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沈战役结束,林总看了罗荣桓的战役报告后脸色大变,拂袖而去

 左右_逢源 2022-05-05 发布于上海

原作者玉钗云

1948年初秋,东北解放区的广大田野上一片丰收景象,黄的是金灿灿的玉米棒,红的是沉甸甸的高粱穗,白的是毛绒绒的棉桃,绿的是蔓伏在田垄上的地瓜秧。

翻了身的农民,喜气洋洋地迎来了革命战争胜利前夕的金秋季节。

此时的东北战场,正是大战前的宁静。

沈阳的国民党报纸上出现了这样的大字标题:沈阳城防固若金汤,国民党军决不放弃东北。

然而,摆在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作战室桌子上的敌情通报却说:敌于八月四日至六日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卫立煌在会议上,判断我军将于十月发动攻势,重点在锦州,对沈阳则采取围困的办法。

卫立煌认为,应该尽量以长春牵制我军之兵力,并已考虑长春最后突围之游击办法。

这表明,卫立煌对我军即将发动“十月攻势”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他们已经判断出我军的攻势重点将在锦州,然而却无能为力,提出的对策也是闪烁其词,自相矛盾的。

老蒋在辽沈战役中的惨败,归根到底,是由于他发动的反人民的战争不得人心,因而将帅失措,士无斗志,军不用命,最后只能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其实,我军在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的问题上,由于作为总司令的林总犹豫不决,也经历了几个反复。

对长春的孤立之敌,原是准备要打的。早在一九四八年四月十八日,林总、罗荣桓、刘亚楼、谭政等就讨论了打长春的问题。

他们请求军委批准,待我军的政治整训结束后,以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军事教育,加强攻坚战的训练,然后集结九个纵队,担任攻长春和打援的任务。

主席在四月二十二日的复电中,虽然同意了先打长春的意见,但是又指出: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因此,你们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

五月下旬,林总决定集中两个纵队攻长春。

由于兵力和火力部署没有形成绝对优势,攻城时也没有采用近迫作业和坑道爆破方法,主要指挥员未亲到前线指挥,对长春敌情、地形都没有弄得很清楚,就匆忙地下令发起攻击,以致只在外围战斗中歼敌五千人,虽然占领了西郊飞机场,但我军付出了二千人伤亡的代价,最后不得不停止攻击。

长春,这个位于松辽平原中央,曾一度作为伪满洲国首都的美丽城市,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成为碉堡林立、坑壕纵横的兵营、要塞。

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三月间奉命到长春负责固守。他在长春苦心经营几个月,利用大量日伪时期修筑的防御工事,层层设防。

其兵力,有六十军、新七军两个正规军及兵团部直属部队约六万人,以及地方保安部队及后勤人员约四万人,共十万人左右。

但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吃粮问题。长春市的人口在繁盛时期曾达到六十万之多,由于战事频繁,居民不断外流,此时,只剩十五万人左右。

由于粮源断绝,居民生活困苦异常,国民党军仅仅依赖几架运输机,每天空投四五千斤粮米,根本无济于事。

一般部队日常吃的饭,先是豆饼加米汤,以后是酒糟豆饼糊,脸部浮肿,夜盲腿软,十分普遍。

国民党军到处搜刮群众的粮食、柴草和财物,更弄得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居民被迫冒死冲过火线,出城谋求生路。后来到长春解放时,城内只剩五六万居民。

攻打这样的城市,只要我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提高战术技术,改变攻城方法,本来是没有多大困难的。

吉林会议于六月十五日正式召开,刘亚楼一同前去。会上,他们听取了长春前线兵团和部队领导同志的汇报,然后由罗荣桓作了总结报告,并宣布由第一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政治委员萧华指挥新成立的第十二纵队和六个独立师,配属野司属炮兵一部,担任围困任务,其余部队继续整训。

根据会议决定,长春围困战中,在军事上,我军一方面实行紧缩包围,逼近敌人阵地,控制要点和以炮火封锁市内机场,掌握机动部队打击敌出城骚扰、抢粮与突围的企图,一方面按照攻城部队与打援部队的特点和需要,组织布置部队展开大练兵。

