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古风》其五十九(恻恻泣路歧)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古风》其五十九  李白
“恻恻泣路岐,哀哀悲素丝。
 路歧有南北,素丝易变移。
 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
 田窦相倾夺,宾客互盈亏。
 世途多翻覆,交道方崄巇。
 斗酒强然诺,寸心终自疑。
 张陈竟火灭,萧朱亦星离。
 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
 嗟嗟失权客,勤问何所规。”

    诗名《古风》,本诗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系列的最后一首,整首诗读下来,内容似乎有些复杂,我们只能逐步分解逐步分析。诗的头两句用了两个典故“泣路岐”与“悲素丝”,这样的开篇,在“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中也出现过:“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我们不妨先来感受一下阮籍的这首诗:

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

 揖让长离别,飘飖难与期。

 岂徒燕婉情,存亡诚有之。

 萧索人所悲,祸衅不可辞。

 赵女媚中山,谦柔愈见欺。

 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杨朱”哭泣在分岔的路口,“墨子”悲伤于被染色的丝。作揖之后将是长久的别离,飘飖的未来让人难以预期。分离岂止是柔情的失去,实在有生离死别的意味。萧索的情形是人们所悲伤的,祸患之事又总不可避免。“赵国之女”献媚于“中山国君”,越是谦卑柔和就越是在欺骗于他。喂,喂,我说逃难于路途的士人啊,你还用得着自己死保那份士人的矜持吗?】这是我们尝试的翻译,有误之处,还望指正。

    “杨朱”:【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哲学家,魏国人,他的思想主要是守卫庄周之道,与儒墨相抗衡。】“墨子”:【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杨朱”为什么看到歧路就会哭泣呢,因为一旦误入歧途,等将来觉悟时已差之千里了。那“墨子”呢,其实道理也一样,白色的丝一旦被染色,就变不回去了。“杨朱泣歧”的典故最早可能是出现于《荀子·王霸》,把这两个典故放在一起,在很多后来的典籍中可能都有。李白在本诗的引用,可能典出《南淮子·说林训》“扬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诗中的“揖让”有些解释成“禅让”,因为结合当时的曹魏政治来解读,我们这里不做判断。“赵女媚中山”,据说是阮籍有误,这“中山”国应为“代”国,这我们也不甚清楚。意思大概是,赵国嫁女给中山国君,其实是赵王想趁机在席间杀掉中山国君。所以赵国女在中山国君面前越谦柔,中山国君就越想不到这是一场鸿门宴,所以越是欺骗。而“嗟嗟涂上士”,我们认为有“嗟来之食”的意思,那些在路途上即将饿死,只能接受“嗟来之食”的士人,还需要保持自己士人的矜持吗?很形象。那为什么会混到最后成了“嗟嗟涂上士”呢?也许就是因为一开始走错了路

    阮籍这首诗确实写得很好,而且也很符合我们前面读到的,李白到了穷途末路时的心态。那么李白这首诗到底是写自己,还是写别人呢?我们还是来感受李白《古风》其五十九原诗:

“恻恻泣路岐,哀哀悲素丝。

字词典故  “恻”:【悲痛,凄凉。】“路岐qi2”:【歧路,岔道。】“素丝”:【白色的丝。】

赏析  李白说,“杨子”恻恻然哭泣在路的分岔口,“墨子”哀哀乎悲痛那即将染色的素丝。

    虽然杨朱和墨子的学说是对抗的,但在这个问题上,两人想法却是类似的。墨子认为人性并非先天,而是后天的教育造成。有一次,他见到染丝颇有感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确实如此,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往往就带着不同的观念。如此说,杨朱的观点似乎更符合人生路的自我选择。总之如果能回到最初,都还是有抉择的机会。

    李白还是延续他一贯的写作风格,从不抄袭,而是加上更细腻的场景描写,所以去掉了“杨朱”和“墨子”,加上了“恻恻”与“哀哀”。接下去就解释“泣”与“悲”的原因:

“路歧有南北,素丝易变移。

赏析  李白说,因为路的分歧有南有北,因为人生之初如素丝,如此容易变化与迁移。

    是啊,很多人都会感慨自己的人生路,感慨当初的分岔口,而很多“抉择”其实又是身不由己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解放战争时期,有兄弟两个,生计没了着落,准备从军,因为一个上了下厕所,结果一个跟了国军,一个跟了解放军。上山下乡,有的回城了,有的继续留在那里。中考,有的人选择了中专,有的人选择了高中。高考,有的人喜欢理科,却考上了文科,有的人喜欢文科,却进了理科。

