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习文物03

 新用户6003EQaZ 2022-05-05 发布于甘肃
今天识记两件青铜器。

第一件叫做翼兽形提梁盉(hé)

中国古代贵族们在宴饮或祭祀时候,讲究按照一定比例加水于酒中,谓之调酒,这只调酒器就是甘肃省泾川县泾明乡出土的翼兽形提梁盉(hé)
翼兽形提梁铜盉,乃春秋时代的器物,历经2000多年的岁月,铜锈斑驳,虽锈迹斑斑但器型还是很完整的。带盖的深圆的器腹,弯曲趁手的提梁,还有流嘴,器身上繁复花纹装饰及四只矮粗得像兽类蹄子似的器足,具有新颖别致的美学构思。


盉是古人饮酒前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其器型多为圆口,腹部较大,有流,有鋬或提梁以便于倾注。温酒的时候直接把盉放在火上加热,调酒的时候给盉中加进些水以调整酒水的浓淡口感。
这只铜盉造型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整体是兽的造型,在酒器的每一个细节上却不仅仅是兽的形象,又添加了其他动物元素。譬如它的流(张开的壶嘴)像兽头,确切地说,是老虎(白虎)的头;盉盖上的造型为鸟,即朱雀;兽身上俩翅膀却又是龙的造型,包括提梁也是龙的造型,又对应了青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国代表四方的“四灵”这只铜盉竟占其三,几乎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占全了。  


    铜盉匠心独具:以飞龙形象作兽翼,不仅有奇特的视觉效果,而且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形成兽中有兽,翼内含翼,以翼饰兽,以兽作翼的妙想。器腹两侧各浮雕一只作回首状的飞龙,龙身遍体鳞纹,并各有五条平行扬起的羽翼。这两只飞龙,恰构成盉体兽的双翅。这种翼兽形象造型的铜盉在目前所知的春秋前的青铜容器中,可是绝无仅有的。
 
第二件佳作是天祝青铜牦牛。


这是甘肃省博物馆的国宝之一,牦牛四足伫立,凝听天籁,呈现出恬然和浑厚的纯朴气质。堪称我国青铜雕塑史上卓绝千古的作品。


1972年6月的一天,天祝县哈溪公社友爱大队7队修建饲养院,在距地下50余厘米处意外地挖出了这件国宝。牦牛重见光明后,经历了日月的坎坷。社员们不知道什么是“文物”,在生产队库房存了一周后,用牛车把它拉到废品收购站,准备卖铜。收购站具有一定文物知识的收购员观察了一番后说这是一件文物,应该赶紧送到公社去。送到公社仓库一放就是6年,1978年秋,铜牦牛再度被送到收购站,作价170元。年底,收购站将铜牦牛及其它废品拉运到天祝火车站废品仓库。等待运往冶炼厂。


1980年6月,西北民族学院藏语言文学系教授、著名佛学专家多识·洛桑图丹琼排活佛,时任天祝县文教局副局长,在哈溪下乡时得知铜牦牛详情后,立即返回县城与农副公司协商,并通知文化馆前去征集,最后以360元价格收回,安全保存至今。

是谁将其深埋,时达数百年之久呢?最早专家们断定是元朝作品,后来学者认为它是寺庙之物,应作于宋代。多识教授则主张是吐蕃时期,即唐朝的藏文化遗存。

这件铜牦牛出土于天祝,绝非偶然,这是历史的必然反映,多亏了古代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这件价值连城的珍品。

铜牦牛高77厘米,长118厘米,重75公斤,采用优质铜以写实手法铸造,立意别致,形象逼真,表达含蓄,耐人寻味。你看她:坚实地立在高原,双目炯炯,凝视前方,牛嘴仰张,下齿外露,鼻孔张圆,你似乎听见“哞”的叫声。其造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内涵使人深思!


这件铜牦牛的出土,显示了古代藏族人民高超的冶炼技术、铸造技术和艺术水平。牦牛被誉为雪原之舟,深受藏民敬爱,是藏文化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表征,很久以前便被吐蕃部族视为自己的图腾神。藏族的图腾、主要畜种——铜牦牛就诞生了。

天祝地区发现过许多古代冶铜遗址,祁连乡的“禄述”部落,历史上曾是远近闻名的冶铜之乡,这个名字清时期就已出现,最迟在明代就已采掘、冶铜。采矿坑洞、冶炼遗迹及废料尚存。这遗迹离哈溪不远,这样采矿、冶炼、设计、铸造便融为一体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