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品鉴●书到精时方无形——文学评论家李炳银书法赏析

 微风读书会 2022-05-05 发布于陕西

点击上方微风读书会关注我

书到精时方无形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炳银书法赏析
文/魏锋


李炳银:曾用名:李三江。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文学评论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报告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报告文学》主编、《中国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编委会文学组组长、《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主编等,著有《中国报告文学流变论》《小说艺术论》《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国学宗师­——胡适》等,编著近百种。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代书法家用自己精湛的才艺创作出浩如烟海的书法瑰宝,为泱泱中华文化增添了一道炫目靓丽的风景。

李炳银先生的书法作品是这道风景线上一尊独具个性的标记。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

李炳银为微风读书会创意策划,版画家郭伟利先生制作的“陈忠实系列作品典藏” 版画题词。

李炳银为微风读书会创意策划,版画家郭伟利先生制作的“贾平凹系列作品典藏” 版画题词。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今天依然生机勃勃。书法精品内涵丰富,蕴自然的性灵、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人们在欣赏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美化。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李炳银先生书法作品在秉承中国传统书法作品优秀内涵的同时,兼具了作为作家的个性特质和关中大汉赳赳老秦人独领风骚的性格气质,率真正直,豪爽不拘,清新隽永,大气磅砣,养浩然之气,积渊博之才,得天地灵性,纳万物菁华,妙发灵机,创物我同心大境。
欣赏李炳银先生书法作品,快感有三:
其一:腹有诗书气自华。先生作品底蕴厚实,遒劲圆润,高贵中绽露朴实,朴实中凸显高贵,浑然天成,落笔无意,飘逸顺达,整体作品显示出先生厚达的文化素养和深邃的文化功底。文以载道,书以示人,先生的作品让人如品甘醴,恰似静卧品茗,如无饱学,断不可写出如此天成之字,欣赏先生的作品,如同跟儒学大家谈古论今,跟佛家高僧禅释解惑,跟睿智者坐而论道,他的作品,不但给人以美和力度的享受,而且给人智慧和启迪。
其二:野渡无人舟自横。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艺术,书法亦不例外,李炳银先生书法作品达到了无我状态,如太极拳,信手沾来,屈伸自如,张弛不拘,笔由神韵,韵由心生,心无旁骛,天马行空,自成一体,霹雳时江河恣肆,含蓄时梨花带雨,先生的作品,使人享受到了长江漂流的感觉,欣赏者的情感随着每个字的韵律在激荡或平静,这种情感却是在先生貌似无意识的艺术创作中发生着、运作着,看似无意,其实大道无痕,大爱无疆。

其三:横看成岭侧成峰。书法作品贵在创新,李炳银先生书法作品在娴熟地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完美地把自我美学观念和艺术手段融入到书法作品中,从而创作出卓尔不群的书法作品,让欣赏者获得独特艺术体验,整体作品绵延醇厚,单篇字符狰狞露骨,绵里藏针,不拘小节,豪气万丈,顾盼生辉,达到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默契配合,彰显了作品魅力。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借用一首古诗结束这篇拙见,希望先生笑纳。

魏锋创作的5万字中篇报告文学《中国报告文学的“布道者”》
当代著名作家赵瑜阅评:读魏锋新作,想到中国文学历经千百年磨炼,在继承中发展。从诗词歌赋,到戏曲话本,再到百年来的新文学运动,生命力鲜活旺盛,根本一条,在于形式和文体的不断创新。
当代报告文学,在合力创新中取得重大突破,其理论创新的领衔主角,就是李炳银先生。犹如交响乐团,要由第一小提琴手发出最强音。四十多年,炳银先生没有一天停止过精彩演奏,构成一个罕见的文学现象。
魏锋抓住这个好故事,写了李炳银。他要不写,我就写了,我有些后悔。


本文来源:2020年1月11日《天山时报》整版

李炳银藏书票,微风读书会创意策划,郭伟利先生制。

本期特稿■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的“布道者”(2020年1月11日《天山时报》整版)

全民阅读■ 陕西咸阳:“微风读书会”受众读者突破200多万人次

本文为微风读书会 〡授权或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支持

如需授权转载

移步微风读书会

编 辑:宇星 |  审 核:魏锋


您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