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水流,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诗名《经 下邳 圯桥 怀 张子房》,“下邳pi1”:【今“古邳镇”,属“江苏省徐州市睢sui4宁县”下辖镇。东、北分别与“宿迁市”和“邳州市”毗邻。战国时期,“齐威王”封“邹忌”为“下邳成侯”,开始称该地为“下邳”。秦朝开始称“下邳县”。】“圯yi2桥”:【“下邳”当时的一座古桥。】“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李白经过“下邳”的“圯桥”,缅怀张良张子房。

    汉高祖“刘邦”在总结自己如何得到天下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西汉 司马迁 《史记·高祖本纪》)这就是“汉初三杰”的来历。

    关于“张良”,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为他写了传记。开篇介绍了张良的家世,祖先是韩国人,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的相国,张良因为年轻,未尝做过韩国的官吏。韩国灭亡的时候,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可见,作为韩国五代相国的家,传到张良这里还是很有钱的。问题是,张良他是怎么处置这些家产的呢?李白的诗也就从这里开始写起,好,我们就来感受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原诗: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字词典故  “子房”:【即“张良”,字“子房”。】“虎啸”:【虎吼叫。比喻英杰得时奋起,四方风从,如风虎相感。】“破产”:【“破”:花费;“产”:资产,家产。“破产”:倾尽财物,倾家荡产。】

赏析  李白说,“子房”先生还未跟随“汉高祖”虎啸龙吟,创出一番事业的时候,做出了一件倾家荡产却不是为一己小家的事。

    我们前面说了,韩国灭亡的时候,张良家还有僮奴三百人,这家业的规模得有多大啊。可是呢,按照《史记》记载,张良的弟弟死了,他却没有厚葬。这又是为什么呢?而如此庞大的家业又怎么就“破产”了呢?原来,张良用全部的家财去寻求刺客,准备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可见,张良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他心里装的是国家,是“大家”,而不是一己“小家”。所以李白称他是“破产不为家”!那么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字词典故  “沧海”:【史记中“仓海君”据说有两种解释:1.《汉书·张良传》颜师古 注云:“盖当时贤者之号。”2.《史记集解》、《索隐》皆谓 仓海君 为秽貊国的君长。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朔元年“东夷秽君南闾等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苍海郡在今朝鲜中部地区。】“椎”:【用铁椎狙击。】“秦”:【指秦始皇“嬴政”。】“博浪沙”:【古地名,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现名“古博浪沙”。】

赏析  李白说,他于“沧海”处寻得一位壮士,用一百二十斤的铁椎,在“博浪沙”狙击了秦始皇。

    这一段《史记》是这样写的:【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司马迁这里用的是“仓海”,《汉书·武帝纪》里是“苍海郡”,而李白用的是“沧海”。这究竟是一个贤者的号,还是地区名称呢?我们觉得李白用“沧海”二字或者是语带双关,一方面避开了这样的名称探究,另一方面取大海的意思,也就是说,张良是从茫茫人海中去寻找,终于寻得这样一位壮士。而且“沧海”二字与后面的地名“博浪沙”很配,这很符合李白的写诗特点。

    张良的刺客误中了秦始皇的“副车”,副车亦称“属车”,是扈从天子的车辆。当时秦始皇的属车有三十六乘,因为多次遇刺,所以时常换乘座驾,是以张良在“博浪沙”的这次刺杀并没有成功。可是这个事件却引起了轰动: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赏析  李白说,张良为韩报仇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天地都为之而振动。

    《史记》中这样记载:【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秦始皇大为恼怒,满天下地搜索,急于找出这个敢于刺杀他的贼。所以张良也只好赶紧藏起来了: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字词典故  “潜匿ni4”:【隐藏。《初学记》卷二引 晋 傅玄 《喜霁赋》:“悦氛电之潜匿兮,乐天鉴之孔明。”】“游”:【游玩,游览。】“曰yue1”:【说。】“智勇”:【智谋与勇敢。《列子·仲尼》:“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

赏析  李白说,他潜藏到了“下邳”这里,在此悠游,难道不能说是智勇双全吗?

    《史记》接着记载:【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张良改名换姓,逃亡到了下邳,在这里隐藏了起来。李白说,张良可以说是智勇双全了,“博浪沙”的刺杀行动,显示了他的“勇”,而“下邳”的藏匿显示了他的智谋。

    我们看到,李白用的“匿”是《史记》原文中的,而“游”呢?也是,《史记》下一段就是:【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这段讲了张良在下邳的一次奇遇,就是后代流传的《圯桥进履》的故事。《史记》用的是“闲 从容 步游”,是很闲的,很从容的,散步游览,来到了“圯桥”上。所以,李白在诗中以一个“游”字,点出了张良在下邳的生活状况。试想,天下都振动了,秦始皇到处抓他,而他呢,却在下邳这里“游逛”着,这不更说明他的“智”与“勇”吗?

