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一个老五届医学生的“赤脚医生”生涯(六)

 金山家园 2022-05-05 发布于江苏

以下文章来源于我婆婆的公众号“岁月2019” ,作者授权发布如下:

在那半年的时间里,医院领导对我可谓是极其信任和放心,从未派任何一人来检查、监督过我的工作,但我却真正做到了“自觉”,甚至表现出了一股幼稚的傻气。

我几乎是天天起早贪黑,走户串巷,真正把自己当成该村的一名实打实的赤脚医生。时间一长,各个家门都摸熟了,东家子出、西家子进,有时是他们家里来人叫了跟着去,有时没有等他们来叫,知道某人家有病人需要去寻访,或是想到某人应该到他的家里去做治疗,总会主动跑上门。

那时,大部分村民家里有几口人,几个小孩,家里有无病人,生活状况如何,甚至邻里间的家长里短等等事情,我都知道了个大概。我也成了他们的知心人了,尤其是在村里那群婆娘孩子心目中。

按照医院规定,在当年的中秋节前夕,我告别了乡亲们,返回到医院。

农民的感情多是淳朴的,是实实在在的,因在那半年时间里,我们朝夕相处、相互帮助,确实结下了极其深厚的友谊,以至于到我真要走时,都互相依依不舍。村民们更是经常三五成群前来给我送行。至今回忆起来那场景,心里还是热乎乎的。

《小结》:

上述几篇“我的赤脚医生生涯”连载,是本人“忆往昔”中“我的行医生涯”里的一部分内容。

想当年,一首《赤脚医生是向阳花,广阔天地把根扎》的歌曲,唱出了当时的农村合作医疗状况。

赤脚医生——这个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出的新名词,其真正定义应该是指那些不脱产的、农村籍的、基层卫生人员。他们一边“赤脚”干农活,一边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

当年毛主席在视察工作时,发现了当时我国在医疗人员和医疗经费的配置上,存在城乡严重失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他批评卫生部为“城市老爷卫生部”,于是在1965年6月26日,提出了“把医疗卫必须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即我们今日简称的“6.26指示”。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城市大医院的医生下放到农村,医学院毕业的学生,直接分配到基层,并协助建立农村卫生体系,确实大大改善了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在较短的时间内,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看病难的状况。

以上状况和及其改变,我们这代人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也可以说是做出了一定努力的实践者,甚至于是牺牲了部分个人利益的贡献者。

如果我们当年一走出校门,就直接进入到师资雄厚、设备优良、条件充裕的大医院或科研机构,也许其中的不少人,凭着较厚实的文化功底及在医学院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能博取到“知名医生”、“一把刀”,或是“著名专家”、“博士生导师”等等一大串耀眼的光环。

相比之下,我们走出校门就直接到了各方面条件都极其艰苦的乡村卫生院,在那里无老师带教,没有科研平台,只是天天跟村里的“赤脚医生”一起采药、种药、送医送药上炕头。

这在某种意义上看起来,似乎是有些“荒废了学业”“浪费了人才”,但是我认为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还是很快找对了自己的位置,没有沉沦、没有虚度岁月,基本上都做到了不负韶华,彰显出了自身的价值,并用自己微弱的光和热,为社会贡献了各自的绵薄之力。(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