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恋童癖 - 真实的恋童癖是怎样的?

 夜猫速读 2022-05-05 发布于湖北

解开人性谜题,学会自我保护,欢迎来到犯罪心理学课堂,各位,我们又见面了。这节课呢,我们要讲的这个话题可能有点晋级,但是又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它可能关系到孩子们的安危,我们来讲一讲恋童癖。

2014年的时候,媒体报道了教宗说的一句话,在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当然,教宗说这句话呢,也不是随便说的,而是针对越来越多。被发现的神父恋童事件。这个事实所说。教宗说大约2%的天主教神父有恋童癖,这个比例其实已经很高了。

而伴随着这个比例,针对恋童癖产生的讨论就更加喧嚣尘上。问题也跟着来了,比如什么是恋童癖?人群中的比例是什么?关于比例的问题呢?尤其难回答,因为基本上没有人会和你说,哎。其实我是个恋童癖啊。当然,除了难答的问题呢,还有其他更严峻的问题,就是恋童癖带来的针对儿童的犯罪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寻求方法。

那么,首先什么是恋童僻呢?其实关于恋童僻的定义有很多啊,有些觉得对儿童表现出一种偏执的钟情啊,就叫恋童辟。有些认为恋童僻指的是某个对青春期前儿童发生性关系感兴趣的成年人啊。但是在临床上对于恋童癖的定义是有共识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关于恋童癖的定义是把恋童僻命名为恋童障碍,而属于性欲倒错障碍的一种并给出了详细的诊断标准。

首先呢,在一段至少为六个月的时间内经常有指向青春期前儿童或者多个儿童啊,一般是13岁或者13岁以下的强烈的性幻想、性冲动或性行为。并且个体实施了这样的性冲动,或这些性冲动或性幻想引起显著的痛苦和人际交往困难。再来就是个体至少要满16岁。且彼诊断标准第一条中提及到儿童至少要年长五岁。

比如说,如果你锁定的是十岁的儿童啊,那么你最少要15岁。那再来就是不包括个体在青春期后期与12岁或13岁的人有持续的性关系情况。这个定义中呢,我们可以看到几个要素啊。

首先呢,就是青春期前儿童,对吧?然后与性有关,还有经常这几个要素可以更好地帮我们去确定恋童癖在人群中的比例。那么皇家渥太华医疗集团的临床与法医心理学家迈克尔医生就写过一本关于恋童癖的书。书中他估计呢,恋童癖最高占普通人群的5%,注意这是一个最高的估值啊,他这个估计是基于一个德国、挪威和芬兰的统计得出的,统计过程中他就问受访者,他们是否对儿童有过任何的性幻想,或者是是否曾经和儿童发生过性关系。当然5%这个比例是有点高的吓人了。

后期呢,迈克尔医生采用了更加严谨的研究方法,把自己的估计从5%降到了1%啊,那个降幅也是有点儿吓人了。但是这也是估计啊,虽然医生说呢,这个估计是有根据的估计,那实际上恋童僻占人群中多少比例呢?要说明白这个比例很有难度,首先要明白的就是性犯罪本身就是所有犯罪行为中整体报告率最低的犯罪行为,而恋童僻行为人要是发生了对儿童的性侵犯行为,本身儿童自己报案的可能性就比成人还低。

另一方面,我们前面也说了,几乎没有人会主动过来跟你说,哎,其实我是个恋童癖。所以目前大部分的数据都来源于逮捕和监狱的数据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迈克尔医生的估计呢,其实是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数据。

但是针对恋童癖的比例以及其他恋童癖的因素,研究还在继续,那恋童癖的行为有哪些呢?其实这个大家都可以想到啊,但是我还得说一下,基本上包括了所有你能想到的龌龊行为啊,比如说脱衣服、当着儿童自慰,抚摸儿童,或者是与儿童发生各种形式的性交行为。甚至包括引诱儿童进行性活动等,这其中很大可能是伴有暴力行为的。

你们可能以为恋童癖就是单纯的恋童僻就是我们说的那种,但实际上恋童癖是有分类的。如果从心理上来分,我们可以把恋童僻分为四个类别,首先呢,是不成熟型的啊,就是因为某些心理原因啊,不能正常的和成年女性去交往。而将交往目标呢转向儿童的恋童,这部分恋童批准呢,一般被认为是极端被动的不成熟的,同时也是胆怯和懦弱的。因为与儿童交往是这部分人认为最舒服的,所以他一般会花很多的时间去享受与儿童交往的过程,享受那种爱的感觉。这个类型的恋童癖者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特别外显的问题,就是可能很低调,也极少与女性确立恋爱关系,甚至是很少结婚,对儿童基本也不会有侵入性的性行为和暴力行为。

通常都有保护形态,比如说采用触摸呀,爱抚呀,亲吻的方式对儿童实施侵犯行为。那转化为其他类型暴力犯罪的可能性很小。但是由于并不认为这样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啊,所以很难矫正。再次发生那种行为的可能性反而很高,再来呢,就是成熟型的这种恋童癖产生的情况比较特殊是因为打心里就讨厌成年女性,所以将目标转向儿童,而这些人一般呢,都曾经有过正常的性经历,或者是稳定的亲密关系。可能只是因为某次重大的挫折才发生这样的情况,也就是在超强刺激下形成的目标转换。

