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诗名《秋登万山寄张五》,“万山”:【湖北襄阳境内的“万山”是“襄阳第一名山”。它西屏古城“襄阳”,东距襄阳5公里,西接古“隆中”风景区,南临“秦巴古道”,北抵“汉江”边。】“张五”:【一般认为是“孟浩然”的同乡好友“张子容”,但张子容在家排行第八,孟浩然也多首诗是给“张八子容”的。所以,还真不好说是谁。】诗名就是,孟浩然在秋天登上“万山”,写下这首诗寄给“张五”。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这个“字”有点特别,他本名“浩”,他的字竟是加上一个“然”字,如此“孟浩然”。“然”:【先秦道家著作《鹖he2冠子·度万》记载“所谓天者,言其然物而无胜者也。” 陆佃 注:“言天者君道也,可天下之物而莫之胜也。”“然”本义主宰,“然物”即主宰万物。】“浩”的本义是:水势浩大。“孟浩然”给自己起这样的字,应该颇有深意。

    我们再来看下孟浩然的早期经历:

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

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

711年,孟浩然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

712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进士,作诗《送张子容进士举》,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这里我们看到,孟浩然23岁的时候,就和“张子容”到“鹿门山”隐居了。而隔年,“张子容”去考进士,孟浩然并没有去。孟浩然真正第一次去长安考进士是727年,将近四十岁才去的。可是不少对孟浩然的评论却是这样的:【“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这样的评论显然有些颠倒,孟浩然早年就在隐居了。感觉有些人在评论诗人的时候,总喜欢一下子就从政治角度出发,这确实是太过于主观了。

    关于孟浩然,我们不得不提“鹿门山”,这鹿门山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因为这里曾有一位非常特别的隐士,汉末名士“庞德公”。提到这个名字,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说说他的后辈,大家恐怕就会大吃一惊:【“庞德公”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庞德公”进府,庞德公都不屈身就职,而且携全家往“鹿门山”隐居去了。“诸葛亮”十分尊敬庞德公,每次探访庞德公,都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后来诸葛亮逐渐得到庞德公的注意和重视。“庞统”是庞德公的从子,年少时纯朴诚恳,还没有人认知。只有庞德公重视庞统,后来庞德公又向司马徽推荐庞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庞德公”的名字出现在三十五回,刘备从襄阳逃出来,骑着“的卢马”越过“檀溪”后,遇到一位“牧童”,乃是“司马徽”的徒弟。从他口中听到“司马徽”的朋友“庞德公”。后来从水镜先生口中听说“庞德公”与“庞统”是叔侄。小说中,庞德公字“山民”,而历史上的“庞山民”其实是庞德公之子。】

    可见,孟浩然可不是随随便便挑座山做隐士的,看看三国里这些大名鼎鼎的隐士们吧,都是人家来请出山的,哪个是自己跑去应试的?所以说,孟浩然恐怕也有这样的心气,只是到了后来,才动了去考进士的念头,不想,竟然考不中。所以孟浩然的经历确实是比较奇葩的,明明见到唐玄宗了,竟然会讲出“不才明主弃”,结果真的被唐玄宗给弃了。个中的原委,我们等到赏析那首诗的时候再来探讨。孟浩然绝非泛泛之辈,他是“李白”和“王维”都非常敬重的人,如果说李白,王维是盛唐诗人中的“卧龙”“凤雏”的话,恐怕孟浩然的地位也可以是“庞德公”了。

    再来讲本诗中提到的“万山”,这也不是一座普通的山,也有一位著名人物曾隐居于此,此人就是“王粲”【“王粲can4”,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祖籍山东,几乎与山东老乡“诸葛亮”同时来到“襄阳”,投靠时任荆州刺史的同乡“刘表”,未被重用,于是隐居“万山”达15年之久。】

    看了这么多资料,我们对孟浩然应该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孟浩然是个什么性子的人呢?或许我们可以想象,他就像是和徐庶,卧龙,凤雏,还有水镜先生他们一样,隐居在襄阳山中的名士。好,我们来看《秋登万山寄张五》原诗: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字词典故  “怡悦”:【取悦,喜悦。南朝 梁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赏析  孟浩然说,北山隐约,藏在白云里,隐者从来也都是自娱自乐,自我怡悦的。

     这里的“隐者”我并不认为特指谁,就是隐者。“北山”是隐者,它隐在白云里,我也是隐者。孟浩然的意思应该是,隐者一般都是“自怡悦”的。另外,这里用“北山”,应该是指整个地区的北面,而不是襄阳城的北面,因为万山应该是在古襄阳的西面。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字词典故  “相望”:【相互对望。】“心”:【这里应该是指心机。】

赏析  孟浩然说,与北山彼此相望后,我才开始登高。可是我的登高并不带有任何的目的,我的心机早已经随那大雁的南飞北往,流年的更替而泯灭。

    有不少解释都说这里,孟浩然是在思念张子容,我不这么看。张子容和大雁什么关系?他本来也不是隐居在万山,而是鹿门山或者白鹤山。为什么“相望始登高”,孟浩然要和这山有一番交流,有感觉,有默契以后,才去登临。为什么“心随雁飞灭”,孟浩然其实是在说自己非常的淡泊,作为一个真正的隐者,就连登高也不是带着什么雄心壮志,或者有什么困苦惆怅。“雁飞”在这里事实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春去冬来的累月经年。接下去读后面两句,我们就知道了: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赏析  孟浩然说,偶尔有了愁绪,那是因为薄薄的暮色升起,忽而也有了兴致,那是因为清爽的秋风发生。

    孟浩然的意思,什么都是因为外来的触发,我的内心一直都是很平静的。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赏析  孟浩然说,时而看见三三两两的归村人,他们在平坦江沙边的渡头,稍作歇息。

    虽然也看到人,但却是远远地看着。不过这些人会归村,也是因为薄暮起了。所以,孟浩然也因此有了归去的暮愁吧。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字词典故  “荠ji4”:【荠菜。】“树若荠”:【可能典出 隋朝 薛道衡 《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赏析  孟浩然说,朝东远眺,天边的树影就像一排排荠菜,江中的洲渚如同一片弯月。

    这里的“洲如月”很可能是指“鱼梁洲”。勘误【】内删除【“万山潭”是万山北麓江边的一处胜境景。站在万山主峰向北看去,万山北麓分别向东北和西北蜿蜒徐下,至汉江突出两堵绝壁,中间形成一个不足百米的“凹”字,凹口下即为深潭。如今汉江支流仍流经潭边,潭的轮廓依稀尚存,但遗憾的是,深潭早已淤平。】

    在这里确实是风景宜人,非常惬意,孟浩然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张五”了: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字词典故  “何当”:【犹何日,何时。】

赏析  孟浩然说,张五啊,我们何时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载酒来此,在重阳佳节登高共醉啊。

    看得出,孟浩然也是个性格豪爽之人,这恐怕也是李白很喜欢他的一点,也因此他后来竟会不顾自己毒疮未愈,和王昌龄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逝世。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