在政治上,利用敌军内部矛盾和恐慌动摇的心理,全面展开政治攻势,采取阵地喊话、广播、通讯、施放宣传弹、散发宣传品、通行证等手段,进行瓦解敌军的工作。

在经济上,主要是封锁敌人空投和防止粮草流入城内。

吉林会议后,经过四个月的围城,我军打退了敌人三次试探性地突围和抢粮活动,歼灭敌军四千余人,争取了敌军零散官兵一万八千余人向我投降。

敌人由于长期断粮断炊,突围无望,守也困难,军心颓丧,内部非常混乱。

一九四八年七月,东北局重新讨论了东北战场的形势和我军作战行动的问题,认为攻击长春一举全歼守敌没有把握,如不成功,则影响今后作战甚大。

他们认为,到八月中旬时,我军以最大主力开始南下作战为好。

七月二十日,东北局向军委作了请示,并报告了南下作战的初步设想,以及可能发生的粮食接济等困难。

军委于二十二日复电,同意了向南作战的设想。军委的指示,更加坚定了东北我军南下作战的决心。

不久,林总、罗荣桓主持了东北局军委分会会议,研究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态势,初步拟定了作战计划。

此时国民党军在北宁线一带的集结地域是:沈阳至锦州一段已被我隔断,在义县、锦州、锦西、葫芦岛、绥中、山海关、奏皇岛、昌黎、滦县、唐山等或孤立或连结的地区内,共有四个军部,十七个师的番号。

我初步判断,敌人发现我主力南进和在南线展开后,义县、高桥、绥中、前卫屯的敌人必然企图向锦州、锦西、山海关逃跑。

长春的敌人有可能乘机突围,沈阳的敌人可能给予策应,也可能直接向北宁线增援,华北的傅作义,也可能给予策应。

我军的初步计划和部署是:以靠近北宁线的我军九纵、四纵等部,突然包围义县、高桥、兴城等地的敌人,待我北面三纵、二纵、七纵、八纵、十纵、一纵等部陆续到达(约需五至十二天)后,逐一进行歼灭,并控制、监视沈阳的敌人,准备歼灭由沈阳向锦州增援的敌人或由长春突围的敌人。

九月三日,上述情况判断与计划由林、罗、刘签署上报军委。

九月五日,军委复电同意,并指出:作战的重点应放在卫立煌、范汉杰系统,主力不要轻易离开北宁线。

九月七日,军委发出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明确指出:“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

