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仅仅是一个阳性患者,将他放到新疆或西藏,那么并不会传播。因为我们新疆或西藏人的体质较为健康,这些健康的人有群体免疫的作用。但是我们要留意外来物种的入侵,上世纪我鄱阳老家没有小龙虾,而现在为什么小龙虾在鄱阳老家常见?这是因为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使得外来物种能生存,如果外来物种对生活生产不产生破坏,我们可以选择共融。上海等地有疫情不等于工作没做好,无疫情的地方也不代表工作出色,比如,一些地方本来没有疫情,可是防疫却产生了舆情。
现在是,新冠病毒这个外来的生物物种,对我们的人体健康产生了损害。新冠病毒仅仅是这个时候才有的吗?真不一定,就如我们老家的小龙虾一样。以前新冠病毒是零星的出现,我们没有注意,现在只能说这种病毒适应了某个环境,比如深圳、上海等人口密集的城市。病毒和细胞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不过病毒能否产生病症,取决于我们的体质和是否会有交叉感染。笔者认为,当前的防疫应该科学调整,比如疏散上海的人到人口密度低的新疆。
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无一例外出现了疫情。从2019年爆发疫情以来,全国各省份都有发现新冠肺炎病例,但是也有一些省内的某些城市没发生过疫情,也就是没有发现过新冠肺炎病例。根据疫情数据统计来看,新疆的博州、天津的蓟州区、甘肃的武威、云南的怒江州和海南的屯昌等地都没有发现过病例。另外西藏除拉萨市累计确诊一例外,其他专区也没有过疫情通报。
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中,除南昌、上饶和赣州等大城市外,景德镇、鹰潭、萍乡等人口少且流动不大的地级市疫情风险等级一直较低。如果我们说没有疫情或疫情风险低的地方是防疫工作抓得好,干部能力强、群众配合度高,那么上海等有疫情的特大城市岂不是防疫工作没做好,干部无能、市民配合度低。显然,我们不能通过疫情去判断防疫工作。综合各地疫情的信息报告,我们似乎发现了关于疫情的一些“共性”,这有利于科学防控。
平壤
这些没有疫情和疫情风险低的区域,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人口密度低。
海南屯昌,总面积123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255335人。新疆博州,总面积2.72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488198人。天津蓟州区(地市级),总面积1590.2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7.22万人。甘肃武威(地市级)总面积3.2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464955人。云南怒江州总面积1.47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552694人。这些人口密度低的区域,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其生态没有过渡开发,生态链健全有生物屏障,病毒在这些区域难以生存。
此外,这些人口密度低的地方,由于城市化水平低,传统文化(饮食习惯、风俗)保留了下来。我们中医有“水土不服”的说法,我们鄱阳县某干部1959年被清华大学动力系热工测量及自动控制专业录取,他在随笔中说,到了北京就经常生病,后来母亲给他弄了点来自家乡的泥土,用温水送服,结果病症突然就消失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口过度集中会对健康产生危害,有些人因为习惯获得一些抗体,但是他的习惯会引起他人不适或者生病。
四川安岳县城
现在,我国不管是有没有疫情,都在做静态管理,这给民众的生活带去了不方便,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我们为了发展,将人口集中在一个区域对于经济来说是好的,可是对于生态和健康来说,那就是危险的动作。我们的城市里的确是鸟语花香,可是那种人造的风景无法形成生态链,全国多数省份除江西外都是经济林多,生物(动植物)种群被破坏。我们的城里人,不要说疫情,粘到乡下的泥土或饮用生水都会生病。
笔者认为,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度集中,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人口集中导致的是城市化,我们的市民生活看似更加卫生,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无菌的世界。人是高等生活,在自然界中也是生物链中的一环,人类通过劳动生产培育动植物,人等动物死亡后产生微生物和细菌再被其他动植物作为养料。可是呢,我们的循环已发生了改变,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的殡改、宅改和厕改过于激进,破坏了生态。
生态林
人口过度集中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一些病毒将人类作为宿主。人口越集中,病毒的传播力度就越快,产生的毒性往往更大。病毒不会因为生物的密度大而稀释毒性,反而会增加毒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养殖户会将养殖规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因为密度过高,一例就会导致全部感染。据了解,朝鲜约3.6万人接受核酸检测,令人震惊的是,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原来从疫情爆发开始,朝鲜就一直保持了零感染的状态,世卫组织方面也证实了这一点。
朝鲜没有疫情,与人口密度有很大的关系。朝鲜最大的城市平壤市人口只有300多万,但是平壤有2630平方公里。看看我们疫情反腐的城市:上海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489.43万人。深圳总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1756.0061万人。北京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202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杭州总面积16850平方千米,杭州市常住人口为1220.4万人。北京为何将一些功能转到天津,仅仅是为了缓解交通吗?发展不均衡就会导致人口分布不均衡。
经济林
调整城市人口数量和结构是应对疫情的最佳方式,当我们身边都是老年人,都是体质很差并有很多基础疾病的人,我们不生病都难。我们的中医和传统的生活习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是我们现在对中医和传统都不重视了。当我们依葫芦画瓢似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来发展,那么我们的中医就会逐步被西医替代,可是我们的体质还是东方体质,我们要的不是医术多么好,而是要少生病。我们比古人平均寿命高很多,是因为古人缺医少药、物资匮乏。
上海人口从1949年的520万人,增加到2489.43万人,现在算是是解放初期多少倍?人口密度低,那么环境就会改善。有了好的环境,才会有好的习惯。防疫的最后可能是疏散人口,将人口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笔者发现2019年疫情发生后,有不少人离开了上海,为什么要去上海呢?大城市真的就机会多吗,真不一定的,一个人的成就来自自身,投机取巧的财富不能持续。我们有理由相信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资产,扎堆进城不过是资本的诡计。
我们的疫情防控主要工作,应该集中在大城市。将大城市的人口进行疏散,可以避免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发生。疫情后,我国经济发展会走向均衡,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会更加重视,房地产开发会受到限制,不论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我们都能生活的很好,就这么简单。
疫情和人口密度,有没有关系呢?
对于疫情未来的发展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