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 《送友人》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名《送友人》,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意境好,有名句。不过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找不到确切的创作年代和地点。百度的创作背景提供了三种说法:【1.据当代李白研究专家“安琪”女士的说法,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创作时间定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2.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郁贤皓”老先生怀疑是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3.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地点是安徽宣城“别士桥”(原名“镇宁桥”)。】那么究竟会是在何时何地呢?我们还是从诗人创作的角度来揣摩。

    首先是诗名(即诗题),李白《送友人》这首诗很早以前就读过,进入中小学教材了。记得当初读的时候,就感觉有些拐。拐在哪里呢?李白作为一个送别者,不断地在描写着离别者的心情,这多少有些不符合常理。一般送别者,都会送上祝福的话。我们也读了不少李白送友人的诗,他常常会把目光瞄向远方,去憧憬友人所要去的地方,不仅在诗名上会注明,在诗中也会提到。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友人入蜀》“春流绕蜀城”、《送杨山人归嵩山》“嵩阳玉女峰”等等。当然也有些分别诗,不提“目的地”,却也会提“分手地”,比如《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何时石门路”、《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等等。本诗《送友人》既非前者,也非后者,诗中既没有“目的地”,也没有明确的“出发地点”,这是为何呢?原因恐怕是诗中所要离开的人,其实是李白自己。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读这首诗,一切就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了。所以这次看到“安琪”女士的“诗题疑为后人妄加”,颇有同感。又或者诗名应该理解成:写诗送友人。

    基于以上的判断,我们再来探究李白可能写于何时何地。诗的前两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仅仅提示了眼前是一座旁边有山的山野之城。所谓“山南水北为阳”,以前很多城都是建在山的南边,再加上护城河之类的,都可以是这种情形。再来看三四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这是没有明确“目的地”的出走,而且可以感觉得到,他在这个地方其实呆了很久了。再来看五六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说,自己是个游子,将来看到落日时,会想起故人的。我们知道,李白自出川以后,就是个游子,但他这里并没有说是背井离乡。那么有什么地方是可以让李白既有游子的感觉,又近似故乡的地方呢?我们觉得那只能是湖北“安陆”了。李白在“安陆”落户了十年,基本就是倒插门的女婿,“安陆”事实就是李白的第二个故乡。可是,这毕竟是妻子的家,李白的难言之隐恐怕也在于此。

    据旧《安陆县志》记载,安陆古城墙大约建于北魏时期。到宋朝的时候,“安陆”成为“德安府”。想那安陆古城从唐朝到宋朝乃至清朝,就整体的城市格局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我们这里有一张“德安府城图”(清朝的):

    图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据说这安陆古城最繁华的那条街道是东西走向的。而西门这里出来,前面有一条“府河”(别名:“涢yun2水”),过了河往上有一条大路,上面注明:大路通“随州”。我们再观察这条“府河”,有分流出来,往下绕着安陆古城,一直绕到城东去了。这是不是就是那“白水绕东城”呢?下面还有一张安陆古城地貌图(摘自安陆市“胡日新”老师的文章《安陆古城地貌演变初探》):

    我们可以看到,在安陆古城的西北有“石柱山”、正北是“竹坞山”横贯。而且上面标注的都是悬崖峭壁。这是否就是那“青山横北郭”呢?如此地貌,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安陆古城的主要街道是东西走向,而且主要出口就是西城门,因为北门是山,不好走。西门出来,过了河,再拐向北面,就有大路,通往“随州”。据说在晚唐的时候,人们为了纪念李白,在安陆古城的西门城楼上,建了一个“太白楼”(抗日时期被日军炸毁了)。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的推理是正确的话,那么李白这首《送友人》很可能就是李白和送他的友人,步出安陆古城的西门,准备往“随州”大路而去时写下的。如果这是他最后一次离开“安陆”,那么时间应该是736-737年间。因为李白是727年在安陆结婚的,十年后离开。

    此时李白的妻子已然离世,给李白留下了一对年幼的儿女。已是中年的李白,既要独立抚养这一对儿女,又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会如何思考自己将来的生活呢?如果我们前面的推断都没有错的话,那么本诗就是李白即将离开整整呆了十年的安陆时,记述下自己心情的诗了。好,我们就来感受李白《送友人》原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字词典故  “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白水”:【清澈的水。】

赏析  李白说,青翠的山峦横在了北城之外,清澈的河水绕到了东城那边。

    是啊,有东南西北门,他为什么特地提到“北郭”与“东城”呢?这似乎也验证了我们的推测是对的。还有,这“随州”明明在北面,却偏偏要从西门出来,因为“北郭”被青山“横”住了,挡住了。青山这么横着,似乎也不愿李白离开。而那白水,更是绕到了东城,亦如李白的情感,对安陆如此不舍,欲将安陆紧紧拥抱。十年了,李白肯定是非常的舍不得,这里曾有他甜蜜的初恋和最稳固的婚姻生活。在即将离开的这一刻,他回望了这座古城。而此时,他的妻子已然不在,李白带着两个孩子将往哪里去漂泊呢?: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字词典故  “一为”:【“一”,语气助词。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一旦成为。】“蓬”:【蓬草。一种如蒿之草,秋后风吹茎断遍野走,处处得逢是其范式。】“征”:【远行,远去。】

赏析  李白说,此地一旦别离,我便似那孤独的蓬草,飘向那风尘万里的远方。

    是啊,此时的李白也只能称之为“此地”了,因为他的妻子不在了,这里不再是他的家了。一旦从这里离开,以后就很难再回来了。自己就像那断了茎的蓬草,不知将飘往何方,真可谓前路漫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字词典故  “浮云”:【飘浮在空中的云朵。比喻飘忽不定。《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赏析  李白说,远空的浮云了解游子漂泊的心意;向晚的落日懂得故人回首的心情。

    这两句是名句了,不仅写得非常工整,而且非常贴合人心。我们查来查去,应该是李白首创。“孟浩然”在《岘xian3山 送 张去非 游巴东》有“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有点像,却没有李白写得这么好。这要不是亲身体验,恐怕也想不出这么好的诗句吧。不过,李白写诗有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他的诗句是一环套一环的,前后衔接,最终浑然一体。像前面在回望安陆古城的时候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是在描写一个地方。那么接下去呢,“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两字就衔接前两句了。再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前面结尾是“万里征”,那么目光就移向了远方,于是会看到远空的“浮云”。而这两句结尾是“故人情”,接下去,自然就是要与故人告别了: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字词典故  “自兹”:【自此,从此。“兹”:此,状语。】“萧萧”:【马鸣声;风声;草木摇落声等。】“班马”:【离群的马。“班”:分别,离别。】

赏析  李白说,挥挥手,我的老朋友,我将自此离去了,“萧萧,萧萧”,那是离群的马儿在鸣叫。

    本诗的赏析是我们根据诗歌创作的思路为基础,推断是李白在离开安陆时,送给友人的诗。本公众号的文章都意在体会诗人的心路,探索成诗的过程,多属于探索性文章。所以再次提醒参加国考的学生们,务必按照现行教育部的教材为准。“厚古薄今”是历来文人的通病,不过我们更愿意贴近诗人的真情实感,而不愿遵循“古代后人”的人云亦云。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