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3)

 夜猫速读 2022-05-05 发布于湖北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在其自身范围内的调整包括股份公司的出现、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1)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垄断的形成

(1)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1)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体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征

3.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其统治

(1)所谓金融资本是指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溶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金融资本既不是银行垄断资本,也不是工业垄断资本,而是在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态。

(2)金融寡头:掌握了金融资,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的?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金融寡头还可以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

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通过掌握舆论工具、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

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①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③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竞争的目的不同;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竞争的范围不同。

6.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的时期。这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国营的铁路、邮政、电话、道路和交通运输设施,国家举办储金局、专卖事业等。有的国家为了发动侵略战争,国家出资建立军火或军需品工厂,国家预算中增加军事采购,甚至对一些企业实行国有化。这些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早期形式。

2)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稳定发展、并带有特殊性的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普遍建立了战时经济管理机构,对生产、分配、交换的各个领域实行国家监管和调节,把人力、物力、财力都置于国家控制之下,有的国家甚至采取了政府订货、给予补助和贷款,以及使工人服军事苦役等方式支持垄断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而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又掀起新的高潮。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纷纷放弃原来所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转而采取各种国家调节经济的手段,其中以美国所实施的罗斯福“新政”最具典型意义。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的力度进一步得到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又得到了新的发展。总之,在这段时期,由于战争和反危机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曾出现过三次高潮。但是,战争和危机一过去,各国又都纷纷取消经济的管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因而又出现了三个回潮。所以,这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广泛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社会化高度发展条件下的发展,因而具有经常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二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适应社会化资本再生产的需要,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获得了普遍地发展,因而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三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系统化、制度化的特点。国家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全面干预和调节经济,成为整个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没上,私人垄断资木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行的科学研究项日,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①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

即国家作为垄断资本家的总代表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其中国家投资是形成国有垄断资本的主要途径,而国有企业是国有垄断资本的组织形式。

②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即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在这种形式中,国家以资本所有者的身份和作为资本所有者的垄断组织合作经营企业。其形式是股份公司

③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在这种形式中,私人垄断资本是资本运动的主体,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的结合,并不改变私人垄断资本的占有形式,改变的却是资本的运动形式,也就是说,私人垄断资本的独立运动变为其与国有垄断资本的结合运动。国家调节经济是其主要形式。这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主要、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

①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

②发达市场经济中国家调节的主要是四大市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外汇市场。

③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所谓三大手段或三个法宝: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三是再贴现利率政策。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可以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无论采取国有经济的形式和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形式,还是国家在私人垄断企业外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总之,所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一手就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有多种形式,从资本形态上看有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2)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的统治在其国内不断发展,并积极向外扩张势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规模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建立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

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浸略的重要一手是资本输出,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器,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些的国家劳动人民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最终为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形成金融资本的国际统治服务

3)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越出国界,在世界上扩展其势力范围时.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垄断组织,来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垄断利

益。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形成国际垄断局面。

4)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统治,获取高额海外利益,除了在经济领域瓜分势力范围之外,帝国主义国家还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把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附属国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1)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遮阳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从商业资、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从生产力方面看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

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1. 当代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其原因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方面来分析

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新变化

(1)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这有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尤其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每当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都会促使生产力加速发展

(2)生产关系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对生产关系调整和经济运行调控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进行了社会改良。二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三是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扶持。这样,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劳动者收人的绝对量。缓和社会矛盾。

(3)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经济个球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现实,必然要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国家法制在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范围内健全、充实与完善,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服务

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1)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可否认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但是,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这是因为:

(1)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2)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3)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

(4)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曾有过它璀璨的年华。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最终不能逃脱被更高的社会形态取代的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则进人了资本主义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后期,虽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曾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这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日益暴露出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这种调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与促进生产力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它终究不能解决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了另―种私有制,以―种剥削制度代替另―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是产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厂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生产力的进步是伴随着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的加深,它成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质力量。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与资本主义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对立,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随它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对立就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否定因素。虽然资产阶级巴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但这种调整归根到底是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础不变,这个基础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发展着的生产力之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无法克服的。

资本主义提供了造福人类、解放人类的物质条件,但却利用这种物质条件破坏了人类的进一步解放,把人类又推向灾难的深渊。

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又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和破坏。

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又使社会风气腐败,精神道德颓废,社会治安恶化,这形成了显明的对照。

总之,资本主义在繁荣进步的之后,包含着日益加深的社会资本主义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的必然性。

