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河南地区的饮食习惯谈伤寒论中的煎药辅料

 医文杂谈 2022-05-05 发布于河南
说是煎药辅料,其实就是药,只不过是有的比较常见,姑且称之为“辅料”,首先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
文蛤散:沸汤和方寸匕,沸汤:指的是开水。
三物白散、半夏散及汤、五苓散、四逆散、牡蛎泽泻散:白饮;
大黄黄连泻心汤:麻沸汤;
瓜蒂散:热汤
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鳖甲煎丸、芎归胶艾汤:清酒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潦水
苦酒汤、黄芪桂芍苦酒汤:苦酒
白通加猪胆汁人尿、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猪胆汁、人尿
枳实栀子豉汤:清浆水
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泉水
瓜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散、蒲灰散、滑石白鱼散、半夏麻黄丸、猪苓散、当归贝母苦参丸、葵子茯苓散、竹皮大丸:饮服
赤小豆当归散、蜀漆散:浆水;半夏干姜散:浆水一升半
生姜半夏汤:生姜汁一升
干姜人参半夏丸:生姜汁
侯氏黑散、崔氏八味丸、天雄散、薯蓣丸、当归芍药散、白术散、土瓜根散:酒服
大黄蛰虫丸、当归散:酒饮服
赤丸:酒饮下
乌头煎、乌头桂枝汤:蜜二升、甘遂半夏汤:蜜半升、大半夏汤:白蜜一升
风引汤:井花水
防己地黄汤、红蓝花酒:酒
皂荚丸:枣膏和汤
泽漆汤:东流水五斗,煮泽漆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甘澜水,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瓜蒌薤白白酒汤:白酒七升
外台走马汤:热汤
硝石矾石散:大麦粥汁
枳实芍药散:麦粥
瓜蒌薤白半夏汤:白酒一斗
下瘀血汤:酒煎
九痛丸:酒下
千金麻黄醇酒汤:美清酒
柏叶汤:马通汁一升
诃黎勒散:粥饮和

以上内容是大致的整理,说说这里面笔者对有些内容的理解,欢迎讨论:
医圣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现在的河南方言中还保留有医圣张仲景时代的部分语言风格,比如:"不中"、"空心"等。
因此,是否可以从河南地区的方言及常见食物着手,来理解里面的部分煎药、服药的"辅料"或者药物呢?链接:不懂南阳方言,误读仲景百年。
比如,笔者老家有吃"捞面条"、"蒜面条"的习惯,通常人们称煮过面条后捞出面条后剩下的白色清稀的面条汤,称之为"白汤",很解渴解暑,这个是否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白饮"呢?
比如"清浆水"、"浆水",在河南的洛阳、南阳、郑州等地,流传一种历史悠久的小吃,叫"浆面条",浆面条最重要的就是做浆。
相传,汉光武帝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
刘秀饥饿难耐也顾不了许多,主人就用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内烧熟。刘秀狼吞虎咽,竟然觉得香气扑面而来,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刘秀当了皇帝,虽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
光武帝为躲避王莽追杀途中所经历之故事,民间流传颇多,河南南阳方城有一村名"扳井",位于县城东北。这里井泉从平地涌出,清澈甘甜。周围井亭俊秀,古木挺拔,光武帝庙肃穆庄严,荷花池边垂柳依依。是一处值得观赏的名胜古迹。
据传:建武三年(公元27年)因、董欣造反赭阳(今),光武帝亲征至此,人马到井边汲水疗渴,见井水满溢外流,光武帝道:"井水如此清澈而涌,井如扳倒矣。"后人借帝之言,名井曰扳倒井。
而且,东汉的重要战役"昆阳之战",是刘秀击败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这里的"昆阳"就是现今的平顶山叶县,该县位于南阳和平顶山交界地带。
有意思的是类似的故事,周口项城地区有,新乡地区也有,我的分析可能是民间说书唱戏讲古的艺人,走街串巷,把这样的故事在很多地方都讲过,因此可能就出现了类似的故事内容,无数个相关地名这样的情况,具体情况已很难考证了。
好了,言归正传,洛阳、南阳地区的浆面条别有风味,以酸味为主,酸中带鲜,别有风味,现在的河南很多地区都有专门以卖粉浆面条、山野菜杂面条为生的商贩,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做浆,做浆时,先把绿豆或豌豆用水浸泡,磨成粗浆,过滤去渣,放盆中。一两天后,浆水发酵变酸,然后再继续制作。而且呢,发酵时最好是能用一两碗老浆做引子。如民间做"酵母"所使用的"引酵"一般,这样做出来的才最好。
最近看病时有一个洛阳来的患者,我不知怎地提到了浆面条,她说"前几天来郑州时还从洛阳带回来了一桶浆",我才知道,在洛阳地区,真的仍还有卖浆面条的浆的,然后我就在网上使劲搜索,发现有一个录视频的,还真有人拍出来了小短片了。
我把视频整理了出来:
视频1注意店门口的招牌上用粉笔写的:酸浆。视频转自网络,出处见水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0:59
视频2
02:18

那么,发酵过的绿豆或者豌豆的水,浑浊一些的可否就是"浆水",上层澄清点的可否就是"清浆水"呢?
后来读徐文兵先生的文章,听他说,古代的“浆”是略微发酵过的饮品,浆:《说文解字》说,水米汁相将也。是特别稀、发酵过的粥,酸甜,解渴。糜:种子打细碎了熬出的。糁:比糜更粗。糜与粥的区别是种子的颗粒是否保持原状。伤寒论中说,“糜粥自养”,耗损元气最少,最养人。
所以,在古代,我们现在喝的“豆浆”,应该称之为“豆糜”;现在的老北京豆汁,古代应该称之为“豆浆”,哈哈。
说起来老北京豆汁,我又专门在网上买了一瓶,喝喝尝尝,也不知道正宗不正宗,下面是一个朋友的描述,注意,不是我的描述啊:
打开封了之后,它会冒出来点泡沫,这个时候都已经闻到了一股臭味,这个臭味类似于*的味道,就是那种类似于吃过黄豆之后放出来的*的味道,真的就是这个味儿。

然后开始品尝:入口一股酸馊的味道,有点像臭豆腐的感觉,不甜也不咸,就是淡淡的,回味一下,还有一点点的生绿豆芽的味道,这个时候的味道是有一点清香的感觉,最开始入口,有点像液体状的透臭豆腐的味儿,然后反上来的是那个绿豆芽的清香,然后反倒还有一点点回味悠长,虽然有点奇葩,但是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和我以前喝过的任何一种饮料都不一样,这玩意儿喝多了确实会上瘾,我感觉。而且好像感觉好像还比较容易助消化,喝了之后还会打两个嗝儿,这就是我的豆汁初体验,分享给大家。

感觉这个豆汁也挺像我们医圣张仲景书里面所描述的“浆水”,有清热解毒,透达邪气,补充津液,解渴除烦的功效。

又比如"潦水",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曰:"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考潦水一词,《辞源》释其有积水之义。降注雨水和淫雨是指大而多的雨水。由此可见,潦水就是在大而多的雨水中所取的积水。关于潦水的出处,李时珍在该药发明项下转引金代医家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则不助湿气。” 
可见,潦水,就是雨水落到地上把土壤浸透然后溢出的水,而湿热发黄,也是湿热被风寒束缚,被“浸润”透之后,溢而为黄,二者有同气相求之义。挺有意思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