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 《夜筝》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诗名《夜筝》,“夜筝”:作为诗题交代事件,那就是白居易在夜里听古筝。如果想赋予更多涵义,那就简单翻译为“夜里的古筝”。“夜筝”,首先是夜,古代没有电灯,没有电器,哪怕是在县城里,夜应该也会是很安静的,人们大都早早就睡了。在宁静的夜里弹奏古筝,那种空灵与遐想足以撼动自己与旁听者。

       很多前人在对这首诗的点评上,一直去套用《琵琶行》里的诗句,委实可惜。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有其独特性。诗中的人不同,有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经历。更何况这里是古筝,而不是琵琶。品诗本来就是一种神游,以套公式的方式去品读就丧失了客观的感知。我觉得古筝弹奏出来的声音,会有更多如清澈泉涌的通感。好,来看原诗:

“紫袖红弦明月中,”

字词典故   “红弦”:红色的丝弦,当时时尚红色的弦。

赏析   白居易说,紫色的袖子下,红色的丝弦于明亮的月光中奏响。

“自弹自感闇低容。”

字词典故   “闇an4”:【闭门也。――《说文》】有些人可能会简单地认为这个“闇”字通“暗”,于是网上也就有暗淡之类的解释。事实我以为当时并非没有“暗”这个字,白居易既然选择用“闇”就一定有他的深意。这里闭门,也就是关起门来的意思。引申意思是蒙蔽,也就是暗藏着不让人看到

赏析    白居易说,她,自顾自地弹奏着自己的感伤,暗藏着低下的容颜。

       足见这个演奏的女子是很投入的,又为什么“闇低容”,显然是有观众的。由此可见这是白居易在夜里听人弹古筝,筝者的演奏非常投入,以至于把自己的容颜低下于暗淡处藏起,手指在表露,面容却在躲藏。弹琴,不用心用感情下去弹,是弹不出味道来的。

“弦凝指咽声停处,”

字词典故与分析   这里有两字我以为需要探究,一个是“”:静止,停止的意思。一个是“”:我以为应该读ye4,填塞,咽塞。也就是手指压在了弦上,如填塞住了弦的咽喉,使它发不出声音。

赏析    白居易说,弹着弹着,那弦突然就凝住了,她的指尖咽在了弦上,就在声音停住的这一刻。

      此时的声音是停止的,白居易探究的就是古筝演奏中声音停止住的这一刻,这一刻怎么啦?:

“别有深情一万重。”

赏析   白居易说,让人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里有一万重的深情滚滚而来。

      为什么是“别有”?因为这里没声音,这就有别于前面的有声音。那么没有声音又如何会有“深情一万重”呢?因为此时的声音在人的心里,演奏者的心里,听者的心里。事实我们人的心就像一面湖水,在夜里,在月光中,湖水如此平静。当演奏者手指拨动琴弦的时候,那声波也就在人的心湖里泛起层层涟漪。当弦被手指按住而不再发出声音的时候,我们的心湖却没有就此停息,依然在荡漾。所以演奏者在弹奏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停顿,事实是让听者去倾听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的心声。这似乎有了另一个世界的感受,其实那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在内心深处,那里因为前面的音乐积蓄了那股情感,就像一万重的波涛在起伏,汹涌,滚滚而来。

     这里顺带提一下“古筝”来源的故事:【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国有一种乐器叫“瑟”,共二十五弦。有一名为“宛无义”的人,弹瑟的技艺非常高,他的两个女儿也非常喜欢弹瑟。有一天,姐妹俩到父亲那里学习弹瑟,姐姐跑的快,先把瑟拿到了手里,妹妹急了,赶快跑去双手报住了姐姐手中的瑟。两人争抢起来了。只听得"咔嚓"一声,瑟被掰成了两半。姐姐手中的半瑟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半瑟是十二弦。父亲又气又心疼,左看看十三弦的半瑟,右看看十二弦的半瑟,气的手一挥,手指无意中碰到了一弦,可没想到竟然发出很好听的声音,父亲惊喜,忙把半瑟分别作了些修缮,结果这半瑟倒比原来的整瑟好弹,也好听了!他欣喜万分,就把这二女相争的半瑟,叫“筝”(争)。从此以后,“筝”就在秦国流传开了。】我们以前在李商隐《锦瑟》的赏析就提到过,李商隐的诗中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瑟,原来确实是五十弦的,传说黄帝听瑟的演奏,感到特别伤感,于是挥剑把瑟砍成了两半,从此瑟就只剩二十五弦了。想不到古筝竟然是又掰了一半,呵呵。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