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热解毒方剂总汇收集整理(91~120方)

 火帝养生_WSH 2022-05-04 发布于云南

91、释擎汤

  【处方】玄参60克 生地30克 金银花60克 当归30克 紫花地丁15克 贝母15克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清热解毒。治擎疽,又名手心毒、擎珠毒。手心之中,忽然红肿高突,变成一疽,疼痛非常,昼夜无间。

  【用法用量】水煎服。一剂而痛轻,二剂而痛止。已溃者再服四剂,未溃者再服一剂。

  【摘录】《辨证录》卷十三

92、十三味榜嘎散

  【处方】榜嘎60g 波棱瓜子30g 秦艽花40g 獐牙菜40g 巴夏嘎40g 苦荬菜40g 洪连40g 小檗皮40g 节裂角茴香40g 金腰草30g 牛黄3g 红花20g 止泻木子30g

  【来源】本品系藏族验方。

  【性状】本品为绿色的粉末;气微香,味苦、甘。

  【炮制】以上十三味,除牛黄外,其余榜噶等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将牛黄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肝利胆。用于热性“赤巴”病。胆囊炎,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1.5g,一日2次。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93、首乌汤

  【处方】生首乌15克,连翘15克,丹皮15克,大青叶15克,板蓝根15克,半枝莲15克。茜草15克,丹参15克,柴胡12克,茵陈30克,白茅根30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清肝利胆,祛湿热,退黄疸。主湿热蕴结。

  【用法用量】冷水浸泡连煎2次,加水高出药面1-2寸。用砂锅煎煮沸后约30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煮。两次药液加在一起,一日分3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50-60剂。

  【摘录】霍明义方

94、双黄连颗粒

  【处方】金银花1500g 黄芩1500g 连翘3000g

  【性状】为棕黄色的颗粒;气微,味苦,微甜。

  【炮制】以上三味,黄芩切片,用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三次各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0(80℃测),于80℃时加2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1.0~2.0,保温1小时,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用水洗至PH值5.0,继用70%乙醇洗至PH值为7.0,低温干燥,备用;金银花、连翘加水温浸半小时后,煎煮2次,每次1.5小时,分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25(70~80℃测)的清膏,冷至40℃时,搅拌下缓缓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75%,充分搅拌,静置12小时,滤取上清液,残渣加75%乙醇适量,搅匀,静置12小时,滤过,合并乙醇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2(60~65℃)的清膏,减压干燥,与黄芩提取物粉碎成细粉,加入糊精等辅料适量,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制成1000g,即得。

  【功能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用法用量】口服或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3次;6个月以下,一次1.0~1.5g;6个月至一岁,一次1.5~2.0g;一岁至三岁,一次2.0~2.5g,三岁以上儿童酌量或遵医嘱。

  【规格】每袋装5g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95、消结神应丸

  【处方】黄芩(酒炒)黄连(炒)山栀仁 生贝母 海昆布(酒洗)海藻(酒洗)桔梗 麦蘖(炒)各4.5克 紫背天葵 玄参 连翘 瞿麦各6克 薄荷叶4.5克

  【制法】上药共为末,酒煮稀糊为丸,芡实大。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结散痈。治小儿痈毒。

  【用法用量】每服1丸,酒下。

  【摘录】《幼科发挥》卷二

96、双黄连口服液

  【处方】金银花375g 黄芩375g 连翘750g

  【性状】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味甜,微苦。

  【炮制】以上三味,黄芩切片,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三次各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并在80℃时加入2mol/L盐酸溶液适量调节PH值至1.0~2.0,保温1小时,静置12小时,滤过,沉淀加6~8倍量水,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再加等量乙醇,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用2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2.0,60℃保温30分钟,静置12小时,滤过,沉淀用乙醇洗至PH值7.0,挥尽乙醇备用;金银花、连翘加水温浸半小时后,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蜜度为1.20~1.25(70~80℃测),冷至40℃时缓缓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75%,充分搅拌,静置12小时,滤取上清液,残渣加75%乙醇适量,搅匀,静置12小时,滤过,合并乙醇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黄芩提取物,并加水适量,以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搅匀,冷藏(4~8℃)72小时,滤过,滤液加入蔗糖300g,搅拌使溶解,再加入香精适量并调节PH值至7.0,加水制成1000ml,搅匀,静置12小时,滤过,灌装,灭菌,即得。

