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王昌龄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诗名《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芙蓉楼”:有两座与王昌龄关系密切的芙蓉楼,一座在“江苏镇江”,据说建于“东晋时期”。因为王昌龄740-748年间在此任“江宁丞”,当时的“镇江”属“丹阳郡”,也就是其二中提到的“丹阳城”;另一座在“湖南洪江市黔阳镇”,因为王昌龄748年被贬为“龙标尉”,“龙标”的治所就在“湖南黔阳镇”。据史料【清光绪二年,黔阳县令“陈忠煐”《重修芙蓉楼碑记》中记载:“是年秋,芙蓉楼落成,友人魏二来访。”】也就是说,王昌龄去了“龙标”后,那里也建起了一座“芙蓉楼”。

    那么这组诗究竟写于哪一座呢?按百度百科上说,因为其二中提到“丹阳城”,所以应该是写于“江苏镇江”。可是这里却有不少疑点:1.在其一中,根本没有提到“楼”,为什么会归到“芙蓉楼送辛渐”呢?难道是在芙蓉楼边送的,或者平明了,还特地一起爬上芙蓉楼?又或者是,王昌龄最后站上芙蓉楼远眺辛渐远去。2.其一是“平明送客”,其二是“寒江明月”,时间上,其二应该在前面(百度百科也这么认为),那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编排呢?3.如果说其二在前,那么前一天的夜里,既是“寒江明月”又是“寒雨连江”,这天气风云突变?

    由此我们不能不怀疑,这两首诗可能根本不是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写的。我们从王昌龄的《送魏二》中读到“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这与“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场景很相近。还有就是“楚山”,一般在江浙提“吴越”,很少有在那里提“楚山”的,真正的“楚山”主要还是在湖南地区。从心理上,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地区后,见到自己的好友,自然会满腹委屈地要倾诉,要申辩,所以其一写于“黔阳镇”更合理。而其二的心境明显轻松很多,应该是写于王昌龄尚在“江宁丞”的任上,写于“江苏镇江”的芙蓉楼。

    那么“辛渐”是什么人呢?暂时没什么史料记载。不过王昌龄写过一首《別辛渐》:“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既然是別,那就是王昌龄要离开,他离开要去走“关西道”,那就是出塞了。而王昌龄是二十几岁的时候出塞的。所以是不是可以猜测这辛渐是王昌龄年轻时就认识的朋友。所以不管王昌龄被贬到哪里,他都是会来看望他的。好,我们就先来品读《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原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字词典故  “吴”:【中国东部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浙江,江苏南部,及安徽东南部一带。】“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楚”:【即“楚地”,指古楚国所辖之地,后来引申为湖南,湖北附近区域。】校注:黔阳旁边的“雪峰山”古称“楚山”。

分析  看到“吴”,可能很多人又要说本诗应该写于“江苏镇江”,可是这里有个“入”字,“入”?就有一个从哪里入的问题。我们还是先说“楚”,极少人会去讲南京一带的山是楚山的,而“黔阳古城”这个地方的山才符合“楚山”的意境。我们在《送魏二》的赏析中提到,王昌龄原来的“江宁丞”是个“肥差”,为什么呢?因为“江宁”就是古南京,一般都称为“金陵”,那里可是“六朝古都”所在,是比较繁华的。而“江宁丞”就相当于江宁县副县长,王昌龄还一做就做了八年。王昌龄会被贬去做“龙标尉”,八成是他这个职位被人家盯得眼馋,而去造谣陷害他的。所以,王昌龄在龙标的时候,一想到在“吴”地的这个事情,一定是耿耿于怀。这回自己的好友“辛渐”来了,王昌龄必然要跟他诉说很多很多,所有的风雨往事,所有的冤屈愤懑。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夜里,昌龄随着那连江的寒雨,梦回了吴地。。。:

赏析  王昌龄说,寒雨下了一夜,雨水连着江水,在梦中,我又随着那一江的寒雨进入了吴地。黎明时分,天已放晴,我送客人来到江边。好友的离去,即将留下孤独的我与楚山为伴。

     多少的冤屈与愤懑,唯有“辛渐”你了解啊。可是如今辛渐你也都要离去了,还有谁能了解真实的我呢?我就这样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地方了,与孤独和冤屈陪伴。好友啊,你还是替我带句话吧: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字词典故  “相问”:【询问,质问。】“玉壶”:【玉制的酒壶。】

赏析  王昌龄说,好友啊,洛阳的亲友们如果问起我,请告诉他们,我王昌龄一直有着一片冰清玉洁的心,在那温润的玉壶里。

    王昌龄的交际是比较好的,据说他与李白,高适,王维,岑参,还有孟浩然等关系都很好。他做了八年的“江宁丞”,朋友们都是知道的,估计他在那里也招待过不少朋友。这会怎么就被贬到“龙标”去了呢,好友们自然要问问原委的。辛渐是王昌龄年轻时就结交的好友,这次回洛阳去,自然希望他替自己给好友们带去消息。

