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 《山中与幽人对酌》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诗名《山中与幽人对酌》,“幽人”:【幽隐之人,幽居之士,隐士。】“酌zhuo2”:【倒酒,饮酒。】诗名意思:李白在山中与一位隐士相对饮酒。

    诗歌来源于生活,诗人们往往先有了诗意的生活,才有了诗歌的创作。我们前面说到李白遇见了孟浩然,也许正是这样的遇见,李白开始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孟浩然式”的生活:幽居、饮酒、作诗。。。本诗就是李白在幽居的生活中与人饮酒时写下的。诗中,李白说自己醉得都想睡觉了,怎么还能写出诗来呢?因为他想起了一位古代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进而引用了他的饮酒典故。据说陶渊明是在诗中写酒最多的诗人,而他过的也是这样一种幽居+诗酒的生活。

    因为涉及陶渊明的轶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身世:【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的曾祖父或为“陶侃”(东晋名将,去世时获赠“大司马”),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是个“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寘zhi4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不可考。】看来陶渊明的祖上有颇多风云人物,不过到了他父亲这辈,成了淡泊之士。【八岁时陶渊明的父亲去世,家境逐渐没落。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于是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结果八十多天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看来陶渊明因为父亲早逝,家道中落,所以家境是比较困难的。他大概是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归隐的,那么他的教育状况如何呢?:【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成长过程中,又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又爱琴书。】可见少年的陶渊明还是受过完整教育的,琴棋书画应该是不在话下。可是为什么很多关于陶渊明的传记中都讲陶渊明不懂音乐?这确实有些让人出乎意料。下面我们提到的《宋书·陶潜传》就有类似的内容。

    李白在本诗中的“我醉欲眠卿且去”典出《宋书·陶潜传》,相关文字如下:【(陶潜)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江州刺史 王弘 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 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 庞通之  赍ji1酒具,于半道 栗里 之间要之。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白话译文:【陶渊明生性爱喝酒,可是家里贫穷,不能总得到。亲朋旧友知其如此,有时就置办酒菜招待他,他去了以后,喝酒就一定喝到完,目的在于,必须得醉。醉后也就离开,一点也不顾及去留的人情。。。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却不能如愿。于是在陶渊明某次去庐山的时候,王弘 命令陶渊明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半道上一个叫“栗里”的地方邀请他。陶渊明曾经在九月九日走出屋子,在住宅边的菊花丛中坐着,坐了很久,满手握满了菊花。忽然碰上“王弘”送酒来,也便就地喝起酒来,喝醉后就回去了。陶渊明不通晓音律,但却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每喝酒喝到恰到好处时,就抚弄着它以寄托自己的情意。无论贵客还是卑贱之人造访他,有酒就摆设出来。陶渊明如果先醉了,就对客人说:“我喝醉了,想要睡觉了,你可以回去了。”其率真的性情就是如此。

    原文中“有酒辄设”,很多注解都解释为有酒就设宴,我们觉得不是这个意思。陶渊明都穷得经常没酒喝了,有酒肯定自己喝光了,怎么可能家里存酒呢?所谓有酒,应该是拜访他的人带来请他喝的。所以这里的“设”应该是:有酒,就把那张琴摆设在旁边。关于陶渊明究竟懂不懂音乐,包括《晋书》、《宋书》、《南史》等诸多典籍都写陶渊明“不解音律”,真是很奇怪!如果陶渊明不通晓音律,为什么要把琴摆在客人面前呢?不懂音乐还如此“显摆”,岂不让人笑话?我们认为,不是陶渊明不懂音乐,而是因为他太穷了,穷得连琴弦断了都没钱去把弦续上。可是他每每喝到醉的时候,就很有弹琴的冲动,于是抚摸起那张无弦琴来。那么李白对这个事又是怎么看的呢?好,我们就来感受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原诗:

“两人对酌山花开,杯一杯复一杯。

赏析  李白说,两人面对面坐着喝酒,四周的山花都开了。你一杯,我一杯,一杯一杯又一杯。

    李白这是在花丛中与人对饮了,而这正是从陶渊明那里学来的,我们前面提到的《宋书·陶潜传》就有这样的描写:“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陶渊明在九月九的时候坐在菊花丛中,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两人就坐在花丛中喝起酒来。陶渊明喝酒“期在必醉”,李白呢?也是如此,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与朋友是“一杯一杯复一杯”,如此重复而直白的语言,把喝酒人的状态与心声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台湾歌手“伍佰”在《突然的自我》中那几句旁白:“来来来,喝完这杯还有一杯,再喝完这杯,还有三杯。。。”呵呵,那李白最后喝醉了吗?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字词典故  “卿”:【古代朋友、夫妻间的爱称。】

赏析  李白说,我醉了,想要睡觉了,你就姑且回去吧,明天,明天有意再喝的话,把你那把琴抱过来吧。

    是的,陶渊明每次都是喝醉才散场,而李白也必须如此,所以把陶渊明表达率真性情的那句酒话给学了过来:“我醉欲眠卿且去”。此时的李白仿佛就是陶渊明,可是这样就尽兴了吗?非也,其实陶渊明“每酒适”,就会捧出那张无弦琴,“抚弄以寄其意”。那么李白呢,一时也没准备琴,更不可能特地摆一张无弦琴。所以就跟朋友说,明天吧,明天如果你有意再喝的话,就把你的琴抱过来吧。李白这里其实无形中替陶渊明洗白了,“陶渊明”我并不是“不解音律”,只是因为我的琴没有琴弦,弹不出来罢了。明天你来喝酒时,把你的琴抱过来,我弹给你听。都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当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音乐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到深处情意多。”,陶渊明喝到惬意时,就需要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孟浩然亦是如此。孟浩然在《张七 及 辛大 见寻 南亭醉作》中写到:山公能饮酒,居士好弹筝。张七 和 辛大 到 南亭 来找孟浩然,他们就是一边弹琴一边喝酒。等到“辛大”远行后,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又写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这些前辈诗人的酒文化,李白自然是全盘接收的,所以他这句“明朝有意抱琴来”确实包含了几重意思,包括替陶渊明洗白,包括有酒却无音乐的缺憾,包括告诉对方,你是我的知音。

    好诗亦如好酒,让人读后有酣畅淋漓之感,只是这诗名,我们怀疑是后人添加上去的。我们知道,李白这首诗是把自己当作陶渊明了,而在陶渊明的典故中,他就是那个幽居的人,这显然和诗名中“山中与幽人对酌”相悖,且诗名中的“对酌”在诗歌中的第一句中又出现,如此重复岂不显得李白词穷了?所以我们怀疑是后人给添加的这个诗名。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