    此时的李白是否也在悲伤当初的选择呢?我们先往下看:

“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

赏析  李白说,世间万事本如此,人生的路啊,也从来没有固定的预期。

“田窦相倾夺,宾客互盈亏。”

字词典故  “田窦”:【西汉武安侯“田蚡fen2”和魏其侯“窦婴”。】“倾夺”:【倾轧,争夺。】“宾客”:【门客。】“盈亏”:【增加与减少。】

赏析  李白说,看“田蚡”与“窦婴”相互的争夺,追随他们的门客也便互有增减。

    李白为什么会提“田蚡”与“窦婴”的争夺呢?我们不妨也来看看两人的故事:

    “窦婴”是汉文帝窦皇后堂兄的儿子,一度做到“大将军”,因平息七国叛乱有功,被封为“魏其侯”。后任“太子太傅”,因太子“刘荣”被废,窦婴推病隐居。于是很多宾客、辩士都来劝他出山回朝(自然是希望继续倚仗他的权势。)。虽然窦太后一再推荐他做丞相,无奈汉景帝就是认为他不够格。

    “田蚡”是汉景帝皇后“王娡”的同母弟弟,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刘彻继位,“王娡”称制,她在全国的镇压,安抚行动,大都采用田蚡门下宾客的策略,田蚡被封为“武安侯”。(看来,田蚡也是有很多宾客。)

    田蚡听从宾客“籍福”的建议,通过王太后推荐窦婴当“丞相”,自己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太尉”。因为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窦婴、田蚡都信奉儒家学说,结果两人都被解除了职务,从此以列侯身份赋闲在家。不过,田蚡因为王太后的关系,仍受汉武帝宠信,多次议论政事,且建议大多见效。所以天下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都离开窦婴而归附了田蚡。窦太后一死,田蚡就做了“丞相”。(显然,田蚡有恩于窦婴,田蚡后来依然有权势,而窦婴却失势了。不过两人之间倒也没什么矛盾。)

    两人的矛盾源自一个叫“灌夫”的人,这灌夫的父亲“张孟”曾是“颍川侯灌婴”的家臣,赐姓“灌”。七国之乱,灌夫随父从军,因军功封为“中郎将”。父亲战死,灌夫不肯返乡葬父(人品有问题),以勇猛闻名。后历任“代国宰相”、“淮阳太守”、入京任“太仆”,酒后殴打窦太后的兄弟“窦甫”(酒品有问题),改任“燕国宰相”,几年后,犯法免官,以百姓身份在长安居住。

    窦婴没有权势,诸宾客渐渐离去,只有灌夫没有改变态度。窦婴想依靠灌夫去报复那些平日仰慕自己、却在失势后抛弃自己的人。灌夫也想依靠他去结交列侯和皇族以抬高自己的声名。由此相互援引借重,两人情同父子。灌夫曾帮窦婴邀约田蚡,把田蚡的玩笑应承当真,田蚡后来还是去了,酒席间田蚡轻慢灌夫,灌夫就言语相讥。田蚡派“籍福”去索取窦婴城南的田地,窦婴不允,灌夫大骂籍福,田蚡从此怨恨他二人。真正的祸事是在田蚡迎娶燕王女儿的婚宴,灌夫本来都不去了,窦婴硬拉着他去,结果因“田蚡”,“程不识”和灌婴本家的“灌贤”看不起他与窦婴,灌夫痛骂诸人,因此论不敬之罪,被斩杀,更因族人横暴被灭族。窦婴为了救灌夫,找汉武帝辩解,结果被下狱。窦婴家中有汉景帝的遗诏,叫侄子上书汉武帝,希望能够得到召见。可是在尚书的档案中并没有这份遗诏,于是窦婴被认定制造假诏书而弹劾,后来也被斩首。

    通过窦婴和田蚡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他们权势的变化,宾客们的态度与取舍便有所不同。灌夫虽是窦婴失势时未离去的朋友,可是他也是有借助窦婴的意图,更糟糕的是,他本身的品质有很大的问题,导致窦婴也因此跟着丧了命,真是交友不慎啊!

