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之涣 《登鹳雀楼》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名《登鹳雀楼》,“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 时有鹳鹊栖其上 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这“鹳鹊楼”所在的“永济”古称“蒲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区域,“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是“天下之中”。【它位于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西滨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运城市”;北接“临猗县”。】

     写“鹳雀楼”的人不少,为什么王之涣写得最好呢?而且从以上资料和鹳雀楼的实际位置来看,站在鹳雀楼上是看不到“白日依山尽”的,因为鹳雀楼的西面是黄河,附近的“中条山”是在东南面。所以我们需要来探究一下王之涣的过往。

    王之涣的墓志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被盗墓者挖掘出来,地点是河南省洛阳市的“北邙山”。1932年几经转手卖给了收藏者苏州人“李根源”,最后被北京博物院收藏。我们把他的这个墓志铭抄录如下:

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
宣义郎行河南府永宁县尉西河靳能写
才命者,自然冥数;轩冕者,傥来寄物。故有修圣智术,讲仁义行。首四科而早世,怀公辅道;蕴人伦识,官一尉而卑栖。命与时欤yu4,才与达欤,不可得而偕欤!公名之涣,字季凌,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即后魏绛州刺史隆之五代孙。曾祖信,随朝请大夫著作佐郎,皇蒲州安邑县令。祖表,皇朝散大夫,阳翟丞,瀛州文安县令。父昱,皇鸿胪主簿,雍州司士,汴州浚仪县令。公即浚仪第四子。幼而聡cong1明,秀发颖晤。不盈弱冠,则究文章之精;未及壮年,已穷经籍之奥。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气高□时,量过于众。异毛义捧檄之色,悲不逮亲;均陶潜屈腰之耻,□于解印。
会有诬人交构,公因拂衣去官,遂优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淡圭爵,酷嗜闲放。密亲懿交,恻公井渫,劝以入仕,久而乃从。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在軄以清白著,理人以公平称。方将遐陟庙堂,惟兹稍渐磐陆,天不与善,国用丧贤,以天宝元年二月十四日(742年3月25日)遘疾终于官舍,春秋五十有五。惟公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颂发挥之作,诗骚兴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以天宝二年五月廿二日葬于洛阳北原,礼也。嗣子炎及羽等,哀哀在疚,栾栾其棘。堂弟永宁主簿之咸,泣奉清徽,托志幽壤,能忝畴旧,敢让其词。铭曰:苍苍穷山,尘复尘兮。郁郁佳城,春复春兮。有斐君子,闭兹辰兮。于嗟海内,涕哀辛兮。矧伊密戚,及古人兮。

    从中我们总结出“王之涣”家族的变迁:【王之涣,字“季凌”。祖上本来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后来因做官迁移到“绛州”。他的五世祖“王隆之”是“后魏”的“绛州刺史”(“绛州”在今山西运城市新绛县曾祖“王信”是“隋朝”的“朝请大夫”,“著作郎”(隋朝国都原来在“大兴城”,即“长安”所在,后来迁都“洛阳”),进入唐朝后,成为“安邑县令”(“安邑县”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祖父“王表”是唐朝的“朝散大夫”,“阳翟di2丞”,“瀛洲文安县令”(“阳翟”在今河南禹州市;“瀛洲文安县”在今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父亲“王昱”是“皇鸿胪主簿”,“雍州司士”(“雍州”九州之一,陕西境内,即“京兆郡”),“汴州浚仪”(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县令。王之涣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今河北省衡水市)】

    可以看到,王之涣祖上世代做官,家族出自“山西太原”,后来移到“山西运城”附近,曾祖迁到“洛阳”,祖父到了“河北廊坊”,父亲最后到“河南开封”。那么王之涣为什么会到“河北衡水”做主簿呢?所谓“门子”:【卿大夫的嫡子。《周礼·春官·小宗伯》:“其正室皆谓之门子,掌其政令”。】原来,是因为他的父亲本是“皇鸿胪主簿”,属于卿大夫级别,而他是正室生的第四子,所以可以直接得到官职,这个官职就是“冀州衡水主簿”,所以就来到了“河北衡水”。