  【功能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规格】每支装10ml

  【贮藏】密封,避光,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97、神芎丸

  【处方】大黄 黄芩各60克 牵牛 滑石各120克 薄荷 黄连 川芎各15克

  【制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或炼蜜为丸更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攻下积滞。治热毒积滞为患。头目昏眩,鼻衄如注,口舌生疮,牙痛龈肿,眼目赤肿,烦躁作渴,腹胀便秘,或遍身疮疥,或小儿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温水下10~15丸,以后每服加10丸,一日三次,冷水下亦得,或久病热郁,无问瘦悴老弱,并一切证可下者,始自10丸,以后每服再加10丸,以利为度。或热甚,必须急下者,便服40~50丸,未利再服,以意消息。

  【注意】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摘录】《宣明论方》卷四

98、神仙活命饮

  【别名】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真人活命饮(《摄生众妙方》卷八)。

  【处方】川山甲 甘草 防风 没药 赤芍药各3克 白芷1.8克 归梢 乳香 贝母 天花粉 角刺各3克 金银花 陈皮各9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治疮疡肿毒初起,赤肿焮痛,或身热微恶寒,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有力,属于阳证者。

  【用法用量】用好酒600毫升,煎至300毫升。若上身,食后服,若下身,食前服,再加饮酒150~200毫升,以助药势。不可更改。

  【注意】疮疡溃后、阴证疮疡及脾胃素虚,气血不足者忌用。

  【备注】方中以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君;归尾、赤芍、没药、乳香活血散瘀以止痛,陈皮理气以助血行为臣;防风、白芷疏风散结以消肿,贝母、花粉清热排脓,散结消肿,川山甲、皂角刺疏通经络,溃坚排脓为佐;甘草清热解毒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

  【摘录】《女科万金方》

99、升葛二虫汤

  【处方】升麻30克,干葛30克,生山楂30克,当归30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生甘草10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跌打损伤,气滞血瘀,感染毒邪,瘀毒搏结,深扰骨髓,腐败化脓而成。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赵祚忠方

100、消化汤

  【处方】金银花60克,紫背天葵15克,天花粉9克,当归30克,生甘草9克,通草3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痈。主热毒内盛(酿脓期)。(乳腺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洞天奥旨》卷七

101、射干散

  【处方】射干 天竺黄(研)马牙消(研)各30克 犀角屑 玄参 川升麻 白矾 白药 黄药 炙甘草各15克

  【制法】上为细末,研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小弹子大。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利咽。治热毒上攻,悬痈肿痛,咽喉不利,胸中烦热。

  【用法用量】不拘时,以绵裹1丸,含化咽津。

  【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一

102、芍药地黄汤

  【别名】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

  【处方】芍药12克 地黄30克 丹皮9克 犀角屑3克

  【制法】上四味,切。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治热盛动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者;蓄血发热,漱水不欲咽,腹不满,但自觉痞满,大便黑而易解者,热扰心营,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者。现用于急性出血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黄色肝萎缩、猕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急性白血病、斑疹伤寒、败血症、疔疮肿痛等属热入营血者。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二次。

  有热如狂者,加黄芩6克。

  【备注】方中犀角清营凉血,清热解毒为君;生地清热凉血,滋养阴液为臣;芍药和营泄热,丹皮泄血分伏热,凉血散瘀,共为佐、使。四药相合,清热之中兼以养阴,凉血之中兼以散瘀,故为治疗热入血分之要方。