根据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司令部陆续向各部队下达了进军命令。

各路大军在百万民工配合和广大解放区人民的支持下,于北起长春,南至唐山千余里的绵长战线上,展开了大规模的战役行动。

野司决定,由六个纵队、三个独立师、一个骑兵师和炮纵主力执行长途奇袭,分别包围锦州及北宁线上各敌军据点。

四个纵队及一个骑兵师位于新民西北地区,监视沈阳敌人;一个纵队在开原地区准备阻击长春之敌突围和沈阳敌人北援。

一个纵队、六个独立师和炮纵一部继续围困长春;少数部队奉命向长春方向佯动,故意向敌之空中侦察暴露目标,以麻痹、迷惑敌人。

九月十一日,四纵、九纵自台安、北镇出发,迅速切断了义县之敌向锦州的退路,打响了辽沈战役的第一仗。

九月十七日起,我十一纵在冀察热辽骑兵师配合下,先后攻占昌黎:北戴河等要点。二十日,四纵、九纵继续南下,由三纵及二纵五师接替包围了义县。

二十四日,九纵直达锦州北郊,以后在八纵一部配合下攻克薛家屯,歼敌两个团大部。

到二十八日为止,冀察热辽部队先后攻占沙后所、绥中等要点,吸引了锦西第五十四军向南增援。

二十七日,七纵在九纵一部配合下攻占高桥、西河口,将敌五十四军隔断在锦西方面,使其无法逃入锦州。

二十九日,四纵攻克兴城。至此,我军已将锦州南北之敌分割包围,切断了辽西走廊。

此时,一纵、二纵、五纵、六纵、十纵和炮纵主力也相继进入锦州以北和新民西北地区,待机作战。

九月二十九日,林、罗、刘致电军委,报告了攻锦州的部署。九月三十日毛主席复电:决心与部署均好,即照此贯彻实施,争取大胜。

九月三十日,我军扫清了义县的外围据点,十月一日,向义县发起总攻。守敌第九十三军暂二十师依托城垣工事,企图顽抗,但在我猛烈炮火的轰击下,工事很快被摧毁。

我军战士前仆后继,英勇攻杀,只用了四个小时便结束了战斗,全歼守敌一万余人。

战斗即将结束的时候,炮兵司令员朱瑞亲自视察敌军阵地,不幸踩中地雷,光荣牺牲。

这个时候,罗荣桓正在开赴锦州前线途中的火车上。听到朱端牺牲的消息,罗荣桓十分悲痛。

红军时期,罗荣桓就同朱瑞在红一军团政治部工作过,抗日战争中他又同朱瑞在山东共事多年,他一直认为朱瑞是忠诚于党的革命事业的好同志,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是有重大贡献的。

在东北,朱瑞对炮兵建设日夜操劳,作出了巨大成绩。罗荣桓对周围的同志说:“朱瑞同志懂得炮兵,他亲自组建部队,训练干部,对炮兵是有建树的。”

为了纪念朱瑞,中央军委批准将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命名为“朱瑞炮兵学校”。

罗荣桓是与林总、刘亚楼及野司、野政组成的前线指挥所乘火车于九月二十一日从双城出发的。

为了保密,火车先北开哈尔滨,短暂停留后,朝东南牡丹江方向行驶了一段,然后突然掉头西返,沿滨洲线经昂昂溪南下。

到昂昂溪的时候,担任运输司令的郭维城为检查新修好的铁路,亲乘铁路摩托车在前面开道,指挥所的火车在后面跟进。

十月一日,“前指”发出以“林罗刘谭”名义致电第一、二兵团各纵、师,各军区、各独立师并抄发到团的战斗动员令。

动员令指出:我在北宁线上的第一步任务已胜利完成。第二步,是准备夺取锦州,歼灭守敌,并准备打沈阳西援、北援之敌及长春突围之敌。

锦州之战有很大可能发展成为敌我两军主力的大决战,我必须以最大决心拿下锦州,并于攻锦过程中准备打击援敌和突围之敌,使这一攻锦、打援、打突围战役成为解放全东北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这一战役必然是极其紧张、激烈的连续作战,望各部队抱定打大仗、打恶仗的决心,准确地执行命令,不怕伤亡,不顾疲劳,不因伤亡泄气,不因疲劳偷懒,准备付出重大代价去争取战役的全部胜利。

各部队根据动员令,进行了深入的动员工作。

火车开到郑家屯后,又向西,经过通辽再向南,一路走走停停,于十月二日抵达彰武。

在彰武车站正准备吃早饭的时候,值班参谋报告说,在正东方向发现一架飞机。

刘亚楼命令所有人员立即下车分散隐蔽。人未下完,敌机已经临空,原来是架侦察机,飞得高高的,盘旋了几圈,向车站扫射了一阵,就飞走了。

“是不是继续前进?”作战科长尹健请示刘亚楼。

“我已经请示过101,他决定暂时不走,要机关人员在附近村落分散隐蔽防空。你告诉他们架好电台与军委和各纵队联络,看看有没有情况。”

机关人员迅速下车,分散到村落里就地隐蔽待命。电台人员架起天线,摇动马达,报务员熟练地按动电键。

随着滴滴答答的声音,电波穿过长空,传向四面八方,又收进从四面八方传来的电讯。

译电员忙碌地把电码译成文字,又把文字译成电码,进出于野司首长的临时办公处。

到了晚上,尹健认为天已经黑了,可以行动了,又去请示刘亚楼。

刘亚楼低声说:“有新的情况,要等军委回电再说。告诉电台,注意收听军委的来电!”