“世途多翻覆,交道方崄巇。”

字词典故  “翻覆”:【反覆不常;变化不定。翻转,倾覆。】“方”:【方才。】“交道”:【交叉的道路。朋友相处的道理。《后汉书·王丹传》:“交道之难,未易言也。”】“崄巇xi1”:【险峻崎岖的山地;比喻人事艰难或人心险恶。南朝 梁 刘峻 《广绝交论》“呜呼!世路崄巇,一至于此!”】

赏析  李白说,世上的路途有多少翻转倾覆的事啊,交友之道方才显得如此艰难险恶。

    读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原来“交道”才是这首诗的诗眼。“交道”真可谓语带双关,既是交叉的道路,又是交友之道。李白从一开始的“路岐”,到前面的“世途”,到这里的“交道”,都是在讲人生的道路,尤其是这种有分岔的路,而分岔的路往往就涉及到交友的问题。

    “交道”这个词典出《后汉书·王丹传》,“王丹”,汉哀帝、汉平帝时期在州郡做官,王莽篡汉,他就呆在家里不应召了。王丹乐善好施,有一回他儿子的一个同学父亲死了,他儿子说要去吊唁,正要找伴出发,王丹生气地打了他,让他寄些缣jian1帛表示吊唁之意。人家问他这样做的原因,王丹说:“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意思就是:交朋友的难处,不容易讲清楚啊!世人都称说“管仲”、“鲍叔牙”,其次则是“王吉”、“贡禹”。但“张耳”、“陈余”最后兵刃相见,“萧育”、“朱博”后来也反目成仇,有始有终的好朋友实在不多见啊!

    在李白接下去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陈”、“萧朱”,看来李白这首诗确实是在讲交友的问题。

“斗酒强然诺,寸心终自疑。

字词典故  “斗酒”:【比酒量。】“然诺”:【然、诺应对之词,引申为言而有信。许诺,答应。】“寸心”:【内心。】

赏析  李白说,称兄道弟的斗酒中,总是不断地化彼此的诺言,在内心深处恐怕终究是自我怀疑的吧

    这样的誓言,在很多的酒桌上都是可以看到的。

“张陈竟火灭,萧朱亦星离。”

字词典故  “张陈”:【《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后两人有隙。汉三年,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余汦水上。】“火灭”:【同伙相攻灭。】“萧朱”:【指 萧育 和 朱博 。西汉 时人,两人始为好友,后有隙,终成仇人。】“星离”:【如天星布散,形容分散。《晋书·殷仲堪传》:“骨肉星离,荼毒终年。”】

赏析  李白说,不信你看“张耳”与“陈余”,他们曾是“刎颈之交”,后来竟致火并而相攻灭;“萧育”与“朱博”,曾经“结绶交好”,最后也如夜空星辰般离散一方。

    “张耳”、“陈余”都是魏国大梁人,陈余年轻时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张耳,两人成为”刎颈之交“。后来两人一起跟随“陈涉”抗击秦军,然而当“张耳”被困“巨鹿”时,陈余却怕寡不敌众,不敢出兵救张耳,由此两人埋下了怨恨。项羽攻破巨鹿后,张耳也没有推让地接受了陈余一气之下送出的大印,接管了他的军队。从此两人分道扬镳。后来刘邦约赵国共同击楚,辅佐赵王的陈余开出的条件就是杀掉张耳。刘邦杀了一个假张耳骗了陈余。最后是张耳和韩信攻赵时,在泜水河畔杀死了陈余。

    “萧育”、“朱博”还有“陈咸”小时候是朋友(汉元帝至汉哀帝时期的人),萧育和陈咸都因是公卿的儿子而闻名,陈咸最早进宫,朱博还是杜陵亭长时,受陈咸、萧育引荐,进入王氏门下。后来他们同时担任“刺史”、“郡守”、“国相”,到后来任“九卿”(所以叫“结绶交好”)。“朱博”先任“将军上卿”,经历的官位比陈咸、萧育多,一直到“丞相”。萧育和朱博后来有嫌隙,不能善终,所以世人认为交朋友是件难事。

    为什么一开始是好朋友,后来却成了仇家呢?南朝梁的文学家“刘峻”(字 孝标)写了一篇《广绝交论》,是对东汉“朱穆”所写《绝交论》的解释和扩展。他说太平时代是“素交”,纯粹的交往,而乱世民奸,欺诈成风,轻如鸿毛之名都在竞争,薄如锥刃之利都在追逐,于是“素交尽,利交兴”。刘峻总结了五种“利交”:1.“势交”(因为人家有权势而去交往。)2.“贿交”(因为人家富贵而交往。)3.“谈交”(因为有权贵出席的筵席,有高谈阔论的聚会而交往。)4.“穷交”(患难相亲,同病相怜时的交往,欢快时就相离。)5.“量交”(奔走钻营之徒,衡量有权有势,衡后而动的交往。)很经典的五种“利交”,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广绝交论》中的具体描述。