  【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引《小品方》

103、桑防白膏汤

  【处方】桑叶 防风 豆豉 牛蒡 桔梗 前胡 杏仁 土贝 人中黄 霍石斛 西河柳

  【功能主治】疏风宣肺,清热解毒。治喉痧。痧透喉宽,脉转洪数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喉科家训》卷四

104、三黄凉膈散

  【处方】上川连 栀子 黄柏 黄芩 川芎 赤芍 甘草. 苏薄荷 青皮 陈皮 金银花 花粉 当归 射干 元参各等分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膈利咽。治热毒上攻咽喉,初起咽喉不利,继则红肿疼痛,恶寒发热,心烦口渴者。

  【用法用量】上药加灯心O.3克,淡竹叶24片为引,水煎服。

  【摘录】《喉科紫珍集》卷下

105、消风败毒散

  【处方】归尾 川芎 赤芍 生地黄 升麻 干葛 黄芩各3克 黄连 黄柏 连翘 防风各2.4克 羌活 金银花 甘草各1.5克 蝉退2个

  【功能主治】疏风祛湿,清热解毒。治梅毒、天疱疮初起者。

  【用法用量】上锉一剂。水煎,热服。

  初服加大黄6克,芒消4.5克。大便通利,恶物去净后勿用。

  【摘录】《万病回春》卷八

106、乳癖消片

  【处方】鹿角、蒲公英、昆布、天花粉、鸡血藤、三七、赤芍、海藻、漏芦、木香、玄参、牡丹皮、夏枯草、连翘、红花

  【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黑色;气微,味苦、咸。

  【炮制】上十五味,玄参、三七、鹿角分别粉碎成细粉;其余蒲公英等十二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浓缩至适量,与上述细粉和适量的辅料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片,包糖衣,即得。

  【功能主治】软坚散结,活血消痈,清热解毒。用于乳癖结快,乳痈初起;乳腺囊性增生病及乳腺炎前期。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6片,一日3次。

  【注意】孕妇慎服。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107、热炎宁颗粒

  【处方】蒲公英、虎杖、北败酱、半枝莲

  【性状】为棕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炮制】上四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38~1.40(50℃)的清膏。取清膏,加入适量的蔗糖粉和糊精,混匀,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制成颗粒,干燥;或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50℃)的清膏,喷雾干燥,取干膏粉,加入适量的糊精和甜菊糖,混匀,真空干燥,粉碎成细粉,制成无糖颗粒,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苦咽干,咳嗽痰黄,尿黄便结;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支气管炎,单纯性肺炎。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2袋,一日2~4次;或遵医嘱。

  【规格】每袋装(1)16g(相当于原药材13g)(2)4g(无糖型相当于原药材13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108、仁青芒觉

  【来源】本品系藏族验方。由毛诃子、蒲桃、西红花、牛黄、麝香、朱砂等药味加工制成的丸剂。

  【性状】为黑褐色的水丸;气香,味苦、甘、涩。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益肝养胃、愈疮明目醒神,滋补强身。用于自然毒、配制毒等各种中毒症;“培根”、“木布”等疾病;急慢性胃溃疡,腹水、麻风病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每隔七日1丸,黎明时间开水泡服,服药前一夜服少量花椒水。

  【注意】服药期禁用酸腐、生冷及油腻食物;防止受凉。

  【规格】每丸重1~1.5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109、芪忍归草汤

  【处方】黄芪(盐水炙)50克,忍冬藤50克,忍冬叶50克,当归12克,甘草节8克。

  【功能主治】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主气虚凝滞,热毒炽盛。

  【用法用量】先将药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再煎煮,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王秋侠方

110、三黄片

  【处方】大黄300g 盐酸小檗碱5g 黄芩浸膏21g (相当于黄芩苷15g )

  【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色;味苦、微涩。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出血,心烦口渴,尿黄便秘;急性胃肠炎,痢疾。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小儿酌减。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密闭。

  【摘录】《中国药典》

111、青银汤

  【处方】青蒿6克(后下),银柴胡12克,桔梗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银花12克,板蓝根12克。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清热解毒。主外感时疫邪毒。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陈炯抗方