    有些赏析把“游下邳”解释成经过下邳,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史记》再下一段是:【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张良是居住在下邳的,在那里成了一个打抱不平,负气仗义的侠客。而“项伯”也是在这里,跟着张良一起躲避。所以说,后来“项伯”会在“鸿门宴”事件中尽力解救张良,也是想报这里的恩吧。

    如今,李白也来到了“下邳”的“圯桥”上,有没有想到张良《圯桥进履》的事呢?: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字词典故  “怀古”:【怀念古代的人与事。】“钦”:【钦佩。】“英风”:【奇伟杰出的气概;英武的气概。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七:“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

赏析  李白说,今天,我也来到了“圯桥”上,在此怀念那古老的事情,不禁钦佩起“子房”先生的英雄气概。

    恩?李白竟然没讲《圯桥进履》的事,“怀古钦英风”更像是在表达对张良当时的英雄所为,以及后来成就的钦佩。那么到底什么是《圯桥进履》呢?我们还是来看《史记》的记载(不看文言文的读者可以直接跳到后面的译文):

良尝闲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我们简单白话翻译一下,说这张良曾经于闲暇时,从容地游逛到“下邳”的“圯桥”上。有个老头,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位置,直接把自己的鞋子掉到圯桥下,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取鞋!”张良一时惊愕,想要揍他。因为看他是个老人,强行忍住,下去把鞋子取了上来。老头说:“给我穿上!”张良既然都为他取来鞋子了,因此就跪下给他穿鞋。老头子的脚被穿上鞋子后,笑着离开了。张良特别吃惊,目光随之而去。老头去了差不多一里地,又返回来,说:“孺子可教也。五天后的平明之时,来此与我相会。”张良觉得挺奇怪的,跪下说:“是。”五日后的平明时分,张良来了,结果老头子已经先在那里了,怒道:“与老人家相约,后面才到,这算什么?”离开了,走时说:“五天后早点来会。”五天后鸡鸣之时,张良就去了。那老头又先在那里了,又怒道:“又后到,算什么啊?”离开,走时说:“过五天再早点来。”五天后,张良还没半夜就去了。过一会儿,老头子也来了,高兴地说:“该当如此。”于是拿出一本书,说:“读此书可以做帝王的老师。过十年就可以有所成就。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 济北 来见我,在 谷城山 下的那块 黄石 就是我。”就此离去,并无他言,从此再也没见过他。天亮后,张良看那本书,乃是《太公兵法》也。张良特别珍爱它,经常学习诵读它。

    写诗歌赏析的时候,我们一般还是喜欢展示原文,再加上译文,为的是防止给出的译文有主观误差。关于《圯桥进履》,其实张良只帮老头穿了一次鞋,不知道为什么还会有一个《圯桥三履》的名称,于是有些传说就写成他替老头穿了三次鞋。另外,这老头为什么两次怪张良去的太晚,理由固然是教育他,跟老人家相约,必须比老人家先到,如此才是礼貌的。不过,当读到“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我们觉得这老头或者还有不想让别人看到他给了张良一本什么书,所以张良是在天亮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太公兵法》。

    在这个故事中,有几个看点,最主要的当然是《太公兵法》了,相传这是“姜太公吕尚”所作的兵书。后来,张良为什么总能为“刘邦”谋定重大决策,也许就是读了这本《太公兵法》。再来就是“黄石”二字,后人都称这位老人为“黄石公”,其实并不是他的什么名字或者什么名号,而是他自称是“济北 谷城山”下的一块“黄石”。“济北”即济水之北,“谷城山”亦称“黄山”,在今“山东省平阴县”西南。那么张良十三年后去见这块 黄石 了吗?有的,《史记·留侯世家》后面写道:【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也就是说,十三年后,张良跟随汉高祖刘邦经过“济北”,果然见到了“谷城山”下有块黄石,于是就把它取回去作为珍宝供奉了起来。留侯(张良)死后,黄石也就和他葬在了一起。每逢夏天冬天给张良上坟的时候,也一并祭祀这块黄石。

    多么玄乎的事情啊,不仅我们现代人不太相信,就是写《史记》的司马迁也表示怀疑,所以在《史记·留侯世家》的最后一段,司马迁写道:【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太史公”说:学者大多都说没有鬼神,然而却说存在有灵性的物质。至于像留侯所见到的老头给他书,这也可以说是一件怪事。高祖曾经数次遭遇困境,而留侯常常能出力成功,这难道不可以说是天意吗?高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我以为他这个人估计是长得魁梧雄伟,直到看见他的图像,形状相貌就如同妇人美女一般。正如孔子所说:以貌取人,就会错看了“子羽”。对于留侯,也可以这么说。