    那么王昌龄是怎么想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一千古名句的呢?这句话又到底怎么理解?“玉壶”,首先是玉制的酒壶,东汉诗人“辛延年”写过一首《羽林郎》,内有“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可见,“玉壶”首先是酒壶,装清酒的玉制酒壶。那么它又是如何与“冰”联系到一起的呢?南北朝的“鲍照”写的《代白头吟》,一开篇就是“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这“鲍照”多出一个“冰”来。那么这多出来的“冰”到底什么意思?唐朝的“姚崇”写了一篇《冰壶诫序》给出解释:“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清也……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冰”是用来形容“玉壶”里的清酒像冰一样纯洁,而玉壶本身又是玉润的,这就好比一位君子的品德。王昌龄读懂了,一位有高尚品德的君子,外表就如玉壶一般温润,而内心就如清酒一般冰清玉洁,于是他又加上一个“心”,于是有了“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是要告诉人家,我是一个君子,内有一片冰心,外如玉壶温润。

    应该说,王昌龄这里用典了,典出“鲍照”的《代白头吟》,我们不妨来看看《代白头吟》的全诗: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人情贱恩旧,世义逐衰兴。
  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
  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
  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凌。
  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
  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
  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
  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什么意思呢?我们从网上摘抄来相应的解释:【志士如红色的丝绳那样正直,如玉壶冰那样高洁清廉。怎奈惭愧的是自己以前的意气都已经消散,只有无限的遗憾不断跟随着自己。人们多不念旧恩,世情就是这样,一旦你衰败,没人会帮扶你。人在失势以后,即使只有那么一丝一毫的缺点,哪怕足有或如丘山那样的功绩,也不能被容。那些小人就像食苗的硕鼠一样卑鄙,他们蝇营狗苟,像苍蝇那样巧语辞令,妄进谗言。野鸭有五种美德,但仍被宰杀,黄鹄有害无益,却因一举千里,被视为珍禽。帝王用人就像堆柴草一样,不辨忠信,后来者居上。这真让人痛心!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而废掉了申后,汉成帝因宠爱赵飞燕而疏远了班婕妤。周幽王日益昏惑,汉成帝做的事情也令人叹息不已。心中赞赏的人都难以自恃,难以保全,更何况那些外表恭敬的人呢?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宠疏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不是唯独你这样的志士才抚胸叹息,感到无限愤慨!】看来,鲍照的这篇《代白头吟》写出的正是王昌龄此时的心声,以及他所遭遇的一切。

    事实,在王昌龄之前还有“骆宾王”写了一首《别李峤得胜字》,也有“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为什么人家的“玉壶冰”都不怎么出名,偏偏王昌龄这里成了千古名句?因为他创造性地把“冰”字单独提炼出来,还和“心”结合在了一起。全诗朗朗上口,没有生僻字,由此成就了这一为后人传诵的千古名诗。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王昌龄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王昌龄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的其二,我们前面已经作了大量的探究,这其二确实与其一相形见绌,我想如果王昌龄是和前面一首诗同时期写的,恐怕他会把它删除。所以,我们认为这其二其实是王昌龄还在任“江宁丞”的时候写的。好,我们来看其二原诗: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赏析  王昌龄说,丹阳城的南面,秋天的大海如此阴暗;丹阳城的北面,楚地的远空层云深藏。

    王昌龄因为站在“芙蓉”高楼上,描述了所看到的丹阳城的北面和南面。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在极目远眺,说他往南能够看到秋天的大海,往北能够看到楚空的层云。无形中,就是想说明这座“芙蓉楼”很高嘛。所以他下一句就来了: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字词典故  “寂寂”:【寂静无声貌;孤单冷落。三国 魏 曹植《释愁文》“愁之为物,惟惚惟怳。。。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

赏析  王昌龄说,在如此高楼上送客,我可不能喝醉啊。然而楼下那寂寂流淌的寒江中,看得见那颗寂寥的明月心。

    很显然,“高楼送客不能醉”是王昌龄灵光一现的玩笑话,这么高的高楼,我可不能喝醉啊,万一掉下去可不得了。可是,不喝醉怎么能表现我对好友的深情呢?请看那楼下寂寂流淌的寒江吧,还有那轮明月的倒影,在你离去以后,也只有它们陪伴着我,这颗孤独寂寞的心。

    很显然,这其二的意境和其一相差还是比较大的。其二平静中带有娱乐之语,而其一却是心潮起伏,满腹委屈。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王昌龄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