112、秦艽汤

  【别名】秦艽牛蒡汤(《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处方】秦艽(去芦)30克、 防风(去芦)黄芩 麻黄(去节)甘草(炙)玄参(去芦)犀角屑 牛蒡子(炒)枳壳(去瓤,麸炒)川升麻各22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疏风凉血,清热解毒。治风热毒气,客于皮肤,遍身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五

113、芩连片

  【处方】黄芩250g 连翘250g 黄连100g 黄柏400g 赤芍250g 甘草100g

  【性状】为黄色片;气微香,味苦。

  【炮制】上六味,赤芍、黄连粉碎成细粉;其余黄芩等四味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0(50℃)的清膏,加入赤芍、黄连细粉,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175片,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脏腑蕴热,头痛目赤,口鼻生疮,热痢腹痛,湿热带下,疮疖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3次。

  【规格】每片重0.55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114、琼花膏

  【处方】闹羊花根皮45克 五加皮 归身各60克 威灵仙30克 防风 荆芥 元参 花粉各45克 甘草30克

  【制法】上药用真麻油1.5千克浸,煎如法,再用铅粉收膏,退火毒七日后可用。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治杨梅疮并结毒,筋骨疼痛,及一切腰腿疼痛,诸毒恶疮。

  【用法用量】摊贴患处。

  【摘录】《外科大成》

115、三金片

  【处方】金樱根、菝葜、羊开口、金沙藤、积雪草

  【性状】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黑褐色;味酸、涩、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用于下焦湿热,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肮炎,尿路感染属肾虚湿热下注证者。

  【用法用量】口服,小片一次5片,大片一次3片,一日3~4次。

  【规格】(1)小片相当于原药材2.1g (2)大片相当于原药材3.5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116、仁青常觉

  【来源】本品系藏族验方。由珍珠、朱砂、檀香、降香、沉香、诃子、牛黄、麝香、西红花等药味加工制成的丸剂。

  【性状】为黑色的水丸;气微香,味甘、微苦、涩。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调和滋补。用于“龙、赤巴、培根”各病,陈旧性胃肠炎、溃疡,“木布”病,萎缩性胃炎,各种中毒症;梅毒、麻风,陈旧热病、炭疽、疖痛,干黄水,化脓等。

  【用法用量】口服,重病一日1g;一般隔三天至七天或十天服1g;开水或酒泡,黎明空腹服用。

  【注意】服用前后三天忌食各类肉、酸性食物;服药期间,禁用酸、腐、生冷食物;防止受凉;禁止房事。

  【规格】(1)每4丸重1g(2)每丸重1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117、秦艽丸

  【处方】秦艽60克(去苗)黄耆60克(锉)漏芦45克 乌蛇120克(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防风45克(去芦头)黄连45克(去须)苦参60克(锉)川大黄60克(锉碎,微炒)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治风湿热毒外侵,遍身生疥,干痒,搔之皮起。现用于脓窠疮,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寻常性狼疮,盘状性红斑狼疮。

  【用法用量】每于食后,以温酒下30丸。

  【注意】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

118、清营拓脉饮

  【处方】当归50克,泽兰50克,双花50克,元参25克,生地25克,钩藤25克,生黄芪50克,米壳20克,薏米30克,鸡血藤25克,水蛭15克,生地20克,蟾酥0.03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湿通脉。主寒凝瘀阻,瘀久化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李文亮方

119、清热化脓汤

  【处方】太子参15克,黄芪15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狗脊12克,公英15克,黄芩10克,皂刺6克,茯苓12克,双花20克。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清热解毒。主里虚热盛,正虚邪实.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赵永昌方

120、三物黄芩汤

  【处方】黄芩 苦参各6克 干地黄12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养血滋阴。治产后血亏阴虚,风邪人里化热,四肢烦热,头不痛者。

  【用法用量】上药嚼咀,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