有情况?什么样的重要情况以致使总部指挥机关都不能前进呢?尹健十分纳闷。

后来,他问过刘亚楼参谋长,才知道原来电台收到一份情况报告说,在葫芦岛,敌人增加了四个师。

林总早就顾虑,攻打锦州时有被沈阳、锦西、葫芦岛之敌两面夹击的危险,看到这个报告后,决心发生动摇。

他没有同任何人商量,就在二日晚以“林罗刘”的名义向军委发出了一封特急电报。

电报的大体意思是:敌人将从葫芦岛增援锦州,因而不如回头打长春。

这件事,罗荣桓不知道,罗荣桓的秘书更不知道。他在站台上,向林总的一位秘书:“指挥所为什么不前进了?”

林总的秘书低声说:“司令员正考虑,准备回头打长春。”

刘亚楼一清早就来到罗荣桓的住处,把101发电报的事和电报内容告诉了罗荣桓。

罗荣桓刚刚起床,还没有洗脸,听完刘亚楼的话,顾不上洗脸吃饭,马上拉刘亚楼一同去找林总

罗荣桓心情沉重,面色严峻,一言不发,两只手微微颤抖,深一脚浅一脚,匆匆地走着。

是先打长春,还是南下作战,东北局、军委已经经过几个月的周密考虑。长春本来好打,没有打下来,又拖了好几个月。

后来,考虑到南下作战更为有利,主席对此也早有指示,尽管林总顾虑这,顾虑那,东北局还是作出了南下北宁路作战的决定,他也是同意了的。

现在,作战计划也已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林总却又动摇了。

罗荣桓作为政治委员,对司令员的工作,一向是支持的。

但这次打锦州,是牵动全局的重大战役行动,大军早已出动,兵临锦州城下,101却抛开军委批准的南下作战的决定,又要回过头去打长春,罗荣桓是坚决反对的。

仅仅是因为敌人增援了四个师!再增援四个师又怎么样?主席早就指出,要置长、沈两敌于不顾!

打下长春是不难的,但打下长春,锦州还是得打,那时,敌人无须东顾长春,涌到辽西的兵力会更多,我军反而处于被动。

而且,如果敌人从北宁路逃跑,又怎样去“关门打狗”?

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同为部队首长,对部队工作共同负责,如果是一般的指挥处置,也就罢了,对这样一个事关战略决策的大问题,101不经商量,就以“林、罗、刘”的名义向军委发电报,也是组织原则所不允许的。

罗荣桓从一九二七年参加秋收起义、担任起义军的连党代表起,已经经历了千百次惊涛骇浪。

他独立坚持山东的抗敌斗争,指挥过千军万马,如今已是百万大军的统帅之一。

强烈的责任感,使他绝对不能容忍牵动全局的轻率举动。他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当然,方式方法还是要讲究的。

罗荣桓见到林总,压住火气,冷静地、开门见山地问:“101,你给军委发电报,要考虑回师打长春?”

“是的。”林总道。

他慢条斯理地说:“关内敌人又增派了四个师海运葫芦岛。葫芦岛和锦西的敌人有10万兵力。锦州城里敌人八个师,工事坚固,不是短时间拿得下来的。锦州一打响,援兵不一定堵得住,这样我们就会陷于被动。不如回去打长春可靠一些。”

罗荣桓说:“为了打锦州,中央三令五申,现在几十万部队拉到辽西,锦州外围已经肃清,部队战斗情绪高涨,忽然不打了,干部战土会怎么想?怎么向中央交代?”

“敌情变了。”

“敌情变化并不大,况且,打锦州的计划是中央军委已经批准了的,主席要我们敢打没有打过的大歼灭战,我们的决心不能动摇。”

“谁动摇呀?敌情变了嘛!”

罗荣桓感到责任重大,不能让步,仍然采取劝说的口吻,严肃地说:“司令员,你考虑了没有?这样会影响整个战局的!”

“我是向军委建议,锦州能迅速打下的话,还是打锦州,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打长春较有把握,两个方案正在考虑中,请军委同时考虑指示嘛!”

“电报中强调打锦州困难,强调打长春有利,明显地想回师打长春,我看军委是不会同意的。”

林总站起来踱着步,问刘亚楼:“参谋长,你的意见呢?”

