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名《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在科举时代,按考场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这样的诗叫“试贴诗”,也叫“赋得体”。】关于白居易的这首诗据说作于贞元三年(787年),当时白居易16岁,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而在唐朝“张固”写的《幽闲鼓吹》里,有一个关于白居易这首诗的故事:

    【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我们来翻译一下:

字词典故    “尚书”:白居易去世的时候,被赠“尚书右仆射ye4”,所以张固尊称他为“尚书白居易”。“应举”:参加科举考试。“谒ye4”:拜见。“著作顾况”:787~789年,顾况入朝担任“著作佐郎”,主管“著作局”,掌撰拟文字。“熟视”:注目细看。“披卷”:打开书卷。“嗟jie1赏”:赞赏,叹赏。“延誉”:传扬好名声。

赏析   尚书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初次到京城,以诗去拜见“著作佐郎”顾况。顾况看了一下他的姓名,然后细细看着白居易说:“米价正贵,居住也不容易啊。”接着打开白居易的诗卷,第一篇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颇为欣赏,赞叹不已地说:“能够说得出这样的语言,那居住就容易了。”因而就为他传扬好名声,白居易从此声名大振。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还有这首诗真的是白居易在十六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写的吗?这里有一段白居易的自我介绍,恐怕这才是最真实的,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写道: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zhi1。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mao4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

      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

      我们简单翻译一下:【白居易说:我刚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奶妈抱着我在有书法的屏风下玩弄,指着“之”字,“无”字给我看,我虽然嘴巴不能说,但是心里已经默默认识了。后来问起这两个字,虽然试百十次,我都能够一点不差地指出来。所以家里人就知道我天生就有这样的习性,缘分已经在文字之中了。等到五六岁的时候,便学习作诗。九岁的时候,已经深谙声韵之道。十五六岁的时候,才知道有进士科举考试,于是开始矢志不渝地读书。二十年以来,白天读辞赋,夜晚读书,间隙的时候就读诗,几乎都没有睡觉休息的时间。以至于嘴巴舌头都长了疮,手和肘部都生茧皱缩。后来身体比较强壮了,但肌肤却不丰满。还没有老,牙齿就衰败了,头发也早白了。有时候觉得眼睛昏花,好像有飞着的苍蝇或者垂下的珠子在眼睛里,动起来好像上万之多,都是因为刻苦学习,尽力习文所致,想起来,又让我自悲了。

     因为家里贫苦和诸多原因,我二十七岁才参加乡贡考试。考上以后,虽然专心于科举,也不曾荒废了作诗。直到被授予“校书郎”一职的时候,已经有超过三四百首诗了。有时出示给交往的朋友,就像你这辈的,看到的人都说写得很精致,其实啊,我当时并没有真正进入作者的领域啊。】

从以上文字,我们看到,白居易说自己十五六岁才知道有进士科举,才开始苦读,二十七岁才参加乡贡考试,怎么可能十六岁跑到长安参加考试呢?还遇到了“顾况”。所以我们恐怕应该怀疑张固的这个关于白居易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别忘了,他的书名叫《幽闲鼓吹》,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开始鼓吹了,呵呵。至于白居易这首是不是在后来的考试中写出来的,这倒是有可能的。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原”在当时一般是指长安制高点的“乐游原”,乐游原是长安登高揽胜的最佳景地。后来的李商隐《乐游原》就有“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以长安的旅游胜地来作为作文考试的题目是蛮有可能的。好,先来看原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字词典故   “离离”:茂密的样子。【《诗经·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赏析   白居易说,多么茂密啊,原野上的草,一年一次的干枯与繁荣。

      从诗句本身来看,白居易的思路非常切合考试题目“古原草送别”,单第一个字“离”就很有特色,虽然“离离”是茂密的意思。可是“离”不就是分开吗,这不正好符合“送别”的意思吗?还有“原上草”,不也很符合“古原草”的意思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赏析   白居易说,草木干枯的时候,野火并不能烧尽它们,春风一吹,草儿又生长出来了。

     显然是因为根,草的根是烧不到的,只要有根在,春风一吹,便又生长出来了。因为这两句有一种生生不息的“草根”精神,所以才使得这首诗让人如此赞赏,并为之传颂。前面都在讲草,接下来就要讲送别了: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字词典故  “远芳”:伸向远处的芳草。“晴翠”:草木在阳光照耀下射出的一片碧绿色。“荒城”:荒凉的古城。

赏析   白居易说,延伸向远处的芳草侵占了远去的古道。晴空下遍野的翠绿,连接到那荒凉的古城。

    关于“远芳”的“芳”字,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关于“古道”,李白在《忆秦娥》中有“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些都有可能是年轻的白居易熟读过的诗句,并有所借鉴。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字词典故   “王孙”:泛指贵族子孙,古时也用来尊称一般青年男子。“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唐 崔颢《登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赏析   白居易说,又一次来到这里送王孙离去,这漫山遍野茂密的草儿啊,满满的都是离别之情。

     事实上,“萋萋”的使用,更有可能来源于《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按照白居易自己的描述,这首诗确实像是他相对早期的作品,从考试的角度,“离离远上草”的开篇,确实很符合做题思路。所以真的不排除就是才思敏捷的白居易在考试时,写出的比较精彩的诗句。

      张固的故事恐怕就是一种调侃,“白居易”的名字确实蛮有意思,居住容易。而白居易的弟弟名字也很特别,叫“白行简”,行走简单,呵呵。(编者注,本诗借鉴了王维的《山中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