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为博士离职率43%的背后:为什么企业留不住人才?

 Frank_Chia 2022-05-05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原来作为无数企业学习标杆的华为,也存在比较严重的核心人才流失问题。

感谢华为,因为任正非是个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反思的老板,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华为的一些数据和思考。

认真看了两遍,简单总结一下邮件的几个结论:

1.研发体系每年投入大量资源招聘博士,希望对标Google的秘密军团,作为支撑华为未来发展的创新主体;

2.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招来的博士人才流失严重;5年累计离职率达到43%、几个重点部门的特招博士(来自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成功项目研发实践经验的优秀博士)离职率33%-42%;

3.通过深度访谈发现,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岗位与个人技能不匹配、主管技术能力弱导致自身发挥受限、自身特有优势无法发挥等;

文章图片2

我们来看看调研发现的离职博士的心声(此处只是摘抄了部分调研内容,有兴趣可以看原文中,更多一针见血的发言):

岗位与个人技能不匹配:

“原先说是硬件岗位的,来了却安排做算法”;

“我研究的专业方向是图像及深度学习,入职后从事偏硬件和落地的岗位”;

“学图像的博士转去做知识图谱,完全要重头学起”;

主管技术能力弱:

“项目组空降了一个主管是做软件的,不懂算法,只是push进度,把握不住重点,不懂业务,对我们的工作指导都是副作用”;

“基层LM/PM能力参差不齐,没法对博士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内部导向风气不太喜欢,基本上领导说了一句话,大家一窝蜂的都说对”;

其实,本篇文章讨论的内容,去掉“博士”的属性,对大多数企业依旧适用。

但这篇文章只是指出了问题,却没说明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作为企业管理者,该怎么做才能减少核心人才流失呢?

首先是组织层面:

1.组织结构设计尽可能的扁平化;

扁平化的作用是减少层级,不至于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管理者不懂业务的现象,要能上马带领士兵冲锋的大将,不要坐在轿子里指挥的监军。

快速发展的公司往往出现“技术岗位的蒸发和沉积效应”,即把优秀的技术人才提拔到管理岗位,不断蒸发,导致管理岗位变强了,而技术团队变弱了;而沉积指的是招聘人才的技术标准线不断下降,去面试的基层管理者技术能力偏弱,招进来的员工只会更弱(虽然可能有更高级别的管理者复试,但基于招聘压力或时间精力也难以避免)。

昨天小米公司宣布告别扁平化,过去的小米只有三个层级:联合创始人-部门负责人-员工,新的这套职级体系参照华为,分为13级到22级。

这不是说小米开始变得官僚,而恰恰证明了扁平化的价值。小米是成立了9年员工2万才告别扁平化,有多少公司100来号人就四五个等级,总监整天坐在自己办公室不出来呢?

文章图片3

2.要建立起鼓励员工自由流动的企业文化;

邮件中写到,在访谈中离职博士员工也坦诚地说,其实他们还是非常希望能在公司内找到能学有所用、发挥一技之长的岗位的,但是内部转岗过程政策的不透明、种种的过程潜规则、部分主管人才的“私有化管理…”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一走了之成了无奈之举。

这段话说到了两个点,一是机制问题,有没有相关政策、制度;二是文化问题,管理者的私心阻挠;

机制容易建立,而文化需要示范作用;

很多大公司都有这种政策:

只要员工找到公司内愿意接收他的部门,就可以转岗,而原部门不得阻挠;让员工像水一样流动起来。

但中国文化本身就不是很适合这类政策的落地。

因为这容易得罪人,你离开到底是只是因为工作考虑还是看不惯原来领导?

国人讲究中庸,可能就算离职也不愿意提出转岗。

所以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率先垂范,树立几个榜样。

窃以为,华为的文化本身会限制人才流动政策的落地,因为任老板是军人出身,讲究执行力,提倡大兵团作战,这种背景下,作为螺丝钉的员工声音很容易被淹没。

建立机制是起点(中小企业先做这个),保障落地是关键。

在这里建议大家可以读读《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

书中在分析为何是落后的欧洲,而不是本来领先的中国征服了全世界时,提到了一个概念——“最优分裂原则”:创新在带有最优中等程度分裂的社会里发展的最快:太过统一的社会处于劣势,太过分裂的社会也不占优。

如果组织的目标是创新,那么你并不需要过度的统一或过度的分裂,分裂成彼此竞争的团体,同时维持自由的沟通(也就是大平台、小团队)是成功的关键。

华为集中兵力,大兵团作战的运作方式是其现有业务成功的关键,但也有可能是研发体系走向成功的最大障碍。

文章图片4

其次是部门层面:

部门leader不仅要在业务能力上高人一筹,更要在管理上多下功夫。

1.岗位设计;

员工都希望自己从事的岗位工作内容是独立、完整、可以及时看到成果的;而团队更多需要考虑目标、稳定和效率;

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让员工不至于因为感觉自己像个无关轻重的螺丝钉,这是管理者在岗位设计时要考虑的。

2.团队氛围营造;

坦诚沟通、热爱学习、互帮互助、结果导向······

正向的团队氛围营造其实很不容易(虽然破坏很容易),尤其是在华为这种公司主文化异常强大的组织,如何根据研发工作特点和团队员工性格,打造与公司文化不抵触的团队文化,这是个难题。

3.及时辅导与反馈;

虽然是博士生,且有些已经参与过项目实践,但从学校到企业,仍然是个新人,面临巨大的心理转变,管理者不能因为博士的年龄、学历而忽视了这点。

定期做心理辅导,帮助员工完成角色转变,是和工作指导一样重要的事情。

另外,管理者要常常问自己,如果我不在管理岗位上了,还有人会听我的吗?

我在团队中的影响力到底如何?

最后是HR层面:

1.招聘和配置;

HR最容易犯的错是只考虑了招聘,却忽略了配置,光想着把人招进来就完事儿了。

之所以出现很多博士进入华为后发现自己所学无用武之地,是因为HR没有与部门沟通清楚招聘需求,入职后又没有做好人员配置。

当然,HR可以甩锅说我没有这个权力,都是部门告诉我的。

但如果HR只能做执行,既不能深入了解、重构部门的招聘需求,又不能做好入职后的配置和跟进,那不如把招聘工作外包出去。

只会做应声虫的HR,早晚会被淘汰。

2.部门管理者管理能力提升;

部门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谁的责任呢?

是他们的上级、是他们自己、也是HR。

个人努力是根本,但HR应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作为HR,要做好新晋管理者的管理技能系统培训和管理辅导,帮助新手胜任管理工作、成熟管理者能力提升。

3.做好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阿里的政委做的就是这类工作。

这两年很多企业热衷把传统的HR部门改造成三支柱模式;其目的就是让HR更贴近员工、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快速响应。

文章图片5

总结下:

组织层面更多是老板和高管需要考虑的;部门层面需要中层管理人员发挥作用;HR层面是HR部门或组织/人才发展部门(大公司);

这是个需要多人通力合作才能起到效果的工作,需要每个相关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

HR要起到牵头作用,牵头组织、提供方法论和工具、过程跟进和辅导。

在这个人越来越贵的时代,如何保留核心人才,是HR价值的重要体现。

HR,你做好准备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