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船政学堂到无线电工业学校

 昵称38706389 2022-05-05 发布于北京

 2022年5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这次修订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内容从原五章四十条完善至今八章六十九条,再次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要地位的肯定以及对鼓励和支持趋向。最重要的是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定位,就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有能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内涵,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866年的马尾船政学堂开始,逐步完善的职业教育,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大举扩展本科、特别是研究生、博士的大量培育,对职业教育一度有所忽略。

马尾,一座学堂引领一个时代

船政学堂旧址


1876年3月,船政学堂附设电报学堂,聘请丹麦工程师任教,培训学生学习电气、电信及电线制造。至1882年培养140多名专业人才。

中国计算机事业从1956年开始,人才培养就放在重要位置。试制和生产国产计算机的技术队伍,是由为数不多的专家带领一批年轻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组合而成的,中层的技术干部当时都只有20多岁,他们原先没有学过,甚至没有听说过计算机,但是在很短时间内便掌握了这种知识,挑起了重担。

这批年轻人有的赴苏留学、有的国内培育,他们在专家指导下,发挥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长处,很快独立工作。除去当时兴办计算机专业的几所重点高等学校,属于中等专业的计算机专业学校和厂办(院办、所办)学校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计算机照片上的第一人,就是1957年自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毕业的秦鸿龄!她在北京女一中学习,成绩卓越,被学校推荐入属于国防工业的学校,毕业分配中科院计算所。在其他科研、高校、工厂也有一大批中专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58年8月1日,秦鸿龄在103机上操作。

60年代中期,北京、上海、南京、天津、苏州、贵州等地陆续建立起计算机专业工厂或生产车间,职工人数已达13,000人。1979年,国家计算机总局直属和归口的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生产工厂点共94个,职工总数约4.5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243人。

总局直属的计算机和外设厂9个,即贵州凯里的南丰机械厂、凯旋机械厂,山西阳城东方红机械厂、金阳机器厂,山西长治建山机器厂,湖南怀化建南机器厂、杭州磁记录设备厂、江西景德镇建阳工具厂、深圳电子装配厂,归口总局管理的地方厂85个,其中有在呼和浩特、常州、烟台、牡丹江等地的13个计算机主机厂, 4个外部设备厂。四机部所属的计算机科研单位5个,即归属四机部十九院的华北计算所所、华东计算所、太原外部设备研究所,太原磁记录研究所,直属四机部的电子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所(六所)。

1981年年底,总局直属单位职工约3.1万人,其中技术人员4900人。业务归口的地方计算机厂所,职工3.8万人,其中技术人员3900余人。这是一个庞大的工业科研系统,职业教育培训出来的毕业生,是承上启下的骨干力量。(可惜至今没有见到对全国无线电、计算机类中专教育的汇总记录、成就评价和研究文章,这应是博士生的题目)

1953年,无线电工业作为重点之一,从零起步,急需大量人才。因此,建设一所无线电工业学校成为156项苏联援建项目的子项目。1956年,当“紧急措施”起步之后,计算机中级人员培育,便由多所“无校”承担。

1952年酝酿、1953年1月二机部十局办公会议决定,成立第一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建设筹备组,由教育处处长郝光兼任筹备组组长,蒋葆增、白宗福具体负责筹建工作。十局局长刘寅指示要靠近无线电工业比较集中的地方,筹备组决定建在南京。1953年4月,二机部批准建校设计任务书,选址南京市御道街东侧明故宫废墟建校,校名定为“南京电信工业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所电子类中专学校,致力于培养无线电设备制造专业技术人员,定性为国防工业学校

设定学校规模为1500人,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设置无线电零件制造、无线电机制造、电真空器件制造、电话机与自动电话机制造4个专业。

二机部要求学校当年招生,将草鞋峡造船厂基地和幕府山厂房作为临时校址。195391日,更名为华东第一工业学校104日,举行建校、开学典礼,近600名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初创教学。

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建顺利完成,1955年8月,更名南京第一工业学校。二机部任命原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朱启銮为校长,蒋葆增、白宗福为副校长。白宗福后奉调回京,筹建第二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即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19549月建成)。

1953年9月,华东第一工业学校(后为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成立暨开学典礼

刘寅对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简称南无”)倍加重视,多次听取学校筹备建设和教学情况的汇报,在管理人员的调配、师资力量的充实等关键问题给予切实的帮助和支持。刘寅指示干部部门调动一批专业人员任教,他们都成为教学骨干力量。
   1959年3月,刘寅到南无视察,希望该校根据新的形势、学校历史和现有条件,补充一些缺门,增加一些新的专业,如测量仪器、电子计算机,在可能的条件下,使专业内容更宽一些,技术上更前沿一些,专业设置更全一点。在不大兴土木,增加太多投资的条件下,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缓解企业技术人员紧张的状况。刘寅希望南无要起到老大哥的表率作用,在教材编写和教学经验面帮助支持兄弟学校。

是苏联专家建议,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因为中专的培养周期短、人才实用。曾参与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筹建的老校长俞家琦回忆说。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由此诞生。