    这里提到的“子羽”是孔子的学生,因为长得难看,孔子对之冷淡,于是他退学自己研究学问,终成著名学者。与之对应的学生“宰予”,仪表堂堂,能言善辩,孔子很看好。其实却是个懒惰成性、成绩很差的家伙,后来在齐国作乱,被齐王处死。

    由此可见,司马迁也是怀疑“黄石公”这个人的真实存在,对于张良“圯桥进履”的事表示怀疑。李白显然是根据《史记·留侯世家》的卷章来写这首诗的,所以他站在下邳圯桥上,钦佩的是张良的英风,而不是羡慕他的什么奇遇。至于《圯桥进履》和“黄石公”其人,李白如是说:

“唯见碧水流,曾无黄石公。”

字词典故  “曾无”:【曾经无,曾经没有。】

赏析  李白说,今天,我站在这圯桥上,只看到碧绿的河水从桥底下流过,曾经似乎并没有过“黄石公”。

    是啊,到底有没有过“黄石公”这个人呢?司马迁反正是在《史记》中质疑,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人,而李白是认真研读过《史记》的。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字词典故  “萧条”:【寂寞冷落;凋零。《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徐泗”:【徐州-泗水地区的简称。唐时有“徐泗节度使”,又名“武宁节度使”,治徐州,领徐、泗、濠、宿4个州,16个县。】

赏析  李白说,叹息着此人的“离去”,顿觉四周一片萧条,从“徐州”到“泗水”这里都显得如此的空旷寂寥。

    这里的“此人”究竟是指谁呢?很多赏析都解释成“张良”,说李白叹息张良的逝去。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滑稽,张良对李白来说都什么年代的人了,不逝去,难道还成神仙了不成。而且称“张良”为“此人”,似乎也不太尊敬吧,前面都“子房”这样亲切的称呼,到这里成了“此人”,变生分了吗?因此,我们认为这里的“此人”应指“黄石公”,如此才能承接上面的刚刚提到的“曾无黄石公。这也是李白写诗的特点,后句往往是前句的顺延。

    是啊,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质疑“黄石公”的真实存在,李白从心理上还是希望有这样一个奇人的存在。《史记》在描写《圯桥进履》的故事时,张良两次晚到,那个老头都是先“怒曰”,然后就是“”,最后送给张良那本书以后则是“遂去,无他言,不复见”。如此有了三次“去”,最后那次“去”就再也见不到了。所以李白这里叹息的恰恰是这位“黄石公”的“去”而“不复见”了。如此,我李白还怎么能像张良一样得到指点,而能有一番像他那样伟大的成就呢?于是,周边的一切似乎都变得没有什么意义,顿觉一片萧条。

    后面,我们来讲讲“徐泗空”。其实看过《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的人对“下邳”应该有印象,“曹操”的谋士“郭嘉”献计,引沂、泗之水,灌下邳城,城溃,吕布被生擒,死于“白门楼”。这其中的“沂、泗之水”就是“沂水”和“泗水”两条河流。“泗水”的源头在山东,经过安徽,流进江苏,从“徐州”,流到了“下邳”城。李白用“徐泗”二字,事实是把视野扩大到了“徐州”。为什么要点到“徐州”呢?一方面可能李白此行就是从徐州来到下邳的,另一方面应该是因为“徐州”作为战略要地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所谓“逐鹿中原”,追逐的就是“徐州”这个地区。从楚汉时期,刘邦、项羽对“彭城”(即徐州)的争夺,再到三国时期,刘备、吕布和曹操对徐州城的抢占,直到近代,国共两党在这里的“徐蚌会战”(即“淮海战役”),这里一直都是英雄们的用武之地。如今,黄石公这个人都去而不返了,李白我学不到《太公兵法》,还能做什么呢?这徐泗大地还能是用武之地吗。

    最后我们想再聊几句“张良”其人,《史记》中,司马迁说看到张良的画像,这画像应该是真实的。画中显示的张良应该是一位比较秀气的美男子。可是秀气不代表没有力气,想想《圯桥进履》中,张良对老头的“欲殴之”,这能是秀气者所为吗?还有后面记载的,张良居住在“下邳”,是做“任侠”的,一个任性的侠客,可见他确实是身怀绝技。而这份任性和绝技,在李白身上似乎也是有的。由本诗,我们了解到了李白的另一位偶像“张良”。在李白的诗中不时会出现一个名字“赤松子”,传说是一位上古仙人。《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了一段张良对自己的总结:【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然后就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看来,张良确实是李白的偶像,李白的很多理想和追求,都源自张良这里了。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水流,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