    可是他却因为人家的诬陷,毅然辞去官职,从此“遂优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也就是和青山作伴,与仕途割裂。在家十五年都没有出去做事,吃的是过去的所得。这里的“优游青山”和“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对我们是很重要的信息,“夹”:【沿着。】“河”:【应该是黄河。】“籍”:【凭借,借助。】“高风”:【强劲的风。汉 刘向 《九叹·远游》:“遡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於朔方。”】什么意思呢,就是王之涣辞官以后,从此去远游了,与青山作伴,沿着黄河走了数千里,借助它的高风。如果我们的翻译没有错的话,那这王之涣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走黄河沿线了,逆流而上,黄河对他有多重要呢?他父亲最后任职的“汴州浚仪”(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他曾祖置业的“洛阳”(整个家族的坟墓都在洛阳北邙山),还有他祖上所在的“绛州”(即山西运城市新绛县)都在黄河边上。

      有了上面的这些分析和总结,我们再来读《登颧雀楼》也就心里有谱了。好,我们来看原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字词典故  “白日”:【太阳,阳光。《楚辞·九辩》:“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依”:【依靠。】“尽”:【完,完毕。】

赏析  王之涣说,太阳,总是依着远山而消逝,日日如此。黄河,终将汇入大海,奔流不息。

    我们前面分析了,王之涣是一路沿着黄河岸边逆流而行的,不知走了多久,每天不就是看着太阳不断地下山,而黄河也一直在奔流,最终流入大海的。王之涣之前在“河北衡水”,离大海已经很近了,不可能没去看过大海。如今,他来到了“绛州”,登上了鹳雀楼。这是什么地方呢?这是他曾祖父和五世祖创业的地方,王之涣这一路经过了父亲任职的“开封”,也到了洛阳,必然去“北邙山”参拜祖坟,如今到了“绛州”这里,一路追寻祖先足迹的行程至此,算是告了一个段落。此时的王之涣会想什么呢?一路走来,太阳总是这样依山而尽,黄河也总是奔流不息,直到入海。那么我呢?我的归宿在哪里呢?我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字词典故  “穷”:【1.寻根究源。《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2.“穷目”,用尽目力远望。南朝 鲍照 《代阳春登荆山行》:“极眺入云表,穷目尽帝州。”】“千里目”:【远望千里的眼睛。】“更”:【再。】

赏析1.   王之涣说,想要“穷理尽性”,便需一双千里眼,更该再上一层楼。

    我们前面说了,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是不可能看到“白日依山尽”的,因为鹳雀楼的西面是黄河,并没有山。当然,也更不可能看到黄河入海流。可见王之涣是带着思考来登这个鹳雀楼的,所以鹳雀楼对他来说,就是一座祖先故乡的楼而已,他甚至没有注意到“颧雀楼”的名字来历,也没有提到附近有什么特殊的景色。他一直在思考着自己心中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在他的墓志铭这样介绍幼而聡cong1明,秀发颖晤。不盈弱冠,则究文章之精;未及壮年,已穷经籍之奥。”如此聪慧之人,往往会不断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不断地探寻宇宙的奥妙。

     而他的这首《登鹳雀楼》会如此出众,事实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在描写眼前的什么景物,而是直击自己的内心,加入自身对祖先,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与探寻。所以我们觉得这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非常符合他当时的思想状况,而他要的“千里目”是要能够窥视远古,穿越时空的,他要更上的“一层楼”是要登上更高的人生境界。而眼下正在登的“鹳雀楼”正好成了他的说辞。

     当然,《登鹳雀楼》这首诗会如此出名,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它没有任何的生僻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成了基础教育的教材。所以我们觉得这后两句或者应该还有这样的赏析角度:

赏析2.  王之涣说,怎么?看不到吗?往更远处就有了。想要达到千里之外的视野,还需要再登上一层楼啊。

     是的,思考归思考,王之涣完全可以在诗歌的创作上进行更浅显的表达,并加上调侃的意味。

      最后,我们也来调侃一下“王之涣”,说说他的字。“王之涣”字“季凌”。因为他在家排行老四,所谓“伯,仲,叔,季”,所以取这个“季”字。那么“凌”字呢?升,高出的意思。这恐怕非常符合他的个性,他要超越前人,所以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激情。这和后来杜甫的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颇为相似。也正是这种激情,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名诗,千百年来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积极进取,无限探索,不断走向辉煌。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