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训练语言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 渐新堂 按语 这是三十多年前对语文教育语言教学的一些认知,也是回应当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即国家颁布了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之后,我们的初中语言教学如何去结合学生实际探讨出一条具有实效的语言教学之路,如何在过去的语言教学的目标,是由识别语言现象转轨到运用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上来。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多年,当年编写的《语言简明读本》经过油印本、内部铅印本,再到正式出版本(上中下三册)。在转变语言教学观念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一经出版便得到认可,受到了社会的肯定,教科所资料室留存的书很快售罄,并要求出版社加印。 今天,新课标颁布了,在语言学家训诂学家参与的研究制定中,对过去的语言教学,是否进行了反思。今天还需要语言教学吗?靠数量的堆积与自我感悟,是否为少年学生语言发展最有效的路径? 重新贴出旧文,期待引出一些思考。 社会和技的飞跃发展,对语文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当代学生思维的方式将会更加活跃,范围更加广阔,程度更加深刻,反映这样的思维内容的语言,也必将更活泼、更丰厚、更谨严。面对日益增多的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乾,不应当也不可能再恪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教学观念,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在“揣摸”中去学习和掌握现代语言了。我们至少应当在五六年“文学是艺术,语言是科学”的认识基础上再提高一步,对尚未完成一轮实验的《汉语》《文学》分科的实践所积累的一些经验教训进行扬长避短,从当今语文教学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在初中学生已有较长时间的丰富的母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较为科学的“教学系统,训练严格”的语言教学,使语文课真正成为深受欢迎的强有力的基础工具课。 尽管三十年来语言教学在中学里实践得并不算少,然而,由于从语言结构的静态分析出发,偏重于名词术语的识记和语言现象的识别,在思维的方法及语言运用的技能上研究得少,训练得弱,致使教学的路子越走越窄,越来越满足不了语言学习的实用性要求。就学生身心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来看,初中学生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对自己的母语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有较强的自我评判意识了。然而,现行统编教材中的语言教学较为零散单薄,训练也题少量小,使学生的语言思维缺乏有效的系统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它语文能力的形成乃至其它学科的学习。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的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已经很急迫了。 为了加强语言训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使学生真正具有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以为,应当组织力量,首先编写出适合初中语文教学的《语言训练》之类的教材。 《语言训练》之类教材的编写,应当体现这样的指导思想,即探索训练语言,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观察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评判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并进行初中语言“教学系统、训练严格”的教学观的尝试。 《语言训练》之类教材的编写,应当体现下列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根据系统论观点和电子计算机理论,一切不系统的知识都是无法组装和难以使用的观点,作为语言知识,也理当如此,在编写《语言训练》教材时,应当引进系统论的观点,将文字与语音,口语与书面语,语言各阶段的纵向发展和语言各要素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排队,拟出初中三年语言训练的具体纲目,使学生通过语言训练的教学,对自己的母语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科学认识,从语言使用的自然状态逐步上升到自觉境地。 二、实践性原则 语言是工作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基础工具。语言工具的熟练运用,除了系统领会其知识外,主要还得力于严格的系统的语言训练实践。因此,《语言训练》之类教材应当从学生语言训练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初中语文课本、学生作文作业练习,以及口语实践中选取大量的语言素材进行编写,并要设计题型多样、题量丰富的课堂小练习及其习题,使学生在多样的足量的语言实践中加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的理解和运用,为日后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奠定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性原则 加强语言训练的系统教学必须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植根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协调发展,必须着力于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否则,语言教学仍然会走上枯竭的道路。因此,针对过去的教材偏重于语言现象的静态分析和语言知识的单一传授的短处,在编写《语言训练》之类教材时,应当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现状和语言运用的实际,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作指导来进行编写。在每一个语言教学的知识点上都应当设置下列五环节:①本语言知识的用途,以此调动学生学习本语言知识的积极性;②本语言知识的阐释及有关规则的解说,用口语和书面语中足量的正例、病例为基础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③本语言知识的实践指导,即在基本步骤、基本方法和错误防止等方面给学生指点门径、传授技巧;④学习本语言知识后的自我小结,进行乃时反馈和进行“定义、分类、归纳、推演”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⑤习题,加强“理解性、综合性、实践性”训练,使学生在语言现象的识别和语言规律的运用中,其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可读性原则 《语言训练》之类教材可读性要强,即要根据量力性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编写,否则,学生是不会喜欢《语言训练》之类教材的,语言教学仍然会停留在较为枯燥的境地,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健康发展,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对语言教学的内容就要进行严肃的筛选,如语言的书面化符号——文字部分,就应当突出字形的组合,以减少错字;字义的运用,以减少别字;部首的识别,以加快辨义检索;书写的常规,以提高书写的整洁清爽。教材编写,还要注意分散难点,减缓坡度,如多重复句,应在扎牢了一般复句的概念之后再进行二重复句乃至三重复句的教学,努力使学生能具体体味到表述一个复杂意思时自己的思维流程。在教材编写的语言表述上,应尽力通俗明白,形象生动,避免一般语法讲义成人化、呆板化的缺陷,并从课堂上实施教与学的需要出发设计灵活丰富的练习。 正如叶圣陶选择所言,应用文问题,并不仅仅是格式问题,关键的还是语言文字问题。同理,作为语文教学,关键的也不是什么听说读写问题,而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听说读写,仅仅是语文能力的体现形式,而不是语文能力本身。尽管前几年出了一大批作文训练教程,这两年又转入了阅读训练教材的编写热潮,并有少量的听说教材、口语练习之类的教材问世,但是,我以为还没有落脚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来,还是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形式上做文章。要真正去掉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说应当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听说读写的底蕴。因为无论哪一门学科,都存在听说读写的问题,只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及名词术语不同罢了。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听说读写的底蕴,就应当加强训练语言发展思维的探讨,应当通过极大的努力,编写出《语言训练》之类的教材来。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1987年第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