三、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决定的。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造就了社会化的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本身则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占有制相矛盾的。资本主义还造就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所写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他们所揭示的这一真理,主要破坏不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特征是生产的社会化。社会化生产既然已经不具有个体的私人生产的性质,因而也就否定了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基础,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改变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广大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过程虽然变成许多工人共同协作的社会行动,但组织和管理这种生产社会化的却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由许多工人共同创造的社会产品,也为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矛盾主要表现为:在生产方面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方面,表现为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在阶级关系方面,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决定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它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在这一矛盾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化。资本主义孕育着革命,这一革命就是按照生产关系―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一一社会主义转化。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生产的社会化是决定这一转化的革命因素。这是因为,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外壳逐步容纳不下去,于是生产力发展的锋芒就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造成了摧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技术力量―社会化大生产,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而且素质日益提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在经济上遭受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深受压迫,没有自己的什么东西需要保护,它的阶级利益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一致的,它同其他劳动阶级相比。最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定性。无产阶级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与大机器工业相联系,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一致的精神。社会化人生产使无产阶级日益成为有机的整体。无产阶级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其他劳动阶级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它能够把广大劳动群众团结起来,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能够打碎资本主义旧世界,创造一个社会主义新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实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力量。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是通过无产阶级的自觉行动实现的。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阶级之间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局。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起源于人类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16世纪。它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指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傅里叶、法国的圣西门)

⑵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局限性

贡献: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天才的描绘;意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局限性:找不到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找不到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找不到通向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不具有科学的、实践的品格: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他们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内各自通过艰苦的探索,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革命实践巾,完成厂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社会科学的三大理论),吸收科学前沿的成果(三大自然科学发现)。

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真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发现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运行方式、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最新类型的革命。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所有其他劳动者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绝不意味着革命的结束,而是更重要更困难的革命任务的开始。无产阶级必须永葆革命性和先进陛,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根据自由资本主义实际情况,认为社会革命即使不是在全世界同时进行,也要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可能成功。列宁立足于资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过度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4)社会主义革命后可以利用资本主义某些方法建设社会主义。

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组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结果最终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底完成。1933年斯大林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时说:由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了70%,所以,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个工业国;由于消灭了工商业部门中的资本主义成分j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成为工业中的唯一形式;由于击溃了富农阶级,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也成为农业中的稳固的经济基础;集体农庄制度消灭了农村中的贫困现象,消灭了失业现象,社会主义在国民经济的。一切部门都取得了胜利,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模式也得以形成并最终确立:

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苏联模式的利弊: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则是走了一条以农衬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政权的独特的社会主义成功之路。朝鲜,越南和蒙古等以及处于中美洲的古巴,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历史贡献:第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的兴起,促进了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和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缩小了资本主义的势力范围。

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心里,也为世界人民所向往。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民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主要特征: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的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商品经济消失;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2)列宁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主要有:在所有制上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并存;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度时期,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1)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社会的本质属性的要求

(2)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理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②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④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法制,建议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第二,经济义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义化相对落后的同家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目前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仍然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强大得多。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科技革命和在国际市场上攫取的巨额利润,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五、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4)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在寻找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之路。这种探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如果偏离了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脱离本国的实际,同样也会付出沉重代价

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性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缩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充满矛盾的客观进程。当前甚至今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全球化趋势将仍然处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之下。这种全球化必然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效应,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由这种情况所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交往,只能是一个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曲折前进的过程。

2.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与完善中走向辉煌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要把握如下几点:

(1)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也不应该有统。固定的模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足,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地实验和探索,并不断总结改革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前进和创新。

(3)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已为我们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

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前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后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政党。工人运动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但是自发的工人运动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实现世界观根本转变的基础上,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1847年6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这种性质首先是由工人阶级本身的先进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即现代无产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吸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l生,反而能扩大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血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足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党。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制定了鲜明的政治纲领。这个纲领规定了党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和近期目的,是党的行动的指南。共产党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了最终实现这根本目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又有近期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论者。

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共产党人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斗目的上的最高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工人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光明磊落的党,是不怕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在改正缺点和错误中不断前进的党。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欢迎人民的批评和监督,而且随时进行自我批评。恩格斯说过,勇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内在力量”的标志。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它要求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保障党章规定的党的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朝气蓬勃,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贡献于党的事业,并有效地监督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还要实行正确的集中,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统一,在行动上做到步调一致。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一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大力量、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党既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工人阶级先进队伍,就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这也是保证党团结统一和步调一致的重要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以科学的革命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实际条件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的宣传,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根本利益,起来进行革命斗争。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人民群众中进行的有效的思想宣传和教育工作,社会主义革命是难以广泛发动并取得最终胜利的。

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把握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全局,制定和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和步骤。在形势发展非常迅速、局面又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尤其需要由党来正确地判断形势,为革命斗争及时指出明确的方向和要求。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是个十分严密、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革命组织。党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通过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用一切可能的形式把革命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特别是在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革命队伍的绝对领导,保证人民军队的政治性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在斗争中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1)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本国的建设实际,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正确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各项事业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政治领导。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各行各业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都需要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领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的政治领导,才能排除各种阻力,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组织领导。要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领导。党领导人民,通过党和国家的各种组织,通过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地位,实际地组织和领导国家的建设。

