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个子孙在洞穴出生,四代“隐居”洞穴百余年,不愿搬离

 CHAOYANG3901 2022-05-05 发布于北京

引言:

“不搬不搬,我这辈子都这!”

说这话的人是一个老人家,叫做欧阳文亮,2005年的时候他已经年过七旬。

欧阳文亮居住的地方在现代人眼里有些特别,是一个山洞。

现代的许多硬件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为何老人始终不愿搬离山洞呢?这一切都要从100多年前说起……

1.为躲战乱进洞定居,曾有十几户人居住

清末年间,政府积弊沉疴,社会动荡不安。

许多百姓都苦不堪言,这其中也包括了湖南衡山的欧阳(化名)。

欧阳不愿再忍受清朝社会之苦,于是和十几个乡亲合计,携家带口逃离。

最终,他们决定逃往一个没有人的山区里去。

十几人从白果镇出发,找了好几天,终于确定了山中深处的一方洞穴。

这洞穴容纳面积很大,足够他们十几户人在此依山而住。

原本,欧阳一行人只是打算暂避一段时间,毕竟他们还是更适应社会的生活环境。

可是每隔一段时间,有人出去外面买物资回来之后,都是不住地摇头:

“外面的仗打得更凶了”!

渐渐地欧阳等人就断了离开山洞的念头。

欧阳也知道自己大概是出不去外面了,于是就在这里和妻子定居了。

很快,欧阳就有了儿子——小欧阳(化名)。

小欧阳受父亲的影响,对战争很是抵触恐惧,也是不愿意外出的人。

而在小欧阳的一生中,战乱不断,直到他晚年时新中国才成立,此刻小欧阳也已经没有力气走出洞外,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了。

而小欧阳的儿子——欧阳文亮生于战乱,长于新中国成立之时,他不像父亲那样那般排斥外面,也接受了红色教育。

可是,欧阳文亮和小欧阳一样,也从来没有想过搬离这处洞穴。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洞穴实在是太宜室宜家了。

2.冬暖夏凉环境适宜,因悠闲自在不舍搬走

据欧阳文亮表示:和外面的房屋相比,洞穴无需修修补补,就是天然的屏障,也不用担心因建筑材料的问题,随时随地就会造成房屋倒塌。

而且,洞穴冬暖夏凉,让人啧啧称奇。

夏天的时候,洞穴里会有穿堂风,让整片区域十分清凉。

就算是盛夏时节,将剩饭剩菜放到洞穴内好几天,也不会腐烂变质,足见其凉爽。

到了冬天的时候,山洞和整个山体产生的气压,使得外面的低温无法入侵山洞之内,十分保暖。

以欧阳文亮的家庭经济条件,自然是买不起太过昂贵的供暖工具和纳凉工具,于是这处天然的洞穴,不仅免费,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欧阳一家的生活品质。

而山洞旁边就是山泉水,不用特地在村子里跑十几里路去挑井水,或者买工厂出产的矿泉水,更为自然便捷。

山洞正前方就是一片开阔的土地,土壤肥沃,可以开垦一大片农地,所有日常的农作物都是在此耕种,春耕秋收,每季都能吃到最新鲜的蔬菜。

还可以自己围个篱笆圈养猪羊牛鸡,这些足以供给他们日常所需的肉类蛋白。

而且家畜们也在繁殖,不用担心吃完这顿就没那顿。

若某年家畜产量偏多,无法一次性食尽,可以将剩余之肉悬挂在山洞通风口处,制成腊肉,用以保存更久。

吃喝住三样都不用担心了,唯一比较麻烦的就是穿、用和行。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要从山洞走到最近的小镇,至少得走七八公里的山路。

但是衣帽鞋袜和生活用品,很难做到全部都自给自足,所以欧阳文亮一家不得不每隔一段时间,就徒步前往小镇上购买物资。

平日闲暇无事的时候,还可以在山林间穿梭。

最有意思的是,虽然树木之间也有蚊虫,但是也许是山洞的特殊环境,欧阳文亮一家表示,在夏天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被叮咬过。

综合来说,山洞是当时的欧阳文亮以及十几户邻居,所可以选择的居住环境的最优解,所以他们不搬迁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外面的世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每当欧阳文亮一家去镇上的时候,都感慨城镇的变化之大。

于是,一些变化就悄悄地发生在了村民之间。

和七十年前的战火纷飞相比,如今的社会安定繁荣,驱使村民们对外面的世界渐渐产生了向往之心。

再加上,与世隔绝的种种弊端,也开始显山露水。

3.时代变迁只剩两户人,其一户十人在此出生

首先是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学校自然是不会建到这种远离人烟的山林之中。

在欧阳文亮那个年代,不学习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六七十年代之后,教育在全国普及的强度加大,很多人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所以,学校和家里的距离也成了很重要的因素。

家里有孩子的村民们,为了孩子的学习教育,决定搬去离学校更近的居住地,于是就有一部分人相继离去。

而另一边,则是年轻人的就业问题。

到了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上的机遇也得到了空前的增多。

若是在战乱年代,保住性命安稳居住就已经是上上策了,但是和平年代,就会激起许多年轻人建设新中国的热血,也促使了他们前去更多人口的城镇。

于是,又有几户人家搬离了山洞。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山洞里的人对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好奇,于是一户又一户人家接连搬走了。

