡仪馆,看见大伯的子孙、二伯的三儿子已经在那等候,见到了主事人,不久我们来到灵堂瞻仰大伯遗容,接着是火化的过程,仪式结束之后,开车回到乡下,参与在祖屋举行的追思仪式。

  第二天我们再到祖屋集合,配合主事方完成大伯骨灰上山的仪式,吃过聚餐后,大家亲人们坐在一起聊天,一场不期而遇的小雨,将我们的行程缩短,根据各人出行的安排,灵活行事。我两父子和二伯的大儿子一行告别亲人后,先步行到农民街开车回程。

  第三天我在父老乡亲群内说;“各位乡亲,早上好!十分感谢各位乡亲鼎力将我大伯的后事办好办妥,藉此致谢。由于工作原因,本人父子昨晚已经平安到家,向各位说一声。山高水长,恩情绵绵,后会有期。)”村中人回答说:“不必言谢都是自家人。有空就回家看看。祝工作胜利,家庭幸福!”我说:“大家都一样。工作称心,生活如意,学习进步,努力加油!”二伯的大儿子说:“向各位叔侄子嫂所有亲人问好!我伯父养胜仙逝,深得族中众新人相助,享受哀荣,莫大安慰。向大家深表谢意!”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编辑:夏鸥;校对:柳馨梦

策划:阿帆;责编:黄健峰;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钟奎华║三月朋友圈题诗选集

钟奎华║《清明题诗》外五首(诗)

钟奎华║《评温老师的历史课》外两首(诗)

钟奎华║清明填词三首

钟奎华║念奴娇▪平常生活

钟奎华║庆千秋·建党百年

钟奎华║江城子·祭青

钟奎华║《谷雨牡丹绽娇妍》外四首(诗)

钟奎华║《采桑子·万果小镇观葵花》外二首(词)

钟奎华║《评九④班吴老师的英语复习课》外一首(诗)

作者简介

钟奎华,男,梅江区西阳镇人,中学高级教师。多篇作品发表在《增城日报》《荔乡情》《清风笺》《丹荔》《杨梅》等报刊杂志或网络,多篇征文在比赛中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