3.(如何)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为了胜利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因而从根本上说是迄今的人类历史发展中最民主的制度。社会主义民主高于资本主义民主,它不但是形式上的民主,也是实质上的民主;不但是政治权利上的民主,更是经济和社会全面权利上的民主。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人民实现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民主权利就会再次丧失。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动摇。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势不断发展,新隋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的领导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党的思想领导方面,有一个不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不断提高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力的问题。在政治领导方面,也有一个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提高执政能力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围内外形势的挑战。在组织领导方面,也要根据形势和条件的不同,探索多样化的符合时代特点的组织形式,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应当紧扣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根本问题,围绕提高执政能力这个重点来进行。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就在于新社会制度能够创造出比以往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

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以人的劳动而不是特权或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它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就其用“劳动”代替资本作为分配标准而言是平等的,但就其把劳动这同一个标准运用在不同情况的人身上而言又是不平等的。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分配方式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

三、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

共产主义的社会生产中,将直接依据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将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到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对整个社会经济实现计划调节和管理

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消灭阶级,首先是指消灭剥削和被剥削阶级的差别与对立,同时也包括工人和农民作为阶级的差别

国家消亡的条件

国家楚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随着一切剥削制度和剥肖阶级的彻底消灭,全体社会成员都将融合成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因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社会强制力量的国家机关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而自行消亡。只有在阶级被彻底消灭的条件下,国家才能随着阶级的消失而失去其存在的必要,从而自然而然地自行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意味着实现了世界的和谐

五、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阶级斗争也随之消失。

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失去了它的镇压对象和必要性,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到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也不复存在。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上j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集中体现在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上。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不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且也具有高度的觉悟,乐意为社会公共事业作出贡献。

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

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1.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2.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三大差别”消失,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3.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4.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七、全人类彻底解放。

1.全人类的解放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内容:①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②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的主人③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2.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了主客观条件,即物质条件——社会化大生产,社会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精神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

3.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

向共产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必须经过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逐步创造条件,对经济落后国家需经更长期的实践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点与差别

(1)共同的基本特征:①二者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②二者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③二者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都按照有利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④二者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义,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⑤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2)重大差别: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虽有了较大发展,但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程度。

②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公有制本身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休所有制等多种形式,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地位条件下的作公有制经济形式。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建立起单一的社会公有制。

③社会主义社会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则是按需分配原则。

④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仍起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归于消亡,劳动具有完全直接的社会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由计划所调节。

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劳动还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已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⑥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制度,但阶级和阶级差别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仍须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自行消亡。

⑦社会主义社会已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但仍存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小资产阶级习惯势力也长期存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建立起高度的精神文明,造就出一代共产主义新人。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追求和符合规律的科学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最终实现。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工人阶级作为最革命的阶级所肩负的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伟大使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使工人阶级找到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走上了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更加自觉的道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高纲领。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致的。工人阶级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己最后得到彻底解放。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不仅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压迫的社会理想。随着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矛盾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人类追求和实现美好理想社会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1)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道路,必然要在实践中经历长期的探索过程。因为,共产主义事业毕竟是人类历史上完全崭新的事业,无产阶级在争取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不可能有事先设计好的完美蓝图,必须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创新。

(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向共产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必须经过发达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逐步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主客观条件,在具备了这些条件的时候,才能逐步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3)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经过更长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才能在将来实现共产主义。

(4)共产主义事业本质上是国际性的,只在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和多数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人类在将来才有可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进而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社会主义社会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

(一)〔论述〕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和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依据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阶段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只有经过其长期发展,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及社会文化的长足发展,才能使旧的社会痕迹逐步消失,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铺平道路。

(2)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行到来,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大力进行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创造出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逐步创造条件的过程。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建立起同高度社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出来。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民族和国家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地进行的。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会有所不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和民族,应该以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逐步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

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也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也将足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

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制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将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那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将继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将继续向前延伸。我们党也将根据新的国情制定符合新的发展阶段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只要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社会主义在我国就会日益走向辉煌,

2.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②全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③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④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⑤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⑥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 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现阶段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牢固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经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展望人类解放的光辉前景,形成了他们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阐明了共产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更美好的社会制度一定能实现。它不是基于良好的主观愿望的空想,而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必然逻辑。

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的掌握,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通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真正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目标,要在未来才能实现,而作为一种追求理想的实际的运动,则已熔铸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论述〕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米?

(1)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关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2)我国当前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一方而,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口标。要立足当前,放眼未米。当前我们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就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进。另一方血,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足发展,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就是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创造条件。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中国特色社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几个误区: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见联系不见区别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激变论。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4.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是错误的。

5.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如果把一切说成是必然的,就会导致“命运”决定一切的唯心主义宿命论。

6.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如果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等同于物质,就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抹煞意识的客观性,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7.对于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派别: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经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些派别都未能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8.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时间的总结: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

1825年发生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揭开了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页。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2.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5.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

6.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由竞争。19世纪后半叶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垄断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垄断阶段。

7.可以把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再划分为私人垄断与国家垄断两个发展阶段。

8.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9.1917年11月7日在彼得格勒举行了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4年列宁逝世。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

10.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

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里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898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