到最后,原本偌大的山洞只剩下欧阳文亮一家,和熊梅庚一家。

熊梅庚

从欧阳那一代开始,到欧阳文亮的儿子这一代为止,他们四代都住在这里。

后来欧阳文亮的儿子又生了孩子,祖孙三代共14口人,而其中就有10个孩子是在这处山洞出生的。

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村妇大多数都是在自家产子。

这也是为什么除了居住条件适宜,欧阳文亮不愿意搬离的原因了:山洞凝聚了欧阳文亮太多回忆,有祖辈的开垦,父辈的离世,新生命的降临……

这里浓缩了欧阳文亮的一生,对熊梅庚而言,也是如此。他对山洞有着深深的感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熊梅庚发现自己的儿子面临了一个非常窘迫的情况。

那就是儿子已经到了婚育年龄,却找不到女孩处对象。

熊梅庚挖掘深层原因,才知道原来和自家有关。

一些女孩虽然是农村长大,家庭条件不好,但总归还是愿意结婚后住更好的地方。

一听说熊梅庚家是住山里的,下意识的就不想跟着一起过来了。

为了儿子的终身幸福,他想要带着儿子一起搬到镇上去。

可是,让自己离开这个多年居住的地方,熊梅庚又万般不舍。

和熊梅庚相比,欧阳文亮这边就好解决多了。

欧阳文亮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跟着欧阳文亮一起住,并且早就已经娶到了一个贤惠的妻子,也和他们住在山洞里。

大儿子买了一辆农用车,开始做运输生意,这样经济来源和交通出行都有了保障,一家人其乐融融过着祖辈们所过的安逸生活。

但是,欧阳文亮的小儿子则和大哥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想法。

4.年轻一辈大多在外,小孩假期都会回来居住

欧阳文亮的小儿子,是向往大城市的那一个。

他从小就不爱被困在山中,更希望在社会上闯荡。

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小儿子就去广州打工了,然后很快也在广州认识了对象,并且在外面组建了家庭。

当然,这并不代表小儿子不孝,只是他不愿意每每回到老家都奔波劳碌,甚至劝说欧阳文亮也跟着自己搬出去。

欧阳文亮也明白小儿子内心所想,为了能够满足双方的需求,欧阳文亮在镇上建了一栋两层的房子,每次小儿子回到家的时候,欧阳文亮都是在外面的房子和儿子团聚。

而欧阳文亮的孙辈们,大部分时间已经和山洞的生活不是特别亲近了。

他们在外面长大、外面读书,已经算是个完完整整的“社会人”了。

只是,孩童们始终对大自然有着无尽的探索的热情,当他们知道自己的祖父住在山洞里的时候,吵着放假的时候回山洞玩耍。

于是每年暑假,就有一群孩子在山洞中间蹦蹦跳跳,热闹非凡,让原来有些冷清的山洞又新增了许多生气。

孩子们对山洞的探索完成之后,又会去山洞后面探索。

欧阳文亮的几个孙女,找到了山洞的“后门”,发现后门有一条路直通山上。

欧阳文亮的大孙女欧阳丽,平日里住在寄宿学校,到了假期就会回来山洞,她经常带着几个小妹妹去山上探险。

有时候,欧阳丽也会帮助爸爸运输家里养殖的牲畜和种植的蔬菜去外面卖。

原先山路并不好走,后来新建了公路之后,大大地方便了他们外出。

欧阳文亮的大孙子也渐渐长大,开始帮着家里人做家务。

他会在厨房里跟着奶奶一起做饭,等弟弟妹妹们玩累了,回来就有饭吃。

这些给00年代长大的孙辈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蔓延,加上孩子们渐渐长大,这块山洞很快就成为了“过去”。

2010年前后,欧阳文亮已经年届八旬,他的儿子也五十多岁了。

大儿子决定和父亲一样,就待在山洞里终老此生。

而小儿子则习惯了外面的生活,也因为山洞路途遥远,鲜少回来看望欧阳文亮。

熊梅庚为了孩子,后来也搬了出去。

只不过不太适应外面的居住环境,等儿子成婚了之后,又搬了回来。

2020年前后,欧阳文亮度过了自己90岁的生日,他的孙辈们早已长大成人,奔波于工作和生活中。

看着这个陪伴了自己大半辈子的山洞,又看了看身边陪伴自己的依然是老伴、儿子、儿媳妇。

大家都老了,花白的头发诉说了一百年的时代变迁。

也许这些情怀,只有老人们才能够明白吧。

居住在天然的山洞,远离现代生活,对很多人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事。

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发展,也让更多人离不开高科技设备,使得山洞的居住条件显得十分简陋。

但是,坚持居住在山洞里,并非是一种闭塞的表现;选择离开山洞的人,也并非是数典忘祖之辈。

不同的抉择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而这些人生也并非好坏之分。他们只是倾听了内心的声音,跟随时代的步伐。

从清朝末年的老欧阳开始,到欧阳文亮的儿子结束,历经了将近150年的风风雨雨。

这处山洞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时代,一代又一代的人,以及在时代的洪流裹挟下所做出的不同的选择。

参考资料:

  1. 新京报.《湖南衡山:四代“隐居”洞穴130年》

  2. 温州新闻网.《组图:湖南衡山一家人居住洞穴13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