刘亚楼道:“我同意政委的看法,还是打锦州好。”

林彪想了一会儿,喊来秘书,叫他打电话给机要处,追回那份电报。秘书回来报告说,电报已经发出去了。

“怎么办?”刘亚楼看了看司令员和政委。

林总没有吭声。罗荣桓回答说:“不要等军委回电,重新表个态,说明我们仍然要打锦州。”

林总点点头。他不肯动笔,刘亚楼请罗荣桓主持起草电稿。经过一番讨论,写完电稿,林总过目时把有检讨内容的字句删掉,作了一些改动,以林、罗、刘名义发出。

这封由罗荣桓主持拟稿的电文说:(一) 我们拟仍攻锦州。只要我们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之可能,至少能歼敌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

(二) 我们拟采取如下的布置:以四纵和十一纵全部及热河两个独立师,对付锦西葫芦岛方面敌两个师,以一、二、三、七、八、九共六个纵队攻锦州,以五、六十、十二共四个纵队时付沈阳增援之敌;以九个独立师,对付长春突围之敌。

(三) 估计敌九十五师及新五军海运甚快,我军不一定能在该敌到达锦州前,即能攻锦州。但沈阳之敌,在我军未正式攻锦前,不会出援。长春之敌,在我军未正式攻击前,不敢突围。

因此,我军无过忙之必要。我们一方面尽可能调动部队,以便能尽早开始总攻,但同时这一战斗的胜利,则大大有赖于我各攻城部队到达后,进行充分侦察与政治动员,然后以强袭的行动,力求迅速解决战斗。

此次战斗的目的,主要放在歼灭敌人上。锦州有可能在夺取之后,象开封一样,两面援敌重占锦州,因我打援力量仅能迟滞敌人,而无歼灭敌人的可能。敌宁可放弃沈阳,而必保持和恢复锦州。

(四)以上意见,盼军委考虑与指示。

这封电报是十月三日九时签发的,军委电台收到的时间是二十时十五分,译成电文抄送到军委领导同志那里已是四日凌晨。

在这以前,军委于三日十七时和十九时接连发来两封由毛主席拟稿的电报,批评回师打长春的错误想法。

中央在电报中的批评非常严厉,是过去少有的。刘亚楼在机要秘书那里看过这份电报以后,两手一摊说:“你看,果然挨批了吧,罗政委的意见还是正确的,幸亏我们又发了电报!”

主席发出的这两封电报,证明罗荣桓的意见是符合军委的意图的,历史的发展也证明,罗荣桓力争攻锦、劝说林总改变念头并及时向军委表明攻锦决心,是完全正确的。

军委收到罗荣桓主持拟稿的表示坚决攻锦州的电报后,十月四日上午六时,发出主席拟稿的第三封复电,最终确定了先打锦州的放心。

主席拟稿的这篇电文,肯定了我军攻锦的决心,指出了应当吸取的教训,再一次说明了不应回头打长春的理由,犹如拨云见日,促进了领导思想迅速统一,坚定了各级指挥员和广大战斗员争取胜利的信心。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罗荣桓把司令部、政治部的几个同志找来,研究给中央的《九、十两月份作战情况综合报告》稿。

在报告稿中,罗荣桓写进了林总曾对打锦州一度发生犹豫的问题,但口气还是极婉转的:“曾发生疑问,但这一过程共两三小时,即确定仍坚持原来之决心不变。”

这时,林总正好进屋来。罗荣桓给他看了报告稿,说:“这一段,写了在打锦州的问题上,我们曾一度犹豫,后来又纠正了。你看怎么样?”

林总正因辽沈战役的胜利而兴高采烈,听了罗荣桓的话,脸色马上变了,板起面孔,看了看所指的一段文字,一声不吭,把稿子向桌子上一扔,拂袖而去。

显然,他对这一段是不满意的。但由于罗荣桓的坚持与说服,刘亚楼也支持罗荣桓的意见,这份综合报告还是以“林罗刘”的名义,于十一月八日签发上报了。

“战锦方为大问题”,这是主席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的一句。而这份报告正是一个历史见证,证明罗荣桓在“战锦“这个重大问题上,始终是坚持原则的。

他的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他的凛然正气和他在争论中所采取的正确态度,都给当时身与其事的同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大家受到很大教育,至今记忆犹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