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诗名《金陵酒肆留别》,“金陵”:【“南京”的古称。】“酒肆”:【酒馆。“肆”:店铺。】“留别”:【唐诗的一个种类,和“送别诗”相对应。多指以诗文作纪念赠给分别的人。】诗名即:李白在金陵的酒馆作诗留别。 关于“留别”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留别”诗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作诗赠给来送别的人,这类的诗名大都是“留别某某人”;还有一类是只有地名没有人名,李白这首《金陵酒肆留别》以及《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有“白居易”的《西湖留别》、《长乐亭留别》等,都是对一个地方的留恋告别,而不是赠予具体的某人。而本诗中出现的人物:“吴姬”,吴地的美女;“金陵子弟”,金陵的年轻人,这些人都没有具体署名,可见李白是对金陵的这个酒肆情有独钟,对这样的离别场景特别有感触。另外,这首诗也是六句式的诗,这跟我们之前赏析过的《春思》与《子夜吴歌》是一样的,所以很可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也就是青年李白在吴越游历时写下的。好,我们来感受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原诗: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字词典故 “柳花”:【古诗中“柳花”往往是“柳絮”的代称。】“吴”:【吴地。】“姬ji1”:【古时女性的美称。亦 指称 美女。《诗经·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压酒”:【米酒酿制将熟时,压榨取酒。】 赏析 李白说,春风吹拂着柳花,飘满了金陵的酒家,店里溢满了芳香,那是吴地美女压榨的美酒,端来桌前劝客品尝。 在很多古诗中,“柳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柳树的花,而是“柳絮”的代称。柳絮大概是四五月份开始飘荡,所以李白这里通过“柳花”来透露自己金陵之别的季节。另外在很多离别诗中,常见诗人们有意无意地描写到“柳”,比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因为隋唐有“折柳相送”的习俗。不过“柳花”是没什么气味的,何来的“满店香”呢?原来,那是吴地美女压榨出的美酒,飘着的酒香。这种现榨的酒,应该会更香。 关于“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有一个版本是“吴姬压酒唤客尝”,那么究竟是“劝”,还是“唤”呢?我们查阅了很多关于写酒的诗,大都出现“劝酒”,比如还是“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李白本诗的重点也是离别酒,显然“劝酒”更能体现酒家老板娘对人情世故的通晓,也与后面的拼酒场面形成前后呼应。如果是“唤”呢?那么意思就是吴姬站在那里压榨着美酒,呼唤客人来尝。那李白是站在店外吗?这显然与前面的“满店香”那种沉侵式体验矛盾了。而如果吴姬呼唤的是店里的客人,显然也是不礼貌的,相比之下,我们认为还是“劝”字更合理。“劝”并非简单地推销自己的酒,更是文化层面的,这可是金陵的酒啊,离开了就喝不到了,多喝些的意味。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字词典故 “子弟”:【泛指年轻后辈。】“觞shang1”:【古代称酒杯。】 赏析 李白说,那是金陵的年轻后生们来此相送别,要走的,不走的,各自尽饮杯中酒。 那么这些金陵子弟是不是来送李白的呢?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们还是先来讲讲这个“欲行不行”,有些赏析解释成:“想走又不走”,这应该是不正确的,因为后面有个“各”字,显然“欲行”与“不行”是分开的,不同的个体。由此看,如果这些子弟是来送李白一个人,如此“欲行”与“不行”的描写范围似乎有些过大。我们觉得李白是在描写整个酒家内的场景,而不仅仅是他眼前的这一桌。那么金陵的子弟都是怎么喝酒的呢?不管要走的,还是不走的,都一饮而尽。喝酒人都喜欢说,一切尽在酒里,“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显然他们不可能只喝一杯,那么他们究竟闷了多少杯,感情究竟有多深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赏析 李白说,请你试着去问那旁边东流的长江水,我们离别的情意与之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呵呵,是啊,你要在我们喝酒的时候问这样的问题,那我就会让你试着去问那东流的长江水了。我们前面说了,要表现自己的感情有多深,就要以酒喝得多少来表示。这里就体现了李白写诗的妙处,字面是“别意”与“流水”比短长,实际是以“酒水”与“江水”比短长。更妙的是,李白用的是“东流水”,大家都知道,长江东流水,一去不复返。用在这离别的场面,就让人更珍惜这最后的一面。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把整首诗看下来,前有折柳意味的“柳花”,后有一去不返的“东流水”,其间是“欲行不行”的“金陵子弟”们在“各尽其觞”,间或“吴姬”不时地“压酒”来“劝客尝”。这整个酒肆真的是“满店香”,一切皆因“别意长”,李白特此“留别”了。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