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教学楼

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校园

建校初期,聘请苏联专家指导教学,培育了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学秩序,学校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实习设备等方面位居国内同类学校前列。学校位于南京古平岗35号,毗邻古林公园广播电视塔,本部占地85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十多年来,为我国无线电(计算机)工业培养了万余名高质量的中等专业人才。

南无简介:1953年初,定名南京电信工业学校;同年91日,更名为华东第一工业学校19558月,更名为南京工业学校195641日,更名为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2002年,江苏省政府批准在原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同年8月,学院在仙林大学城征地建设新校区。

校长朱启銮(右二)

南无被定为地师级,派出的校长朱启銮是一位地师级干部。朱启銮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传奇人物。他资历深、学历高、魄力大、能力强,是他把南无从小带到大,建成全国的知名学校。俞家琦说。

朱启銮办校的一大特色就是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南无建校时设有:无线电零件制造、无线电机制造、电真空器件制造、电话机与自动电话台制造4个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实习车间,每个车间都有产品。车间的辅导老师多为从工厂调来的高级技工和老师傅。

朱启銮校长与院所合作,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培养人才,如与十五所王正所长合作,1958年暑假挑选优等生95人,开设计算机专业班;1959年5月,专业班到十五所实习,毕业后留所工作50人,他们都成为十五所建所的技术骨干。南京的朋友说:因为“南无”毕业生多分配到国防和电子类大所、大厂,声望甚高,吸引众多优秀学生报名。

装配12寸黑白电视机

装配三勤牌收音机

钳工实习

学校颁发“特等优秀生”奖章,成为珍贵收藏品

学生在大操场上运动

  优良的校风是南无办学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始终贯彻从严从实,一门主课补考仍不及格决定留级,考察课不及格必须补考,实验报告不合格必须重做。南无建校三十周年之时,朱启銮回忆:上课时用的形象教具及挂图以及实验课,教师必须早作准备。教学实验、金工劳动、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都须按计划严格进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始终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得偏废。

由于办学成绩卓著,南无成为外事接待窗口单位,周恩来、陈毅、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都曾陪同3000多位国际友人前来参观。196012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等贵宾来到南无参观,南无自主研制的三勤牌收音机还被作为礼物赠送给西哈努克亲王。

1960年12月,周恩来总理陪同西哈努克亲王(右4)前来参观。

周恩来总理朱启銮校长

尼泊尔王国马亨德拉国王和王后前来参观

1961年9月28日至10月15日,尼泊尔马亨德拉国王(中)访问中国,习仲勋副总理(右3)陪同马亨德拉国王来校参观。

1960年4月谭震林副总理参观无线电遥控拖拉机.

“一五”期间,十局共计创办7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除南无、北无外,以南无雷达专业为主,在成都开办无线电技术学校;在四川绵阳、陕西咸阳、广州建成3所中专技校。同时,还接办了成都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和石家庄工业企业管理学校。刘寅给予该校新的期望,派高级经济师朱宗浩协同原十局干训班的计划、统计、会计专业的全部师资调往该校。

由于电子和计算机工业的快速发展,杭州、无锡、桂林等地也兴办了无线电工业学校,南京、天津也举办一些技工学校,仅分配到七一八厂的毕业生就有500人,他们工作勤奋、好学上进,在工作中得到发展。292技校19551956年输送71880人,以后担任四机部机关、工厂厂级、科室中层干部的就有40人。酒仙桥的大型电子工厂还向苏联派出技术与管理干部学习,774厂(电子管厂)赴苏学习一年到一年半的就有69名。

相关工厂也举办了工业学校和各类训练班。其中有“华北无线电联合厂工业学校”,七三八厂先后举办了技工学校和半工半读中等专业学校。几家工厂和四机部11所、12所合办了设有6个专业的“酒仙桥(业余)工学院”。

专业人才培育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欢迎相关人员提供回忆文章和历史文件、照片。近期本公众号将陆续介绍相关同志的回忆材料。

朱启銮校长

朱启銮,安徽歙县人,1914年3月生于安庆。在天津、上海、北平读书。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并加入共青团,1935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北平成为“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参加者。1937年毕业于上海新闻专科学校。曾任战地记者,1939年任青浦县工委书记、浙沪杭抗日游击队政委。1940年起任中共南京工委副书记,1946年5月任中共南京市委委员,协助市委书记陈修良在南京解放的情报获取中发挥重要作用;历任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兼秘书厅主任、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校长、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南京航空学院院长,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局长,南京市人大副主任、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是江苏省明清史学会副会长、太平天国史学会顾问。1990年8月4日逝世。

2017年4月8日,笔者在马尾船政博物馆参观。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选读

慈云桂:计算机的先驱者

支撑“两弹一星”工程,计算机隐身建功勋

东方红卫星——六十万民兵护线(5)

东方红卫星——刘易成领跑多普勒轨道

海军901——第一台军用计算机

靳进善:工农兵结缘计算机

新中国赴苏公派计算机留学生

1973:山东省首台计算机DJL-1服役10年

中国首台计算机和山东大学的艰辛历程

福州大学用毛竹换来首台计算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