“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

字词典故  “集”:【栖息。】“柯”:【草木的枝茎,树枝。】“穷鱼”:【失水之鱼。比喻深处困境的人。】

赏析  李白说,大多数鸟儿都会争着栖息在繁荣的树枝上,只有失水之鱼才会固守在干枯的水池里。

    李白这两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只要是能飞的鸟儿,基本都会去栖息在繁荣的树枝上,穷鱼应该是已经要死的鱼了,才守在了枯池里。这是世间常态了。

“嗟嗟失权客,勤问何所规。”

字词典故  “失权客”:【失去权势的人。】“所规”:【所遵循的规则。】

赏析  李白说,喂,喂,失权客啊,你该勤劳些,多问问自己应该遵循些什么样的规矩!

    “嗟”这个字,本来就是招呼的意思。“嗟来之食”就是施舍者喊:喂,过来吃哦。这样的食物就叫“嗟来之食”。我们前面也在阮籍的《咏怀诗》中也看到“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显然,李白的“嗟嗟失权客”就是从“嗟嗟涂上士”变化而来的。如此,我们就找到了其中的逻辑,这两句应该是原来的朋友以施舍者的身份对失权客的训话:喂,喂,我说你这失权客啊,还是应该勤劳点,多问问现在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矩!

    实在是太形象了,在生活当中,这样的情形真是比比皆是。当你有权有势有财富的时候,人家都巴结你,对你很客气。当你失权失势失利的时候,很多人的嘴脸就完全变了,时不时的就要教训你一番。

    如此我们把整首诗的意思合起来过一遍:扬子恻恻然哭泣在路的分岔口,墨子哀哀乎悲痛那染色的素丝。因为路的分歧有南有北,因为人生之初如素丝般,如此容易变化与迁移。世间万事本如此,人生的路啊,也从没有固定的预期。(感觉前面六句是一组的)“田蚡”与“窦婴”相互的争夺,追随他们的门客们也便互有增世上的路途有多少翻转倾覆的事啊,交友之道方才显得如此艰难险恶。称兄道弟的斗酒中,总是不断地化彼此的诺言,在内心深处恐怕终究是自我怀疑的吧。不信你看“张耳”与“陈余”,他们曾是“刎颈之交”,后来竟致火并而相攻灭;“萧育”与“朱博”,曾经“结绶交好”,最后也如夜空星辰般离散一方。大多数鸟儿都会争着栖息在繁荣的树枝上,只有失水之鱼才会固守在干枯的水池里。喂,喂,我说失权客啊,你该勤劳些,多问问自己应该遵循些什么样的规矩!

    李白究竟是在写自己,还是写别人呢?从配对来看,前六句是一组,后十二句分别配对。“田窦相倾夺,宾客互盈亏。”这两句感觉有些奇怪,究竟是在讲“田窦”呢,还是讲“宾客”?不过呼应了后面的“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可能就是反映了这种环环相扣的社会现象。最后强调了失权客的悲催境遇。那么什么样的人算是失权客呢?权力之争落下来的人,可以算是失权客,跟错队伍的宾客,恐怕也可以是失权客。

    关于本诗写于何时,有些解释是说李白离开唐玄宗之后,可是那个时候的李白已经名满天下,应该不会遭到如此的境遇。那么是不是在跟随永王东巡,结果被下狱之时呢?可是他都被下狱了,人家还会叫他“勤问何所规”吗,更何况他之前也不算个“权客”。

    综合起来看,我们以为李白应该是写于自己早期走到穷途之时,延续《古风》五十四、五十七的论调。穷途末路时,李白或者也会悲哀人生路的当初,往南还是往北的抉择。一旦染了色,就如素丝一般再也回不去了。可是能说当初的抉择就是错的吗,人生本来又没有固定的预期。而此时也并非没路可走,可以去做人家的宾客。问题是,李白这种人哪里是那种甘当嗟来之食的人。他会认朋友,却不会去低三下四,只是朋友哪有那么好交啊。如果为利去做宾客,恐怕就会被教训“问何所规”了。失权,失权,也许是指失去人生的自由权。

《古风》其五十九  李白
“恻恻泣路岐,哀哀悲素丝。
 路歧有南北,素丝易变移。
 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
 田窦相倾夺,宾客互盈亏。
 世途多翻覆,交道方崄巇
 斗酒强然诺,寸心终自疑。
 张陈竟火灭,萧朱亦星离。
 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
 嗟嗟失权客,勤问何所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