比如说,一个正常男性a,在受到了感情挫折情况下,又承受了前女友的无意间的连续暴击。比如说a的心态就发生了转变,觉得成年女性都是可恶的。或者是自己不够资格与成年女性交往啊?还是儿童可爱单纯,这样的心态会慢慢的形成恋童癖。这个类型的恋童癖者一般在受到这样的挫折之后,就会选择陌生的儿童下手,而且行为偶发性并不是长期的,行为后会感到后悔,所以是比较好矫正的。再来就是需求性啊,这个类型就不简单了,就是单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需要,会利用任何可能的机会和方式让儿童顺从。如果儿童不顺从,会使用暴力让儿童顺从。他们并不在乎儿童的情况如何,只在乎自己的性需要是不是得到了发现。这个类型就是彻头彻尾的混蛋中的混蛋啊,本来就经常做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也没有什么正常的社会关系,给人的感觉很不好。通常表现为冲动、易怒,喜怒无常,反正这种到了医生手里绝对是很难矫正的类型,因为恋童僻只是它其中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其他方方面面呢,其实都不怎么样。

再来呢,就是暴力型的了,你一旦出现都是很严重的暴力虐待事件。主要其实是通过实施恋童行为来获得刺激。所以基本上从一开始呢,他就抱着暴力和虐待的想法去倒,造成的伤害越大呢,目标越痛苦,他们就越刺激,随之而来的就是性兴奋啊,一般这种人社会危害性呢很大。很多虐杀儿童的案件,凶手都是这个类型的,可以说矫正的可能性呢,无限趋近于零。一个这个类型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约翰韦恩加西,他虐待杀害了33个男孩儿,并将尸体埋在了芝加哥郊区家中的地窖里。这类人再犯率这么高,矫正难度也偏大,那现在用什么手段去角质呢?目前矫正的手段主要是R前提下的认知行为干预。什么是R呢?就是风险、需求与响应三个结合的这种前提。它可以让认知行为的干预更加贴近恋童僻者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更加的匹配。我在这里需要扭转一个可能是误区啊,就是关于恋童僻的误区,就是恋童僻者的性别上的误区。那么它是有争议的,首先那么根据以前的研究数据呢,很早以前研究数据呢。基本上所有的恋童癖者都是男性啊,但是呢?近些年来的一些研究数据呢,它反而在性别上面,它的模糊程度啊增加了,所以它并不能去很好的给一个定论说性格有多么大的一个偏向性。

那么,再下来就是受害儿童的性别,受害儿童的性别一般我们认为是五五开的。就是没有明确的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比较受倾向。解释完这一点之后呢,我们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说一下。那就是,是不是所有的针对儿童的性犯罪都是恋童癖干的呢?啊,如果有其他不是恋童癖的凶手,他们的犯罪动机是什么呢?或者是该如何防范这类人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第一个问题啊,就是并不是所有的针对儿童的性犯罪都是恋童僻干的,但是恋童癖有很大的可能是针对儿童的性犯罪啊,那么抛开恋童僻的凶手。剩下的那部分人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呀,其实可以简单的说几个第一个就是针对儿童,因为儿童是弱者,比较不容易反抗,容易得手啊并且。杀伤范围大,容易泄愤啊,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可能他是要达到一种某些目的,比如说他要报复啊,或者是他要去要挟啊或者是。

比如说针对儿童的父母或者儿童的亲人,对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呢,他们一般会实施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啊那么谈到如何防范呢?

其实我们需要注意几点啊第一点就是。如果你的孩子或者是你周围的哪个小朋友啊,他就有这样的情况。那么或者是你遇到了,那第一时间呢,一定要报警啊,然后这是第一件事情要报警处理啊,比如说你看到的这个行为发生呢,一定要报警,不要放纵啊,然后也不要忍耐。然后你需要去上去帮他吗?你需要,但是不是一个人上去帮他。最好是几个人一起上去帮他,因为这个中间可能会存在一些犯罪行为的转化,你一个人可能应付不了。

那么,如果是你的孩子会怎么办呢?你一定要告诉孩子几点注意一点就是对于自己身体的防范。和陌生人的防范。不要让任何非父母的人去触碰自己的身体某些部位,甚至是全部的部位,一定要跟他说清楚。当然了,孩子可能一次记不住,所以你要跟他去不断的去灌输和巩固这个概念。第二个就是不要跟陌生人发生任何的比如说近距离的接触啊,比如说你跟他走啊,或者是你跟他独处一个空间,尽量让孩子形成一种观念,就是这种情况绝对是不可以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一个成年人。

在没有任何一种情况下,大部分绝对的他是不会找孩子去帮忙的。如果他走过来跟你说,小朋友能不能帮我一个忙?我们自己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想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成年人会找孩子帮忙,这个一定是要让孩子自己注意的。那。针对恋童僻呢?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看它的概念,它的一些特点,以及我们可以做的一些措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